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T低剂量后处理技术在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2018-05-18 08:49毛青青段早辉张晓辉黄战荣饶志翔张镜寒
江西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热凝三叉神经痛低剂量

毛青青,段早辉 ,张晓辉 ,黄战荣 ,饶志翔,张镜寒

(江西省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1、放射科;2、疼痛康复科,上饶 334000)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进而影响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疗效肯定、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及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1],资料显示[2]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微创、安全和疗效显著的疗法。随着CT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有研究表明[3],多排螺旋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穿刺精确可靠、组织损伤小、危险性小、止痛效果确切及操作安全的优点,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4]。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接受的CT辐射所引起的公共健康问题[5],如放射性白内障[6]等不应忽视。本着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本科进行低剂量扫描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研究,在不影响临床治疗的情况下通过降低管电流,可有效减低病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CT引导下穿刺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29-81岁,平均57.4岁。将患者随机均分至 常 规 剂 量 组 (120kV、420mA)、 低 剂 量Ⅰ组(120kV、200mA)、低剂量Ⅱ组(120kV、100mA)和低剂量Ⅲ组(120kV、70mA)。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a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患者仰卧,头先进,行颅底横断面螺旋扫描,基线听眶线,扫描范围自硬腭至额窦底,层厚1.0mm,层间距1.0mm,管电压120kV,采用骨算法重建,以上扫描参数在4组扫描中均不变。常规剂量组采用厂家推荐颅底扫描序列的管电流420mA作为参照组,3组低剂量组(Ⅰ-Ⅲ组)分别将管电流降低至200mA、100mA和70mA。数据传输至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综合运用来显示颅底骨性结构和探针位置。在检查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Patient Protocol文件,可显示本次扫描的容积CT质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 DLP 计算有效剂量(ED),ED=DLP×k。k值为组织权重因子,采用ICRP推荐的0.0021[7]。

1.3 图像质量评价 检查结束后获得的图像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和一名高年资疼痛康复科医生采用盲法共同阅片,按以下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分为优(颅底骨性结构及探针位置显示清晰)、良(颅底骨性结构及探针位置显示欠清,但不影响临床治疗)及差(颅底骨性结构及探针位置显示模糊,影响临床治疗)3个等级。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优良率比较,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各组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的例数,对首次穿刺成功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比较 由各组内患者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8]描述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强度,术后疼痛强度评分分级较术前降低即表示疼痛得到有效缓解,比较各组缓解率。

2 结果

2.1 常规剂量组与3组低剂量组辐射剂量指标的对比(表1)可见低剂量组辐射剂量较常规组大幅减低,Ⅰ组下降了62%,Ⅱ组下降了81%,Ⅲ组下降了87%。

2.2 常规剂量组与3组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对比(表2)可见低剂量组图像质量较常规剂量组有不同程度下降。Ⅰ组优片14例,良片1例,优良率为100%;Ⅱ组优片2例,良片14例,差片1例,优良率为93%;Ⅲ组良片13例,良片2例,优良率为87%;但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常规剂量组与3组低剂量组穿刺成功率的对比(表3)可见常规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低剂量Ⅰ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Ⅱ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7%,Ⅲ组首次穿刺成功率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但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常规剂量组与3组低剂量组疗效的对比 (表4)表4可见常规剂量组与3组低剂量组的缓解率均达到100%。

3 讨论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CT设备快速更新换代,多排螺旋CT等成像质量不断提高,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但与之相伴的是受检者接受的CT辐射剂量也大幅增加,所带来的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疗界乃至社会的关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主张,放射检查应遵循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及个人剂量限制三原则[7]。最优化是指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小的患者接受剂量来获得有价值的影像。

X线辐射对人体引起的生物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随机效应不存在剂量的阈值,任何微小的剂量都可能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只是发生的概率极小;非随机效应可能存在着剂量的阈值,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随着剂量的累积而增加;而非随机效应是可以通过剂量的控制而预防的。1990年,Naidich等提出了低剂量CT概念[9],即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管电流也能达到诊断要求。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管电流,可以大大减少受检者的辐射损伤[10]。国外低剂量CT扫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起步较晚,目前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肺部和心脏,尚有少量关于头部、副鼻窦、肾脏及输尿管等的应用研究[11],而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颅底虽为骨性结构,但其中有很多小孔,与骨之间可形成良好的对比,这正是进行该研究的解剖学基础。

