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

2018-05-18 09:35吴文科蒋慧明
文化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曲艺艺术

吴文科 蒋慧明 田 莉 高 苹 王 晶

(中国艺术研究院 曲艺研究所,北京 100029)

面对一个有着1500年以上可信历史和至少500个以上活态曲种的艺术门类,要想对中华56个民族的所有曲艺品种及其在2017年度的整体发展,进行较为全面和翔实的系统考察,在资讯占有极为困难的现实情况下几无可能。因而,对该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状况的观察与思考,便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

回望2017年度中国曲艺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各类活动虽然较多,实际效果不免有泡沫之感;文化传承富有亮色,艺术传播受到关切;学术研究比较平稳,专业培训不够专精;纪念大师活动频频,引发话题难免沉重;政策条件日益向好,业界生态问题不少。总体发展难言理想,甚至充满诸多忧患。

一、展演交流依然活跃,创作表演精品较少

开展和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展演活动,是曲艺界及各种相关组织长期以来借以展现自身职能的最为常见的做法,也是集中观察曲艺发展尤其是创作和表演状况的重要窗口。

2017年各类曲艺交流展演活动,与往年一样数量仍然不少。其中,层级较高且覆盖面较大的全国或地区性活动如表1所示:

表1:2017年全国或地区性主要曲艺交流展演活动

仅从上述展演活动的名目看,标以“优秀节目”或“新人新作”的活动过半。然而,由演出的实际情况及其社会反响看,真正优秀的节目,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节目还不是很多。有的参选节目较之质量好的节目,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像“第五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之类的活动,从名目看,似是曲艺和戏剧两个艺术门类联合举办的交叉性活动,实际上却是有关曲艺组织举办的曲艺类活动。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举办者将“小品”亦即人物代言式角色化表演的“话剧小品”作为曲艺形式看待了,这种情况在曲艺界已经存在了十多年。这表明,在业界还有一些人和组织,在曲艺的本体特征的认识上有很大的误区。而那些标为“新人新作”的展演活动,效果也不乐观,能够脱颖而出并为业界或社会所知晓并公认的当红节目和名家新秀仍旧少见。其间原因固然很多,但于艺术的成功而言,名家与名作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精品力作的名家并不存在。组织和举办“优秀节目展演”或“新人新作展演”应当围绕推出新人和催生佳作展开,否则,仅仅为展演而展演,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本年度全国性曲艺展演活动中,由文化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1月10日至15日在晋江主办的“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引人注目。这不仅由于此次活动是由中央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即文化部组织举办,而且因为这也是中央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数十年来难得举办的为数极少的曲艺类活动之一。虽然这还不是一个专门的曲艺展演,而是曲艺与戏剧混合的全国性活动,但由于曲艺所占的分量较多,共有来自全国部分省市区的60个节目参演,因而受到业界的广泛欢迎和普遍关切。同时,这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文化部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展演活动,是继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在山东滨州举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之后,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关曲艺节目的又一次全国性集中展示,也是文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举措之一,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展演活动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激发和促进曲艺发展,也为举办地观众奉献了长子鼓书《腊月天儿》、乐亭大鼓《双锁山》、关中曲子《沙海情话》、苏州弹词《一串河豚籽》《西厢·回柬》和弹词开篇《闻鸡起舞》等一些比较优秀的节目,但也集中暴露出一段时期以来曲艺创演活动普遍存在的误区与问题。比如参加展演的节目,有的舞台语言过于直白,只是简单图解政治,堆砌标语口号,虽然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但缺乏艺术化的审美表达。有的节目甚至存在着“过度创新”的倾向,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痕迹较重。这些所谓的“创新”,不仅没有展示出曲艺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和魅力,而且由于将资金主要投注到舞台美化的外包装上而造成了资源浪费,观众未必认同这种重包装轻内涵的创作与表演。同时,这种脱离曲艺本体特征的盲目创新,从本质上说是缺乏艺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即不在文学脚本的创作上多花力气,却多在形式的花哨和舞美的堆砌上乱下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展演活动在初选阶段的组织环节,也暴露出一些机制性的问题。由于国内许多省市区级的大型曲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后,划归各地的“演艺集团”,导致上级主管部门发生变更而脱离了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因而在报送节目的环节,出现了通知不能到达的情况,从而出现了部分拥有著名曲艺表演团体的省市区竟然没有申报参选节目的怪现象。此类管理渠道不畅的现象,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予以改善。

