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和探索

2018-05-18 06:42
物理通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磁针磁场笔者

孙 宁

(济南育秀中学 山东 济南 250002)

于 莹

(济南育英中学 山东 济南 250001)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目标、教育价值体现和实施的最主要途径.现阶段无论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还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都是在国家所提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个大方向下基层课程改革的具体尝试.在社会不断发展、技术不断突破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适应性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学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更新快,国家课程标准范围内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已无法完全覆盖学科的前沿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慕课、翻转课堂、各种App网络授课平台的出现,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唯一来源,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1].

下面笔者以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2节“电流的磁场”为例,从微观的角度来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下,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几点创新和探索.

1 重温经典

我们回顾物理学的发展,不难发现奥斯特实验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人类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漫长历程和他的那份执着,都奠定了它在物理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么重要的环节,过去的传统的模式仅仅是教师投影讲台上组装好的实验器材,演示一下就行了.笔者认为这样不但会大大降低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会错过一个难得的渗透科学情怀的教育良机.因此,笔者创造性地将一根长导线蛇形绕到每一位孩子的跟前,平放在课桌上,小磁针在两位同学之间,如图1所示,单数列将小磁针放到导线上面,如图2所示,双数列将小磁针置于导线下方,如图3所示,用学生电源给其短暂通电后,学生们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课桌上小磁针的偏转、揣摩其中的奥妙.

图1 磁针摆放位置

图2 将小磁针放在导线下面

图3 将小磁针放在导线上面

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比发现小磁针偏转方向的异同,不仅能亲身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还能推测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都能体验发现的愉悦!而且在教师的引领下,既打破了电磁孤立存在的惯性思维,又引发学生对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立体磁场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而学习的成效与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组织等具有密切的联系[2].

2 “旧”物改造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坚信并一直坚持的一个理念,是能演示的绝不以视频代替,学生们能亲自动手做的教师绝不代劳.因此,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这个实验,笔者将原本的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创造性地将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原副线圈,拿它作通电螺线管的替代.自己设计图纸、量好尺寸,加工了可与其配套的有机玻璃板,可将原副线圈平稳的固定在上面,再配以4~6节干电池,这就构成了学生分组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在课堂上,孩子们连电路、撒铁屑、轻敲玻璃板、画图记录,各负其责,乐在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

图4 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实验装置

图5 撒上铁屑

图6 学生做实验

这样的设计,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该实验学校器材数量少、学生不易操作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而且还熟练掌握了电路连接,对学生的知识衔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这一重要课堂环节,经过笔者的创新完全改变了对学生们只能被动“教”,而非主动“学”的状况,让他们切实经历实验探究的每一个环节,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激发探究热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旧貌新颜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只能通过撒铁屑向学生投影平面的磁场.那么对于存在于这个平面之外的立体空间的磁场,只能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笔者认为,这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是片面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认知需求才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经过不断地思考和尝试,笔者对学校里的常规实验器材——立体磁场演示仪,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达到了一物多用,旧貌换新颜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将线圈放入其中,如图7所示,通电后,小磁针瞬间由杂乱变为有序,如图8所示,呈现给学生们立体的磁场分布,视觉震撼,有着很强的直观性、易操作性以及对比性,学生马上就会联系到条形磁铁.

图7 将线圈放入演示仪

图8 通电后,小磁针由杂乱变为有序

笔者认为这一独特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启发孩子的知识迁移.这样的设计可以利用直观的物理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建立物理表象;从现象到概念、规律的认识,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指导学生认识物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

4 化抽象为具体

我们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安培定则符合现阶段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吗?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然不符合!但它又是经典的,这个矛盾曾经一直困扰着笔者,经过教学中的思考以及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这个矛盾本质上是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与科学家的物理素养、思维能力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易于、乐于去发现这一规律,顺利地突破难点还要符合现阶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就成为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的基石.

笔者认为唯一途径就是将这一部分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经过长时间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笔者尝试了很多种的设计和材料,最终制作了这一教具,如图9所示.该教具取材简单,效果明显,例如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LED灯带、洗衣机下水管、铁架台、泡沫塑料等物品.

图9 自制教具

这一设计完全改变了过去平面的凭空想象,变为立体的可以多角度的观察,如图10所示.

(a)

(b)

(c)

学生们顿时就会明白:在不同的角度,顺时针、逆时针转都是和磁场的方向有规律可寻的,安培定则只是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这是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曾有的发现与感悟!这样的设计可以利用自制教具,达成知识传授的目的,重要的是向学生们传递了创新的科学意识,培养他们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经过这一轮创新课堂的实施,对比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笔者发现,不仅从学生层面来说新知更易接受、方法更易自悟、科学素养更易启发和培养,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教育效果;从教师这一层面来讲,收获亦颇丰,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是操作方法上的一种选择,又是教师情感因素、人格魅力、学识的自然流露,所以我们在具体课堂设计的操作上,应当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对任何一种教法都不能公式化、模式化、通用化.否则就有可能变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花架子、表面文章[3].所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为强烈.”教学过程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也不是教师自己代劳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利用各种教法和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寻结论形成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在切身经历前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融入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参 考 文 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培瑞.教育新的挑战与抉择.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磁针磁场笔者
西安的“磁场”
为什么地球有磁场呢
磁针磁力研磨工艺对发动机涡轮叶片表面质量的试验研究
老师,别走……
自制指南针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由2016年南京市一道关于“小磁针”的物理中考题想起的
2016年春季性感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