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用多种方式平均分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理解除法意义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桃子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分桃子”(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掌握(连一连、圈一圈)等图示方法,解决简单平均分的有关问题;通过对平均分的感知和理解,发现平均分有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能力目标:通过叙述“分”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动手“分一分”,培养学生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其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以平均分为学生后面学习除法作铺垫为主线,通过要求学生动手“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体验“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累积中发现“平均分”,从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中认识“平均分”,从对学具的具体操作来体会“平均分”。教材设计的例题很具开放性,通过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分”的两种不同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学生分析: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平常累积的“分”的经验,动手操作“分一分”,以此激发其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帮助其体验和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同样多”或“一样多”,进一步提升其对“平均分”的数学思考,为接下去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由“分一分”到“平均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分桃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巧妙地设计“有余数的除法”和“变式”练习,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含义,感受过程:先让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并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一些分法找出来,告诉学生这叫做“平均分”。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进行分一分,再在小组里说一说,并在班级里反馈交流。(2)难点:通过多种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结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 情境引入,自由探究
引入:分桃子;提出问题:小猪要过十岁生日,想把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等食物分别分给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等伙伴们,怎么分?
(二) 揭示课题: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如果将小猪换成是你,你会把桃子、小鱼、骨头分别分给谁?
1. 指名说一说:桃子分给谁、小鱼分给谁、骨头分给谁?
(生答:把桃子分给小猴,小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 接下来,小猴、小猫、小狗它们各自又该怎么分呢?
二、 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
(一) 同学们的建议被小猪采纳了,他把8个桃子全拿出来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两只猴子具体分一分桃子。8个桃子用8个小圆片代替。(四人小组讨论各种分法并说出哪种分法对于两只猴子来说最公平?说明原因?)
1. 分得结果共有7种:7+1,2+6,3+5,4+4,3+5,6+2,1+7;
2. 两只猴子各分得4个桃子,最公平。因为,它们获得“同样多”或“一样多”的桃子。
(二) 现在,有12条鱼在小猪手上,准备分给4只小猫,请同学们帮小猪分一分,并要求分给每只小猫的鱼必须一样多,这样每只小猫可以分到()条鱼。
(三) 教师小结:像两只猴子分得同样多的桃子、每只小猫都分到同样多的鱼,这就是我们说的“平均分”。
(四) 接下来,该小猪给小狗们分食物了。小猪拿出18根骨头,准备分给3只小狗,请同学们像上面的方法均等分给小狗们。这样,每只小狗可分到()根骨头。(拿出18根小棒,六人一小组摆一摆)(投影结果,集体评讲)
三、 结合生活,练一练
(一) 连一连:投影出示铅笔14支,文具盒2个,平均一个文具盒可放几支铅笔?
(二) 摆一摆:实物出示圆圈20个,每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需要5个圆圈,20个圆圈可以拼几个奥运会图标?
(三) 想一想:7个气球给3个小朋友分,每个小朋友平均分到()个,还剩()个。
(四) 说一说:剩下的气球为什么不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说明原因。
四、 跳一跳,摘果子
(一) 给小猪家的客人每位发一双筷子,请问16根够吗?为什么?小猪的忙,你能帮吗?请用小棒替代筷子分一分。
(二) 班级组织春游,老师带了25人去公园划船,公园里只有6人坐的船只,这样要租几条船才够用?请用小圆片替代船只摆一摆。
五、 总结
(一) 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
(二) 在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地方表现最出色?
(三) 谈一谈你在生活或学习中碰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怎样对待和克服的?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创设生活化与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样多”与“同样多”,并初步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但也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一是学生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占用时间过多,整堂课显得虎头蛇尾;比如,课堂练习有些偏少;二是课堂节奏不够紧凑,存在让学生反复摆小棒、反复理解分的过程;三是教师引导提示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学生无法顺利研究下去。比如为什么会剩一个气球分不出去,还误以为教材出错呢。
参考文献:
[1] 黄爱林.苏教版数学第五册《平均分》教学设计[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12).
作者簡介:陈凤琴,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