随着近年对趋于泛滥且扰乱正常秩序的文艺赛事的清理整顿,动辄以比赛号召的体制内行业行为得到有力的遏制;一些民间性的正常赛事及对曲艺的发展推动,在本年度有良好的表现。如11月在上海嘉定举办的“第四届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共有256名小演员报名参加,参赛节目的数量较上届翻了三番,节目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上海说唱、上海独脚戏、锣鼓书、浦东说书、苏州弹词等几乎所有的本土曲种及北京评书、相声、故事、快板、快板书等外来曲种,从而体现出上海作为大都市的曲种涵容状态和曲艺发展格局。11月在天津举办的首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大赛”及12月在天津市和平区举办的“第三届‘和平杯’全国曲艺票友邀请赛”等,立足具有深厚曲艺文化底蕴和观众土壤的天津,着眼于业余曲艺爱好者的切磋交流,特点鲜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强了曲艺特别是相对处于发展弱势的鼓曲演唱艺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非常值得肯定!

总的来看2017年度的曲艺交流展演活动,举办频率及参演节目的数量,与节目质量及推出新人的影响还不是十分匹配。除福州评话《风雨苍霞人》、苏州评话《战马赤兔》、单弦牌子曲《母女情深》和二人转《龙蚌情》等新创节目在保持曲种本体特色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大多数节目质量平平,甚或在艺术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表明,2017年度的曲艺发展“活动多”“效果弱”,给人的感觉是“套路多”和“务实缺”。透出的业界作风是“走过场多”“抓落实少”,“摘果子的多”而“培土浇水的少”,“急于出风头的多”和“埋头创作的少”。曲艺创演跨越“高原”迈向“高峰”的路途依然遥远。

二、艺术传承亮色较多,对外传播备受关切

作为传统的艺术门类,曲艺面对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趋势,以及现代化引发的与传统断裂的种种挑战,如何继承自身的审美传统及艺术基因,是曲艺界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近十余年,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在2017年度的推展,对于曲艺的艺术传承和发展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而这也是本年度曲艺发展值得瞩目的一抹亮色。

比如,历经两年多的审慎评审,2017年12月29日公示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共1113人)中,曲艺类传承人占了57名,整体面貌较之前几批年龄相对老化、身份较为单一的演员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一部分正当盛年即四五十岁年富力强的优秀传人得以推荐,个别的琴师和弦师(即伴奏人员)也榜上有名。这不只矫正了之前因偏重论资排辈而较少考虑传承效能,且只突出演员而忽略其他行当的偏颇状况,也为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注入了更为切实的价值内涵。同时,对促进曲艺界各种行当的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适宜的行业伦理,以及避免普遍存在的“木桶效用”,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再比如,很长时期以来举办曲艺活动,均以短篇节目及其拼盘式的展现为主,致使人们对于中篇尤其是长篇曲艺节目的关切非常不够,甚至以为曲艺的形式比较简便,篇幅也自然简短。这种“短篇化”乃至“碎片化”的创演格局及认知偏误,不仅严重扭曲曲艺创演的健康路径,而且非常不利于曲艺的全面繁荣。殊不知,不但整个“说书”类曲艺包括徒口讲说的“大书”、说唱相间的“小书”和似说似唱的“快书”,均以连回演出的长篇节目作为艺术呈现的样态,而且还孕育形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古典文学经典及“章回”小说的体裁。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也分别属于这三个民族的曲艺品种,即“岭仲”“陶力”和“柯尔克孜达斯坦”的经典曲本。就连北京相声的节目形态,也不是只有今天常见的对口表演的短篇,历史上还有俗称“八大棍儿”即单口表演的连回中篇乃至长篇。只不过,当今几乎没人能继承并创作和表演此类形态的节目罢了。

出于理念匡正和艺术传承的切实导引,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曲艺(保护)研究室与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和浙江省文化厅合作,于2017年5月在浙江杭州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鉴于以长篇和说表为基本节目形态及表演范式的曲艺“大书”(评书评话)在当下极少受到关注,同时也由于“大书”蕴含丰富的文学内涵、高超的语言魅力以及艺术与美学传统,为此,本届展演活动的具体主题是“中国浙江(杭州)·全国曲艺‘大书’(评书评话)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全国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吉林、江苏、浙江、湖北、福建等10个省市区近50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出席了论坛活动。包括北京评书、四川评书、湖北评书、苏州评话、扬州评话、杭州评话、绍兴评话、宁波评话、福州评话、闽南讲古等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曲种,以及刘兰芳、田连元、何祚欢、李自新、陈景声等老中青三代26位艺术家,携其拿手节目参加了这次展演。这次展演包含“名家示范”“传承中坚”“新秀展示”和“浙江新人”四个专场。同时,为尊重艺术规律并兼顾交流需要,每个节目时长控制在20至25分钟之间,既避免了因单纯压缩时间而将“说书”逼成“讲故事”的偏颇,也通过足够容量的时间,强化曲艺“大书”的创演导向。这是二十五年来曲艺“大书”界第一次曲种较全、规模空前的检阅、交流与研讨。

