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222麻醉秦岭细鳞鲑效果的研究

2018-05-21 04:22袁永峰
动物医学进展 2018年4期
关键词:细鳞麻醉剂鱼体

杨 希,李 平*,袁永峰,薛 梅,王 丰,2

(1.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86;2.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河水产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86)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tsinlingensis)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别名梅花鱼、花鱼,国内分布仅见于陕西、甘肃渭河的部分山区支流和北侧支流的上游中,属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1],多栖息山涧溪流中,肉食性,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和蚊蝇,活动敏捷,应激性强,在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中容易引起应激反应,导致鱼体掉鳞、充血、受伤,继发感染,引起死亡[2]。

麻醉剂能够降低鱼体应激反应,方便人工操作和运输,降低对鱼体的伤害,提高成活率[3]。现在鱼用麻醉剂很多,包括丁香酚、CO2、喹哪啶、美托味酯等近30种。目前,对秦岭细鳞鲑繁殖、标记、运输等过程中麻醉使用和剂量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C10H15NO5S,tricaine methane sulfonate,MS-222)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鱼用镇静剂,它具有使用浓度低、作用时间长、见效快、复苏快、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鱼类的活体运输、亲鱼采卵采精、标志放流、外科手术及免疫注射等领域[4],是唯一被美国FDA批准能用于食鱼的麻醉剂[5]。被动式整合雷达(PIT)标记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电子生物标记技术,被标记的鱼类通过专用设备进行扫描便可识别。该技术准确率高,可以让每个被标记动物个体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码,有助于回捕并对放流鱼类进行跟踪监测[6]。本试验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不同浓度MS-222对秦岭细鳞鲑苗种和成鱼在人工繁育、标记放流及运输环节中使用剂量和麻醉效果,以期为MS-222在秦岭细鳞鲑的麻醉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秦岭细鳞鲑成鱼为人工驯化培育的野生个体,体重为160 g±52 g,苗种为全人工繁育所得,规格为9.8 g±5.2 g,试验用鱼均健康无伤病。试验在养殖场进行,麻醉前停食1 d,试验用水为自然河道水,pH 7.8~8.5,溶解氧≥7.5 mg/L,水温10.5℃。MS-222购自北京绿源伯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成鱼麻醉试验 一般来说,MS-222的剂量与水产品的种类和大小有关[7]。参照文献[5],将MS-222溶于水配成15、25、30、35、40、45、50 mg/L的麻醉液。考虑到秦岭细鳞鲑为珍稀水生动物,综合试验对象及实际要求,没有设置致死浓度。将成鱼从暂养池中移入麻醉容器中,每组放30尾,雌雄比为1∶2,观察鱼的活动情况,用秒表记录鱼体进入不同麻醉阶段的时间。随后,转入相同水温的清水中复苏,记录鱼体完全复苏的时间。麻醉和复苏时间为最后1尾试验鱼进入到相应状态所用的时间。

在MS-222的作用下,秦岭细鳞鲑在麻醉和复苏阶段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变化,不同的学者对麻醉和复苏过程的分期标准不尽相同,参考王利娟等[4],魏锁成[8],刘长琳等[9]分期标准,结合秦岭细鳞鲑的实际情况,将秦岭细鳞鲑的麻醉过程分为5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5个时期(表1)。

1.2.2 PIT标记麻醉试验 一般采用PIT人工标记放流技术。标记前,为减少操作过程中的物理伤害,一般会对鱼苗进行麻醉。选择合理的麻醉浓度,有利于操作。结合人工繁育试验的试验效果中MS-222对各种鱼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设置麻醉浓度为25、30、35、40、45、50 mg/L的浓度梯度,按照人工繁育的操作步骤,参考表1和表2,记录鱼苗麻醉时间和复苏时间。

表1 麻醉程度分期及鱼类行为特征

根据放流秦岭细鳞鲑的大小选择规格为1.35 mm×0.7 mm的芯片。采用背鳍基部植入芯片的方式,操作时离背鳍基部3 mm~5 mm,沿着头的一边向尾部方向30度角插针植入。植入芯片后,在伤口处涂抹红霉素软膏,并将标记鱼苗放入室内暂养池进行分组饲养,每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及芯片脱落情况发生,并及时进行应对处理。

