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和创新研究

2018-05-21 11:09吴连军刘树刚杨光王萱毛欣欣纪春景
求知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骨干工程

吴连军 刘树刚 杨光 王萱 毛欣欣 纪春景

一、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上贺词中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中国重视、关怀、信任青年,支持青年发展自身、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施者,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在校大学生开展青马工程具有十分迫切与必要的意义。

1.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事关党的接班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在向全国全国青联学联大会发的贺信中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目标,就是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引导大学生骨干努力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主题。面对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契机,只有广大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力求实践“筑梦”,身体力行,才能成为“逐梦者”“追梦者”和“筑梦者”。

2.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事关“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帮助和支持广大青年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风采、发光发热,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激情和力量。”青年学生从年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来说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3.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事关青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大学是青年学生成长进步的最佳平台。青年学生只有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统一,把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相统一,才有可能成为“中国梦”的追逐者和实践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将对大学生骨干进行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和问题探索等内容培训。这些内容的设置,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其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使其真正成为既有渊博学识又能干实事的新一代建设人才。

二、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成效和问题

自2007年团中央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实施“青年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成效

构建分级培养格局,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有效依托学生骨干培训班,除了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干部纳入培训体系外,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术骨干、文体骨干等方面特长优势明显、积极向上、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大示范作用的骨干纳入培养范围,提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影响力。

着重突出重点,推进程度逐步递增。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培训过程中多采用集中式培训和假期班的形式,组织学员开展理论教学、论文研讨、报告演说等形式,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争取政策保障,人才培养效果显著。高校逐步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相关配套措施与制度保障。”通过创建学生骨干信息库,筛选跟踪重点对象;建立健全推优选拔机制,扩大培养对象选拔范围,加大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宣传力度,极大地提升影响力。

2.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遇到的问题

培训结构和普遍培养的效果有待完善和提高。高校在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进程中将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培训结构配置的不科学、不合理,会影响培训效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在培养对象筛选、课程设置、导师配备不平衡等环节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重点培养对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问卷调研显示,有76%的学员表示“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效果良好”,有19.8% 的学员表示“不定期开展培训,但效果一般”或“很少开展培训”。

培养形式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有待增强。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需要在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学术研究以及对外交流方面加强。大学生骨干区别于普通学生,更具竞争力的重要素质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重培养、提升的内容,也是增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具体要求。如何针对学员的实际,开展实践类、交流类、素质拓展类等内容的落实和创新是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过程中面临的普遍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问卷数据显示,56.2%的学员表示对于现在的培训方式表示满意,但是仍有32%的学员表示“实践锻炼操作困难、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激发不了学习热情”。

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对于学员多采用集中式培训的方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阶段性效果较为突出但效果的长期性较弱,同时长效性效果减弱带来的绩效考核、监督管理、跟踪反馈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因此,集中培训的阶段性效果固然明显,但持续性不够强,长效性无法保证,这也成为影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研数据显示,有86.6%的培训学员表示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时间普遍是利用每周的半天或双休日。与之相对应的集中培训后的长效考核机制与晋级制度不够完善。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与创新措施

通过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现状分析,国家要进一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高校的深入开展和实施,以取得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新成效,有以下几点深化和创新措施。

1.创新教育形式,实现培养方式新发展

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骨干,核心是“育人”。针对他们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要区别于常规的学生干部或普通学生培养,真正做到“按需供给”。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和实施理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各部门、专业课教师、在校教职工、退休老教授等的关心和支持,在全校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培养”“人人教育”的“全员育人”格局。同时要做好相关配套措施以达到激励效果。同时,高校要因地制宜,对大学生骨干制定行之有效的“私人订制”培养方案,严把“入口”、严格“过程”、严肃“出口”,采取“绩效管理”“层级把关”“分类学习”“集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科学合理、有效、系统地设置培养方案和实效性。

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要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过程中,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挂职锻炼等内容。在社会实践方面上,规定学员在一年的学习中,理论学习在整体评分中的比重要低于60%,根据学校实际,实施大学生骨干培训导师制,聘请专家教授、专业课教师、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等为导师,全程指导学员社会实践,对他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为今后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社会热点、重大事件、重要节日和今年日,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后开展相关专题报告、座谈会或者相关的知识竞赛活动,对学员既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能起到相当的教育和示范作用。

2.加大育优力度,有效激励自主学习热情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过程中培养对象的选拔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对象的筛选要做到推陈出新,做到不脱离实际又能跟上培养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学生干部是大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同样在学生群体或社团中,部分文艺骨干、创业典型、新媒体评论员、社团骨干、科研达人和体育健将都可以作为推优对象纳入培养体系中,同时科学合理地设置其他推优比例和力度。在纵向分层上,合理设置本科生骨干和研究生骨干的比例,兼顾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大学生,如每年的“山东农业大学十大自强之星”,在广大学生中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应单列名额将其纳入培训体系中。建立学生干部人才库,这有利于快速、准确地选拔有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高校应积极推进“模范教育”“榜样力量”,进一步激励学生骨干的自主学习热情。尽管目前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授课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都有显著的进步和多元化,但学员也普遍存在兴趣不浓厚、被动接受、主动性较低和独立思考性较低。培养中应提升学员的主动性,通过搭建学术类、科技类、研讨类等平台,充分挖掘學员的才能;通过主题日活动开展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树立榜样力量,引导学员在榜样影响下积极向上。

3.优化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普遍培养的效果

针对当前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存在当前效果显著,长期性效果较弱的情况。第一,要完善学员跟踪反馈机制。在其阶段性培训完成后,通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绩效考核、导师跟踪等方式加强对学员的长期培养和管理。第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分制。对课程的学习任务进行量化,设定每位学员完成学业所需的总学分以及每一项课程应取得的学分数;对不同类别、不同需要的学员设置一些“选修课程”模块。第三,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新媒体平台。新形势下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要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交互性、易传播性等优势,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自媒体时代,同时也逐步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日常化、点滴化。第四,设立学员心理辅导室。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过程中需要针对学员的特点,分析学员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干预,同时要让学员在实践中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和对人际关系的有效处理,通过心理减压、调压的方式对学员心理危机进行预警和干预,迅速消除其心理障碍。第五,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会。按照社团组织形式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或专职团干部,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学员头脑,同时根据培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索研究解决之道,进一步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

[2]韩彬翔.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

[3]贾宏树.高等学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4]束坤翼.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5]刘 媛,李 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及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

[6]姜国玉.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现状及培养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

[7]郭 超,李廷宪.构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长效机制基本框架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65.

[8]方 琼.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1):244-245.

[9]吕哲峰.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认识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42-143.

[10]台春玲,段全武.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J].人民论坛,2011(11):222-22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骨干工程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让学员骨干在管理工作中唱“主角”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名单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对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的几点探讨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关于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