与以上大型学术及艺术活动不同,以程永玲为首的团队对于四川清音“八大调”的抢救性发掘恢复和活态性传承保存,是另一种曲艺传承方式。包括“勾、马、寄、荡、背、月、皮、簧”在内的四川清音传统“大调”唱腔,尽管被业界和学者广为宣传,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唱腔曲调几乎无人知晓且濒临失传。程永玲带领任平等徒弟耗时三年,在仔细发掘唱腔和审慎选择曲目的基础上,终于在2017年由她本人全部恢复演唱了八个传统代表性节目。这八个节目包括以【勾调】演唱的《月儿高》、以【马头调】演唱的《玉美人》、以【寄生调】演唱的《扯袈裟》、以【荡调】演唱的《后黄昏》、以【背工调】演唱的《昭君出塞》、以【越调】演唱的《活捉三郎》、以【反西皮】演唱的《关王庙》、以【摊簧调】演唱的《西宫词》,另外还有两个常见的“大调”唱腔曲目如以【汉调】演唱的《花园跑马》和以【越调】演唱的《尼姑下山》,并录制成CD碟片加以数字化保存。

2017年度活态传承曲艺传统的又一个重要活动,是9月在北京举办的“宣南书馆”开办经营十周年庆典活动。该活动由“北京评书‘宣南书馆’传承成果研讨会”和首届“宣南书荟”即全国中青年评书评话名家会书及“北京评书·四世同堂”传承成果汇报演出等系列内容组成,内涵十分丰富。这个事件之所以值得重视和记录,不只由于“宣南书馆”十年来在其发源地坚持北京评书的演出,更由于它传载并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和整体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由北京评书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连丽如领衔的团队十年来在此书馆坐场演出500多场、接待听众超过10万人次,从而成为欣赏当今北京评书原汁原味表演的唯一去处,其通过驻场演出磨砺队伍而“活态”传承北京评书的坚持功不可没。

其他地方性的活动在2017年度也十分踊跃且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表2:2017年度其他地方性曲艺活动

除了上述曲艺传承的亮色,曲艺传播包括艺术传播、对外交流和文化普及等,也有诸多亮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方面,主要以青年艺人为主建立班社并且经营的职业及业余相声创演活动,继续趋向活跃并已成为时下许多城市演艺市场的一道风景。比如,9月天津市宝坻区的“‘马季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笑动魔都”大世界全国中青年相声文化艺术节及11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北京青年相声节”,不仅为曲艺在高校学子中的传播积聚了力量,而且也为全国范围包括相声在内的曲艺交流与传扬提供了广阔舞台。本年度涌现的《假如没有这条路》《名扬天下》《梦想清单》《微微一信》等一批比较优秀的相声节目,也以其立意新颖、表演清新,显示了青年群体在相声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另一方面,地域特色浓郁的曲艺交流与传播也是本年度的亮色,如江苏省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曲艺团)分别于2月下旬和8月下旬于上海、甘肃、青海进行的以“江南曲美”为主题的“文化走亲”式交流传播活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月下旬赴上海举办的“莲花薪传——著名莲花落名家携绍兴小百花实验曲艺团赴沪演出”活动,以及11月在京举办的“‘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北京—四川’曲艺家交流演出活动”等。