1.2.3 苗种麻醉运输试验 暂养观察1周后,无死亡和芯片掉落现象发生的鱼苗采用人工增氧运输至放流地点。考虑到运输过程中活鱼不能进入全麻状态,参考魏锁成等MS-222对各种鱼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设置0、10、15、20、25、30 mg/L 5个浓度梯度,每个氧气袋装50尾鱼苗,在保证相同运输条件的情况下,测定其成活率。

表2 复苏过程分期及鱼类行为特征

1.2.4 数据处理分析 用SPSS18.0和Excel软件对结果分析进行处理,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MS-222对秦岭细鳞鲑亲鱼麻醉效果

由表3可知,随着MS-222浓度的增加,秦岭细鳞鲑亲鱼进入同一麻醉期的时间缩短,而完全复苏的时间增加。在15 mg/L和20 mg/L的浓度下,鱼体保持在深度镇静期。随着浓度加深,麻醉程度随之加深,复苏所用时间越来越长。在所设置的浓度梯度内,24 h后的存活率可以达到100%。该试验是为了找到合适的可用于人工繁育的麻醉浓度,出于实际情况考虑,并未设置过高浓度,避免亲鱼受损。

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MS-222浓度为35 mg/L和40 mg/L时,麻醉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麻醉浓度为差异极显著(P<0.01)。

2.2 不同浓度MS-222对秦岭细鳞鲑苗种麻醉效果

由表4可知,随着MS-222浓度的增加,秦岭细鳞鲑苗种进入同一麻醉时期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复苏时间越来越长。在25 mg/L的浓度下,鱼苗保持在深度镇静期。在30 mg/L、35 mg/L的浓度下,鱼苗保持在平衡失调期。在40 mg/L、45 mg/L的浓度下,鱼苗保持在深度镇静期。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MS-222浓度为35、40、45mg/L时,麻醉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麻醉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

表3 不同浓度MS-222对秦岭细鳞鲑成鱼麻醉效果

注:同列平均值间上标字母不同者差异显著(P<0.05) 。

Note: Means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

表4 不同浓度MS-222对秦岭细鳞鲑苗种麻醉效果

注:同列平均值间上标字母不同者差异显著(P<0.05) 。

Note: Means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

2.3 不同浓度MS-222对秦岭细鳞鲑苗种运输麻醉效果

由表5可知,伴随着MS-222浓度的增大,麻醉反应越来越强烈,苗种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略微有所下降。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MS-222浓度为10mg/L和15mg/L时,麻醉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麻醉浓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表5 不同浓度MS-222对秦岭细鳞鲑苗种运输麻醉效果

注:同列平均值间上标字母不同者差异显著(P<0.05) 。

Note: Means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

3 讨论

3.1 关于最佳麻醉状态

使用麻醉剂后,麻醉剂被鳃丝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在大脑中累积,随着时间的延长,最终在血液中达到平衡,此时,鱼体能够达到一个稳定的、行为特征明显的最佳麻醉状态[10]。处于深度镇静期状态下的鱼体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能力,代谢率下降,但依然能够保持平衡,相比于轻度镇静期鱼体显得更为安定,有利于运输。若麻醉程度过深,鱼体会因肌肉张力丧失,失去平衡,无法游动,最终聚集引起缺氧窒息,或者与运输装置撞击发生机械损伤[11],因此,活鱼运输的最佳麻醉状态是深度镇静期。

3.2 关于MS-222对秦岭细鳞鲑的麻醉效果

MS-222的处理浓度一般为0.2 g/L~5.0 g/L,依据动物的体重大小及种类而有不同。国内学者研究表明,MS-222 麻醉鲈鱼(Pescepersico)[4]保活适宜浓度为80 mg/L,刀鲚(Coiliaectenes)麻醉适宜浓度为150 mg/L[12],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和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较好麻醉效果浓度为30 mg/L~40 mg/L[13],斑马鱼 (Daniorerio)深度麻醉浓度为75 mg/L~90 mg/L[14],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适宜麻醉效果浓度为60 mg/L[15],国外学者对真鲷(Pagrusmajor)[16]、庸鲽(Hippoglossus)[17]等鱼种进行了研究。目前,MS-222对秦岭细鳞鲑的麻醉剂量研究却鲜有报道。结合试验结果,认为当MS-222的浓度达到45 mg/L,对秦岭细鳞鲑亲鱼麻醉效果最佳。为保证后期成活率,当MS-222达到40 mg/L,对秦岭细鳞鲑苗种麻醉效果最佳。当MS-222的浓度为10 mg/L时,秦岭细鳞鲑苗种运输效果最佳。

