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勤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这一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但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有高质量的学习。乐学源于兴趣,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关键词 兴趣;求知欲;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179-02
“寓教于乐”绝不是贪玩图乐,也不是单纯为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更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数学课的逻辑性较强,属于抽象学科范畴。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就需要借助外力因素。那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呢?同样的学习任务,为何有的孩子会全神贯注,乐此不疲,而有的孩子则感到厌烦和痛苦,从而一味逃避或心不在焉?教学实践证明,“寓教于学,当堂达标”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学好,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兴趣是儿童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观察也就愈细致,反应也愈清晰,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成效。小学数学新授课“寓教于乐,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能让整节课达到课前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课开始,情趣生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有的课堂,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效果必然可佳。而有的课堂,教师不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教法呆板,讲解枯燥乏味,只有教师自己在口若悬河地讲个没完,学生却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其教学效果必然不良。因此,寓教于乐的成功是学生学有所成,在学习中获得喜悦。教师在上课伊始,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以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多样形式,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从上课前处于自由活动状态转向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兴味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
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选择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事物入手组织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动物队列报数的生活情境。让一组学生扮演动物用1、2、3、4、5……报数,知道自己在第几个。只要学生说出他在第几个,我就能知道按一定顺序报数时(如1、2、3、1、2、3……)他报的该是几,再通过报数证实。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要想知道第几位学生报的是什么数,除了报数的方法外,用计算的方法更快。使学生知道余数不仅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强烈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那便是寓教于乐。
二、课进行,情趣浓
当学生在激起学习动机,产生求知欲望之后,教师必须及时进行以趣导学,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手拿数学书、语文书作比较,再用天平准确地比出那本重,接着让学生把自带的水果称一称,比较重量。趁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揭示课题。通过运用生活的用品,秤称,比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解疑、思考、移情和练习中获取知识,强化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领会教材,达成教学目标。
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学、爱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记忆力得到加强,想象愈来愈丰富,思维也愈来深刻。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四边形》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手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图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大家的兴趣特别浓,立刻动手拼了起来。并把这些图形贴到黑板上,接着讲授新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很快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样,学生学起来有兴趣,学习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三、课结束,情趣存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孜孜以求,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授,不顾学生的反应,而是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及时回收信息,及时质疑解疑,反馈面要广,并且组织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比赛,寓教于乐。对学习态度、过程和效果,要适时地作出评价,让学生知道学习上的进步,体验到学有所得。再通过巧设课外作业,独立完成,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更好地培养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每节课下课前要留2~3分钟时间当堂验收,便于教师全面、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差距,做到及时反馈,一堂一堂得,做到“节节清”。如在学习了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后,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维修班上的桌椅板凳。学习了三年级下册《搭配问题》后,爱美的学生一个星期都穿戴不同的衣服到校。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构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环境。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
要,也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趣浓;课结束、情趣存。”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动力,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林良富.超越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肖骁.数学教学中的“情”与“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吴正宪.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贾振东.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16(7-8).
[5]李月.小学教育史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柳斌.创新教育模式全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