曲艺的对外文化交流与艺术传播,也呈现较为活跃的态势。如“巴黎中国曲艺节”于2017年进入了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与此类似的“德国中国曲艺周”五周年纪念演出活动,也于11月2日在柏林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这些冠名为“中华曲艺海外行”系列演出活动的对外曲艺传播实践,充分彰显出曲艺运用自身“地道中国味”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a徐涟:《用“地道中国味”自信讲述中国故事——中华曲艺海外行侧记》,《中国文化报》2017年11月10日第4版。的特殊魅力与巨大潜力。因此,业界、媒体和学界也在本年度引发了关于曲艺对外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的关切。特别是《中国文化报》8月26日组织举办的“艺海问道”文化论坛活动及9月4日该报“理论评论版”刊出的专版综述文章《中国曲艺“走出去”的实践、经验和前瞻》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曲艺近四十年“走出去”的交流传播,给予特别的关注。其中,“中国曲艺‘走出去’,首先要明确其本质属性的定位应该是艺术的审美,要理直气壮地把内容放在首位,让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展现在世界平台上”;从而使之既“能充分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又要“以国际化思维讲好‘中国故事’”;为此而要“做好‘走出去’的规划与组织”,“完善‘走出去’的理念与架构”,“丰富‘走出去’的形式与内容”,“加强‘走出去’的管理与经营”,“提升‘走出去’的水平与效能”等论述和观点,对于促进中国曲艺在新时代的对外交流和深度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曲艺的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本年度也有一些亮点。其中,以艺术家举办的公益讲座和曲艺“进校园”活动的普遍开展较有特色。除了各地常见的诸多曲艺传承人“进校园”公益性普及讲座和展示演出,由著名北京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发起、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华夏汉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刘兰芳曲艺进校园”活动及5月于北京八一学校启动举办的首次活动,标志着曲艺文化传播,显现了走向高端和专精的迹象。借助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开展的曲艺文化传播也逐渐增多,其中较为活跃的微信公众号有:“曲艺界”“曲艺之家”“长城曲艺网”和“戏曲曲艺两门抱”等。国内唯一的专业曲艺刊物《曲艺》杂志社和北京曲艺团等官方曲艺传媒机构及专业院团,也纷纷注册了自媒体平台。多年前由个人出资维护运行、一度被迫中断而停止更新的“中华曲艺网”,也于2017年2月重新开通。而借助网络直播的曲艺传播,更使许多曲艺活动赢得了众多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关注,如6月10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的北京河南坠子名家马玉萍从艺七十五周年庆祝演出和11月24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的第八届北京青年相声节等演出,都有网络直播,其点击量均在数十万次以上。曲艺的艺术与文化传播,已然搭上了网络传媒的现代快车;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内容的丰富和知识的专精,以使曲艺的数字化传播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学术研究稳步推进,教育培训有待提升

2017年度有关曲艺研究的重大事件,首先要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曲艺学科”条目的启动编纂。有关百科全书式中国曲艺知识的梳理和建构,早在1983年就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戏曲曲艺”合卷的编竣出版为标志。2017年11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曲艺学科”主编吴文科研究员,应聘再次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式签署了以学科主编身份组织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曲艺学科”条目稿的委托撰稿合同,并组建了学科编委会,面向全国聘请具有较高专业造诣的专家学者组成了阵容可观的编纂队伍,标志着此项工作的正式启动。按照初步预估,第三版的“曲艺学科”条目将从严设置,总数约在一千条左右,在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扩充和丰富。这对进一步梳理中国曲艺的发展脉络、刷新中国曲艺的专业知识、反映中国曲艺的研究成果、传扬中国曲艺的文化传统、完善中国曲艺的知识谱系、健全中国曲艺的学科体系,都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年度组织开展的学术活动,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5月份的“中国浙江(杭州)·全国曲艺大书(评书评话)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以学术和艺术的互动为特点,且以“探讨曲艺传承发展之道,激发曲艺创作表演活力”为宗旨。与之不同的是,10月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曲艺柯桥高峰论坛”,则以“中华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题。前者着眼于对“大书”之长篇创演体制的关切与激扬,后者瞩目于曲艺的当代创新和转化发展。其他相关的地区性和专题性学术活动也为数不少,如前面提到的各地围绕曲艺的传承保护开展的各种论坛和研讨,大都具有“学术服务社会”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且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值得肯定。

本年度学术研究课题的立项,也是考量曲艺研究学术动态和发展走势的重要指标。比如,列入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与曲艺相关的研究课题中,获得“重大项目”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泳超的“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调查与跨学科研究”和广州大学纪德君的“中国历代民间说唱文艺研究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获得“一般项目”的有辽宁大学胡胜的“‘西游’说唱文献整理与研究”、北京大学陈泳超的“太湖流域民间宣卷活动的调查研究”、台州学院李建军的“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共生关系研究”和渭南师范学院曹强的“北方宝卷语言文化研究”。获得“青年项目”的有合肥工业大学张莉的“中国古代‘说话’流变研究”。在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艺术学项目”中,和曲艺相关的有获得“一般项目”的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赵崇平的“抗战时期曲艺文献整理开发研究”。获得本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艺术学“一般项目”的,有泰山学院陈建华的“中国传统相声文本研究与补辑”。以上项目主要集中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范畴,这与一般科研院所及隶属文化系统的研究机构有所不同——后者更面向曲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演实际。这形成了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在曲艺研究方面“动”“静”有别的不同景观。

本年度关于曲艺研究的学术发表与学术出版并不乐观。许多出版包装冠冕堂皇,但内容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书籍甚至存在编著者本身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四处摘抄不加说明和出版单位版权意识淡薄等问题。但也有一些成果值得关注,如方继孝于1月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王亮于5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并纳入唐力行主编的“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的《盛衰之间: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1951—1960)》、宋常立于6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舍文化与通俗叙事文体的生成》、张丽于6月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李润杰传》和姜昆于9月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虎口遐想三十年》等。