3.3 关于不同水温和鱼的规格下麻醉效果

MS-222在不同水温、不同规格下麻醉效果存在差异性。廖国璋等[18]研究结果表明,水温越低,入麻时间越短,麻醉效果随温度降低而增加,较低水温对鱼体本身就有一定的麻醉效果。陈细华等[13]研究发现,同种鱼,规格越小,对MS-222的反应更敏感;相同麻醉浓度,规格越大,进入深度麻醉状态所需时间越长。

秦岭细鳞鲑为冷水性鱼类,在设置试验浓度梯度时,相比较于其他种类,MS-222试验最高浓度和最低浓度都进行了相应调整。面对不同规格大小的秦岭细鳞鲑,MS-222试验浓度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从而使得试验效果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编著.陕西鱼类志[M].陕西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1-133.

[2] 李 平,王 丰,问思恩.秦岭细鳞鲑亲鱼培育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5,24(6):842-843.

[3] 任 洁,崔冶建,付亚平,等.MS-222在鱼体内的分布及排出研究[J].淡水渔业,1997,27(1):23.

[4] 王利娟,程守坤,张饮江,等.MS-222在加州鲈鱼模拟运输中的麻醉效果[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5,24(2):235-241.

[5] Van Enennaam J P,Bruch R,Kroll K.Sturgeon sexing,staging maturity and spawning induction workshop[C].4th International Sturgeon Symposium,Oshkosh,Wiscons in USA,2001.

[6] 李 平,王 丰,沈红保,等.秦岭细鳞鲑PIT标记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水产,2016(12):80-81.

[7] 苏明明,孙兴权,杨春光,等.渔用麻醉剂MS-222、丁香酚在鲜活水产品运输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1):25-29.

[8] 魏锁成.用于鱼类的麻醉剂及麻醉管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1):43-45.

[9] 刘长琳,何 力,陈四清,等.鱼类麻醉研究综述[J].渔业现代化,2007,34(5):21-25.

[10] Coyle S D,Durborow R M,Tidwell J H.Anesthetics in Aquaculture[R].SRAC Publication No.3900.2004.

[11] Cookes S J,Suski C D,Ostrand K G,et al.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of low concentrations of clove oil an aesthetic for handling and transporting largemouth bass (Micopterussalmoides)[J].Aquaculture,2004,239(1-4):509-529.

[12] 严银龙,施永海,张海明,等.MS-222、丁香酚对刀鲚幼鱼的麻醉效果[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6,25(2):177-182.

[13] 陈细华,朱永久,刘鉴毅,等.MS-222对中华鲟和施氏鲟的麻醉试验[J].淡水渔业,2006,36(1):39-42.

[14] 甘静雯,邱绍扬,许忠能,等.麻醉剂MS-222对斑马鱼行为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6,25(2):236-239.

[15] 孙晓旺,陈永平,李 彤,等.MS-222对半滑舌鳎的麻醉效果及体内消除规律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7,44(2):87-90

[16] Oikawa S,Takeda T,Itazawa Y.Scale effects of MS-222 on a marine teleost,porgy pagrus major[J].Aquaculture,1994,121:369-379.

[17] Malmstroem T,Salte R,Gjoeen H M,et al.A practical evalu-ationofetomidate and MS-222 as anaesthetics for Atlantic halibut (HippoglossusippoglossusL.) [J].Aquaculture,1993,113(4):331-338.

[18] 廖国璋,庞世勋.MS-222麻醉剂在鱼类运输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1998(1):26-27.

猜你喜欢
细鳞麻醉剂鱼体
陕西省秦岭细鳞鲑资源调查分析
秦岭细鳞鲑研究进展及其个体小型化现象的探讨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麻醉剂的使用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阴差阳错的麻醉剂
麻醉剂
投放不同密度的细鳞斜颌鲴对河蟹养殖水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术前抑郁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