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在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往往会触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教师有了大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把握住孩子的心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活动。
关键词:幼儿;生生互动;教学资源
在我和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关于一起养蚕就发生了不少的趣事,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案例一]桑叶是什么样的呢?
孩子们在通过观察之后,都明白了蚕宝宝爱吃桑叶的特点,而不是他们想的各种各样的零食,所以他们就纷纷去寻找桑叶,想要自己喂一下蚕宝宝,不过他们找来的大多不是桑叶,而是各种的树叶。这样蚕宝宝肯定不会吃他们找的树叶,而是只吃桑叶,这就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自己找的树叶和桑叶有哪里不一样呢?后来有一天,有一位叫做袁和的小朋友捧着一袋桑叶给我说“老师,我采到桑叶了。”我一看他的手上,果然是真正的桑叶,不禁给他竖了个大拇指,其他孩子也围了过来,纷纷提问,这桑叶和他们的叶子到底有什么不同啊,到底哪里才能采到桑叶啊?“在那边,我知道。”袁和自豪的一挥手,带着小朋友们就往外走去,而我就跟在他们的身后。没多久袁和就将小朋友们带到了一颗桑树下,然后说“这就是桑叶,我都是在这采的。”孩子们一听纷纷动起手来,开始采摘桑叶,并且开始仔细的观察了起来,他们发现,原来桑叶是这样的:这叶子的边好像是楼梯一般,又像是锯齿一样,形状是心形的。
[我的思考]
在孩子们还没有认知桑叶概念的时候,教师不用第一时间给出解释和讲解,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多动动手,还有思考一下,保持他们的那份好奇心,“为什么我采的桑叶蚕宝宝不吃呢?”这样孩子们才会去仔细的观察自己采的叶子和桑叶到底有什么不同,真正的桑叶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等他们找到真正的桑叶的时候,不仅充满了喜悦,也充满了探索的满足和自豪。
[案例二]蚕宝宝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呢?
孩子们对于蚕宝宝的热情一直没有减退的意思,他们乐此不疲的去采摘桑叶,然后去喂养蚕宝宝,想让蚕宝宝快点长大,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蚕宝宝长得又粗又长,很有活力,而有的蚕宝宝却很小很细,没有什么精神,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孩子们讨论着,甚至还来问我,而我没有正面回答他们,让他们再多观察观察,看看蚕宝宝吃桑叶的时候又有什么不同。几天之后,有的孩子们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那些又粗又大的蚕宝宝看见桑叶就立刻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而细小的那些吃得很慢,只能吃到一些破损的桑叶。听到小朋友这样说,其他孩子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以后在吃饭的时候还互相催促:“多吃点,多吃点,咱们可不能当小的蚕宝宝!”.
[我的思考]
意大利的瑞杰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给孩子。”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孩子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孩子们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生成新的活动。
[案例三]蚕宝宝太挤了怎么办?
有一天我和孩子们正在观察着蚕宝宝们,陶陶抬頭对我说:“老师,这条蚕宝宝长得好大啊,都压住那个小的蚕宝宝了。”豆豆也随声附和:“就是,就是,小的蚕宝宝好可怜,要被压扁啦!”说完她大着胆子将大的那只蚕宝宝给抓了出来。“老师,咱们把大的蚕宝宝拿出来吧,他们一直压着小的蚕宝宝。”陶陶说。“可以是可以,不过拿到哪里去呢?”我看这又是一个锻炼他们的好机会,便顺着他们的话说了下去,同时将问题还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把他们放到别的盒子里面!”聪明的熹熹说道。“好的!”我心里一阵欢喜,看来又是一次有意思的活动。并且给他们找来了三个不同大小的盒子,大中小三个盒子一字排开。孩子们纷纷动起手来,大的蚕宝宝放进最大的盒子,小的蚕宝宝放进最小的盒子,那些不大不小的,全都放进中等大小的盒子。在孩子们的努力之下,很快蚕宝宝们都住进了新家,在新家里面美美的吃着桑叶。
[我的思考]
老师在和孩子们一起观察的时候,一定要倾听孩子们的问题和想法,这样就会有很多的“突发的灵感”,而正是这些突发的灵感,让孩子们多了许多锻炼自身还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智力,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发展。切记教师不要直接给孩子们答案,而是给他们一些暗示性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即使是小班的孩子们,也可以有能力去做一些精彩的活动。
可爱的蚕宝宝让孩子们了解了许多,成长了许多,增添了乐趣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只是几个小片段,但是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活动的价值所在。我想,只要我们走进孩子,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学会耐心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把握幼儿探索的动向,及时捕捉支持点,灵活运用各种互动策略,就能准确接住并有效回应幼儿“抛来的球”,就能建立起理想的支持性师幼关系。我们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就能披沙拣金,做生成信息的剪裁者,让我和孩子们在生成性互动中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郑三元.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2] 刘晓东.理想中的幼儿园——论幼儿园的精神与使命[J].学前教育研究,2003(9).
作者简介:陈英杰,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华山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