本年度有关曲艺发展的现状评论,表现较为热切。比较重要的如1月6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苏州弹词创演的当下态势及发展隐忧》一文,对苏州弹词在艺术继承的严重缺失和艺术发展的观念迷失表达了深切的关注。5月22日发表于《中国艺术报》的《新时期有关北京评书发展的论争与思考》一文,对北京评书在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存在的“冷热不均”状况和“新旧两极”特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该文指出新评书创演的一个非常大的艺术缺陷,就是使原本应当充盈着“评”的说书表演,退化为简单化的故事讲述,因而,情感与思想的抒发受阻。传统节目的新编上演,如果缺乏知识与典章的讲解,缺乏是非爱憎的判定,缺乏道德伦理的规劝,势必会使丰满鲜活的艺术形象,变为缺少灵与肉的僵尸和骷髅。老一辈曲艺学者周良12月2日在《苏州日报》以笔名发表的《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从探讨苏州评弹传承创新艺术规律的角度,对诸多做法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批评;强调了长篇作为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创演发展的主体地位,指出当下较为热门的中篇评弹的创作和表演的不成熟等问题。

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公开出版的《曲艺》杂志,在本年度的一些文章及观点值得关注。比如第4期有关“曲艺剧”的一组文章,对于曲艺界近年较为普遍的此类创演进行了集中讨论,但其中传达的有关“曲艺剧不失为曲艺团打破生存困境的一条生路”和“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进行引导和研究”等倾向,明显错误而且糊涂!将“曲艺剧”是否属于曲艺作为话题来讨论,虽属一个“真问题”,实为一个“伪命题”。那种试图通过排演大戏来“保住曲艺团”并“发展曲艺”的观点,无异于缘木求鱼,是公然的偷换概念和十足的诡辩。第5期刊发的有关“坚守现实主义传统”的一组文章,对当下的曲艺创演不无裨益。

有关曲艺教育的发展,包括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话题。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于2017年3月和5月分别出版了《中国曲艺发展简史》《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概览》和《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三种。虽然教育部现在还未将“曲艺”列入本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但相关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意义。问题在于,教材编写是一项艰苦而严格的事情。专业性、系统性和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从这些方面看,目前出版的几种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实际上属于一种摸索。以《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概览》和《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两种教材为例,粗略翻检即可发现瑕疵:吴文科所著《中国曲艺通论》,一望而知属于“通论”亦即理论著作,却被两本书赫然列入了“历史篇”的“通史”类;杨荫浏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也被列入了《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的“通史”类书目表中。教材的编写如果粗略、随意且审定不严、匆忙出笼的话,势必会有负面影响。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而且也会造成对曲艺界专业态度与专业水平的负面影响。

随着“曲艺表演”被列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教学内容,2017年度的招生工作出现了较为可喜的局面。2月,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联合黑龙江省曲艺团,面向全国限额招收了20名曲艺专业的大专学员,毕业后的优秀学员将被录入黑龙江省曲艺团,这标志着黑龙江省首次将“曲艺”纳入了艺术学校的招生范围。5月,辽宁鞍山将“曲艺”纳入中考特长生的招生范畴,如“评书表演”的特长生将从鞍山地区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测试选拔,择优在普通高中招生中提前录取,录取名额纳入市教育局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扬州文化艺术学校2017年度招收了“曲艺表演”专业20余名学生,这是时隔十年之后该校再次招收培养曲艺领域的专业人才。这20余名学生的学费,将由当地政府“买单”。学生学业期满,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将根据事业单位人事招聘程序,择优录用优秀毕业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本年度公布的2018年招生计划中,也将招收30名“曲艺表演”专业大专生。曲艺专业人才培养,正在朝利好方向发展。

至于短期人才培训,本年度随着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在一些高等院校的热切参与下,也有了一些起色。如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和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于10月至11月联合主办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西南地区地方曲艺创作及评论人才培训班”,共有30名学员参加,这对推动西南地区的曲艺创作与评论,具有积极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及其影视与传媒学院不仅参与举办针对曲艺的人才培训,而且还于本年6月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和四川省文联合办了“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本届峰会以“曲艺高等教育与事业发展”为主题,结合曲艺在当前的生存环境、人才需求和不同地域、高校的实际,围绕曲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育师资、实习就业,以及通识教育、大学生曲艺社团引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讨论。在“曲艺表演”专业刚刚列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教育,而本科教育虽有个别高校探索举办但未得到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此类会议的召开,具有推动曲艺高等教育正规化的呼吁作用。同时,从本年度举办的其他培训活动看,课程内容的设置及主讲教师的安排邀约,也应加以规范。如11月l日至6日在陕西宝鸡举办的“第九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在为数不多的教师及讲授内容中,话剧导演和演员就占了两位,所讲内容也与曲艺关系不大。尽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对曲艺从业者而言,由于缺乏专门系统的职业训练,过多引入其他内容,反而会带来知识体系的混乱。联系到近年来许多专业主流曲艺院团纷纷排演大戏的经营状况,和“牡丹奖”评选中将话剧“小品”常年纳入的历史,此类培训经营,不仅无助于曲艺知识的强化和曲艺创演的繁荣,可能还会扰乱原本不够专精和稳固的专业思想与知识体系。