表1 常规剂量组与3组低剂量组辐射剂量指标的对比

表2 常规剂量组与3组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对比

表3 常规剂量组与3组低剂量组穿刺成功率的对比

表4 常规剂量组与3组低剂量组疗效的对比

在CT检查过程中,kV及mA值不能较为准确的表达受检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大小,采用较小的kV及mA值,也会导致较高的辐射剂量[12]。Mccollough等[13]在文献中提到,CTDIvol在美国及国际范围内都被确认。日本放射协会诊断参考指南[14]也是用CTDIvol和DLP来说明患者接受辐射剂量的高低。本研究通过记录CTDIvol和DLP值,并根据DLP值来计算ED,在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进行对比。

在人体组织器官中,晶状体是对放射线最敏感的组织之一,目前认为,0.5Gy的射线量即可引起可察觉的晶状体混浊,>5Gy可引起放射性白内障[6];ICRP规定头部扫描的ED不应超过2.0mSv[7]。虽然目前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常规剂量单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低于引起晶状体混浊的阈值,有效剂量亦未超过ICRP的规定;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重复扫描,辐射剂量累积效应不可忽略。本研究资料表明,在CT检查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将 mA值由 420降至70,CTDIvol由 64.34mGy降至10.20mGy,ED减少了87%,而图像质量仍可满足临床的治疗需要,穿刺成功率及疗效亦无明显差异;因此作者认为,120kV、70mA是适合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低剂量CT扫描条件。同时,低剂量CT检查也减少了球管的负担,延长了球管的使用寿命,节约了运行成本[15]。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不足,随着CT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否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穿刺成功率和疗效的前提下进一步合理调整扫描参数,减低辐射剂量,以最小的代价达到临床的目的,仍值得后续研究。

总之,随着CT在临床应用的日趋广泛,CT新的低剂量技术在不断出现,如何更好的使用这技术,对放射科医生而言是一个挑战[12];应在满足临床诊治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减少CT辐射,使受检者获得更大的健康保护。

参考文献

[1]况建国,邹安琪,夏亮,等.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26 例报告[J].江西医药,2005,40(11):689-690.

[2]卢光,陶蔚,朱宏伟,等.神经导航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6):341-343.

[3]于勇,苏本玄,于聘,等.螺旋CT引导精确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3,33(10):682-684.

[4]翟森,朱瑞明,刘垒,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定位中的应用 [J].当代医学,2009,15(35):712-713.

[5]Brodoefel H,Bender B,Schabel C,et al.Potential of combining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with noise efficient detector design:aggressive dose reduction in head CT[J].IEEE Human Factors&Power Plants&Hprct Meeting?,2015,5(1):1-8.

[6]刘长安,李小娟,高玲.辐射诱发白内障阈剂量判断:变化在即[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1,31(3):249-251.

[7]岳保荣,牛延涛,译.多排探测器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患者剂量控制.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102号出版物[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8]Farrar JT,Young JP Jr,LaMoreaux L,et al.Clinical importance of changes in chronic pain intensity measured on an 11-point 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J].Pain,2001,94(2):149-158.

[9]Naidieh O,Marshall C,Gribbin C,et al.Low-dose CT of the lungs:Preliminary observations[J].Radiology,1990,175(3):729-731.

[10]钟进,刘筠,刘学焕,等.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低剂量扫描的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2009,28(2):254-256.

[11]王宝华,全金凤.低剂量CT扫描技术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2):171-173.

[12]石明国.CT技术发展进入低剂量成像时代[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39-42.

[13]Mccollough CH,Leng S,Yu L,et al.CT dose index and patient dose:they are not the same thing[J].Radiology,2011,259:311-316.

[14]Matsunaga Y,Kawaguchi A,Kobayashi K,et al.Survey of volume CT dose index in Japan in 2014[J].British J Radiology,2015,88:1052.

[15]龙建新,徐小平.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鼻窦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江西医药,2010,45(7):695-696.

猜你喜欢
热凝三叉神经痛低剂量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微波热凝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54例的临床观察
射频热凝靶点术治疗不同腰椎间盘变性程度患者的术后观察比较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探讨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对比研究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针刺结合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