四、纪念大师活动频繁,引发话题难免沉重

2017年度曲艺界比较集中的热点或焦点话题,是对几位大师级人物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本年度一些曲艺名家相继去世,如:2月16日,重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川评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四川评书表演艺术家徐勍去世;6月18日,中国广播说唱团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去世;6月1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苏州评话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苏州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去世;9月7日,北京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梁厚民去世;12月26日,天津单弦牌子曲表演艺术家阚泽良去世……这让业界更加感受到曲艺传承发展面临的名家少见且后继乏人的严峻现实。本年度对艺术精深又德高望重的前辈的深切追怀和隆重纪念,也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比如4月份天津纪念李润杰百年诞辰,11月上海纪念蒋月泉百年诞辰,12月北京纪念侯宝林百年诞辰。

李润杰、蒋月泉、侯宝林,均对曲艺及其曲种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李润杰是快板书的创始人和诸多经典性节目的创演者;蒋月泉是苏州弹词艺术的全面继承者和舞台表演的杰出实践者,又是著名的流派唱腔“蒋(月泉)调”的创始人;侯宝林则是通过引领“相声改进运动”而“将相声搞进艺术圈”的独具创演风格、经典作品丰富的相声大师。对于这些人物的纪念形式,多为座谈研讨会及专场性纪念演出。但是,一些纪念演出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大师们演绎过的经典节目被重新演绎,可使后学者与新老观众有机会再次沉浸于高妙的艺术氛围中,这对曲艺艺术的薪火相传和承上启下,功用非凡。然而,一些问题与遗憾也不容忽视,比如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纪念蒋月泉专场演出,几乎所有弹唱采用的都是现场还音,再加上过实的舞美设计,过响的电声乐队伴奏,尽管追思情绪被串场主持调动得浓烈饱满,但最能体现蒋月泉苏州弹词的说表艺术及其“蒋调”演唱却因之大大削弱。与此类似,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的纪念侯宝林诞辰一百周年的专场演出,尽管主办方付出很大努力,但因演出节目的选择及准备的不足,也引起不少相声迷的不满与议论。凡此“纪念”均与艺术成就的弘扬和艺术理想的重申相去甚远,某种程度上也背离了纪念的初衷。

本年度另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是对相声艺术的重视与思考。首先是2017年央视春晚中,姜昆以花甲之年再登舞台与戴志诚合说《新虎口遐想》,由于内容新、主题正、构思巧、表演精而博得普遍好评。同时,刘俊杰和张尧在天津电视台春晚表演的相声《躲不开》,由表现凡人琐事引发的对当今人情世故的多重思考,也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两个相声节目的共同点是比较“传统”和正宗,较少“新潮”式的囫囵,可以说是对毫无章法的“伪相声”的一次拨乱反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新唤起人们对长期以来深陷低迷状态的相声创演的信心。其次是5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致辞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北京能够欣赏到“中国传统的京剧和相声”,在全社会特别是相声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相声”一词出现在高规格的国际峰会上令相声界群情振奋、欢欣鼓舞。首都曲艺界的部分代表随即召开了以“传播正能量,说好新相声”为主题的座谈会,并结合当前曲艺尤其是相声的发展现状,建言献策。

然而,群情振奋、欢欣鼓舞是一回事,拿出真正的佳作、推动相声乃至整个曲艺的繁荣,又是一回事。好在随着曲艺自由职业者在曲艺的创演实践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重要作用,以相声为主的曲艺小剧场演出态势,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业界对于这类人群及其创演的关切也在逐步加大,有关方面于11月组织举办的“首期全国曲艺自由职业者优秀人才培训班”、12月22日至25日举办的“通州杯”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研讨会和12月28日组织成立的全国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等举措,都预示着体制外新的曲艺从业人员,将在曲艺未来的繁荣发展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重要作用。

五、政策条件虽然向好,业态生态问题仍多

近年出台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201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初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对于包括曲艺在内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政策条件。而像国家艺术基金对于曲艺的支持和扶助力度近年也呈上升趋势,如2017年5月24日发布的《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曲艺传承发展的情况报告》显示,自2013年底成立以来,国家艺术基金共立项资助曲艺项目70项,资助资金总额1579万元。其中,资助作品创作项目53个、演出项目1个、人才培养项目6个、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10个。

但是,面对如此良好的政策条件,曲艺界的表现普遍比较滞后。由于多数师徒关系的有名无实所带来的“先天不足”,当今曲艺的传统继承和学校教育对于曲艺的忽略和无视,均造成曲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后天贫血”;行业伦理的紊乱状态一直没有明显改善,加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的依然缺失等,致使曲艺的当下发展呈现恶性循环的特征。这是非常严峻且值得警醒的客观事实。

对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曲艺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中华56个民族所拥有的数百个曲艺品种,传承发展的情况很不平衡也很不充分:城市与乡村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汉族曲种和少数民族曲种之间,发展的差异十分巨大。特别是由于历史传统的不同和现实条件的差别,绝大多数的曲种,由于缺少相应专业的班社和机构,缺乏持续发展的专门条件依托,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发展状态。”[1]当今曲艺的业态,十分不利于依照自身规律健康发展。“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成为制约曲艺繁荣和兴盛的主要问题。”[1]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适宜曲艺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营造能使曲艺界内部协调发展的行业秩序,成为未来发展的艰巨任务。

许多利好政策已经出台,关键要看曲艺界自身的努力。如《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公示》显示,本年度获得资助的曲艺表演小型舞台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如表3所示:

表3: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立项的曲艺表演小型舞台节目和作品创作项目

这不仅大大改善了许多个人和机构曲艺创演的困难局面,而且会有力激发曲艺创演人员的投入热情。多年前许多相声脚本的作者之所以纷纷改行去写电视剧,与从事曲艺创作本身缺乏稿费收入且内部分配严重不公而难以安居乐业有关。此类投入的必要支持,也在一定意义上维护了从业人员的行业尊严,意义是比较多元的,效能也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影响曲艺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及其要素,不只是前面述及的“学科户籍”和“专业地位”等问题,还有曲艺基本知识普及不足的问题等,这使曲艺的相关认知和交流、写作甚至文字表达等,一直存在着尴尬。比如,2017年11月27日,“新华网”发布了一篇来自“新华社郑州11月26日电(记者孙清清)”的通讯报道《“河南坠子”把十九大精神唱进村民心坎里》。就在这篇高规格的报道中,由于记者和编辑明显不熟悉或者不懂曲艺及河南坠子,就把“河南坠子(书)”和“河南坠子戏”混为一谈:一会儿称“给村民演唱河南坠子戏”,一会儿又说“听坠子书”;同时,误将河南坠子的唱词称作“戏词”,将伴奏的击节乐器“简板”讹作“硷板”;将河南坠子表演时于第三人称的“说唱”叙述中不时模仿故事中人物的代言式表演及其即时转换,错称为“一个人要在不同的角色和场景中自由转换”。而曲艺演员的本色表演与戏曲演员的“化装”表演,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可能“化演员为角色”,更不可能“在不同的角色和场景中自由转换”。只能说是“能够同时模仿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而且惟妙惟肖”。此等一错再错的表述说明,该篇报道的记者和编辑缺乏相应的曲艺基本知识或常识,折射出来的是包括河南坠子在内的曲艺文化知识哪怕是常识性的内容,就连国家通讯社的职业记者包括把关编辑,也未能把握。带给我们的警示是:关于曲艺的常识教育和文化传播,再也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了!国家和社会,应当在政策环境的提供包括体制机制的确立上,提供及时必要的条件与保障!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曲艺的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是难以做到的。

综上所述,中国曲艺在2017年度的发展,情况比较复杂。尽管观察角度不同,面貌各有所别,但从作为艺术本体的创演状况和事业发展的总体态势看,整体上仍然处于爬坡中和调整期。一方面,随着近年文艺要跨越“高原”追求“高峰”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创作表演迁就市场的娱乐化风气和低俗化倾向基本得到遏制,关注现实、打造精品、服务人民的担当意识有所增强,也涌现了一些优秀的新人和较好的节目。但以整体范围和更高标准看,足以匹配伟大时代且业界公认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并未出现。另一方面,由于曲艺常识普及和高等教育的严重缺失,基本知识的普及不足与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依然困扰着曲艺的发展而成为无法有效破解的难题。业界在本年度依靠不同的条件支持,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举办了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活动,但短期之内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及时补齐人才奇缺的短板。加上许多创演团体市场化生存的客观困难和一些人对艺术观的把握不很精准,以及由此带来的许多专业主流曲艺院团纷纷排演大戏而较少专注本身艺术创演导致的经营偏向与实际尴尬,更使当下曲艺发展普遍存在着“改行性”经营、“创伤性”创新和“革命性”革新的现象。放弃自身而缺乏坚守,疏于钻研而盲目发展,成为业界十分常见却又难以祛除的痼疾。以上既是本年度曲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堆积形成的顽疾积弊,期望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改善和解决。

【附录】

2017年中国曲艺大事记

2月7日至9日,由中国曲协与河南省文联、平顶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5名演员携25个节目与1247名民间艺人参加了展演。

2月16日,重庆市曲艺团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川评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四川评书表演艺术家徐勍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3月17日至18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确定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年内召开。

5月11日至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和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暨“中国浙江(杭州)·全国曲艺大书(评书评话)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全国10个省市区的近50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出席了历时三天由五台演出和两场论坛组成的此项活动。

5月16日晚,由天津市文广局、天津北方演艺集团主办的“纪念著名快板书艺术大师李润杰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专场演出”在天津滨湖剧院举行。

6月7日至9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联、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

6月18日,中国广播说唱团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6月1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苏州评话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苏州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7月19日至21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部署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修改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由124人组成的中国曲协新一届理事会和由12人组成的中国曲协新一届主席团。姜昆当选为中国曲协第八届主席,乌力吉图、冯巩、闫淑平、吴文科、张旭东、范军、种玉杰、翁仁康、盛小云、董耀鹏(驻会)、籍薇当选为副主席。罗扬、刘兰芳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8月1日至4日,由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遂宁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暨曲艺名家新秀“送欢笑”活动在四川遂宁举行。

9月4日至6日,由中国曲协、安徽省文联主办的“第八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活动”在安徽蒙城举办。来自安徽、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中部六省的160余名演员,演出了24个曲艺节目,涵盖河南坠子、长沙弹词、大同数来宝、太和清音、长子鼓书等19个曲艺形式。

9月19日,由中国曲协和大连市西岗区政府等主办的“第九届‘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在大连市西岗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落下帷幕。该活动自l992年举办至今,已成为引导鼓励相声创作、发掘培养相声新秀、推动相声艺术创新发展的品牌。

9月20日至24日,“第八届天津相声节”在天津谦祥益文苑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相声演员共演出七场节目。

9月24日至25日,庆祝“宣南书馆”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内容包括“北京评书·四世同堂”传承成果汇报演出、首届“宣南书荟”即全国中青年评书评话名家会书及“北京评书‘宣南书馆’传承成果研讨会”等。

9月24日至27日,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支持的“说唱中国梦,喜迎十九大”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200多名曲艺名家和新秀四天演出了四场曲艺节目。

10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曲协、山东省文联、菏泽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山东菏泽举行。来自东部10个省区市并涵盖相声、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曲种的33个节目参加了展演。

10月16日至18日,“首届东北地区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吉林省梨树县举办。该展演是中国曲协为推动东北地区曲艺事业繁荣发展而举办的重要区域性交流展示活动。其间,还组织召开了东北二人转论坛。

10月22日,“巴黎中国曲艺节”十周年纪念展演系列交流活动在法国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首场演出24日在法国马赛大学举行。“巴黎中国曲艺节”自2007年举办以来,共开展中国曲艺专场展演和讲座等交流活动二十余场。

10月22日至26日,由中国文联人事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曲协共同主办的“首期全国曲艺自由职业者优秀人才培训班”在北京怀柔开班。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50名曲艺自由职业者参加了培训。

10月24日,由中国曲协、浙江省文联、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以“中华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曲艺柯桥高峰论坛”在浙江绍兴举办。

10月28日至11月1日,由中国曲协、中国文联人事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主办,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和山东省曲协承办的“首期中国曲协艺委会专家研修班”在山东青岛举办。中国曲协17个专业艺术委员会的60多名专家出席。

11月l日至6日,由中国曲协主办的“第九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在陕西宝鸡举行。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董耀鹏、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表演艺术家郭达等为学员授课。

11月2日,“德国中国曲艺周”五周年纪念展演在德国首都柏林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11月8日至11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福建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举办。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的150余名曲艺界人士参加。

11月10日至15日,由文化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7年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在福建省晋江市举办。其中的曲艺演出共有5台60个节目。其间还召开了“曲艺、木偶剧、皮影戏艺术发展研讨会”。

11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与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曲艺家协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及“第四届西河大鼓发展论坛”,在河北省河间市举行。

11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研究员应聘以学科主编身份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式签署了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曲艺学科”条目稿)的委托撰稿合同,标志着此项工作正式启动。

11月24日,纪念蒋月泉诞辰一百周年专题座谈会在上海市文联举行。

12月13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和中国广播艺术团主办的“纪念侯宝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参考文献:

[1]吴文科.曲艺发展也要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N].文艺报,2017-11-06.

猜你喜欢
曲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