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宛茹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以语言的文明程度为标志,汉语中的礼貌用语更是中华文明的体现。汉语礼貌用语的价值在语用当中实现是受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语言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本文主要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用语的界定、汉语礼貌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礼貌用语 界定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011-02
语言是文化传播以及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不同文化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语言的欠文明使用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矛盾或冲突。“一言不合就……”被评选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一言不合”出自唐代李颀《别梁鍠》: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一言不合龙頟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意为:一句话说得不投合就会出现……后果。“不投合”具体而言可以指意见相左,抽象可以指态度相异,甚至是语气不合或用词不当,这些不投合都会引起言语冲突。但是,如果意见相左、态度相异、语气不合或是用语不当,都可以以礼表达,那么冲突必然会减少。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了礼貌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及使用中的重要性。因此,从语用及言语交际方面来说,礼貌用语的教学及使用理应被重视。
一、礼貌用語研究概述
1.礼貌用语的分类及界定
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于汉语礼貌用语的本体研究丰富,礼貌用语是一种用来表敬的语言表达方式,为的是推进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这种表敬方式需要以交际双方的层次、地位、等级以及社会关系为前提。但是礼貌用语范围广泛,对于应该怎样归纳和概括其类别一直没有统一说法。因为在现代汉语中,礼貌用语除了包括词汇手段之外,还借助一些句型来表达礼貌色彩,这使得分类复杂起来。
其中符淮青认为礼貌用语可以大体分为尊称、谦称和一般交际用语,而一般交际用语又可以细化为见面用语、求助用语和得助用语。刘宏丽提出礼貌用语可以分为称谓性敬谦辞和表述性敬谦辞。牛艳霞提出动词“请”构成的祈使句和能愿动词“能”“可以”构成的正反疑问句也可以作为礼貌用语进行表达。“请”用来表示礼貌,“能”与“可以”表示征得同意,都可以表达尊敬色彩。曾小燕将礼貌用语分为敬辞、谦辞和表敬礼貌用语[1],并指出前两者为敬语的典型成员,而后者为非典型成员,而表敬礼貌用语可以是表敬动词、表敬形容词、表敬副词、表敬量词、表敬句型以及表敬常用表达。
礼貌用语一般认为是用来表达谦虚恭敬的,但实际而言礼貌用语的范围要更广,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问候语、祝福语、恭维语、道歉语、感谢语以及客套语等等,而表敬礼貌用语的表达形式更为广泛,包括词语、句型及其他用语。
因此,语言学界对于礼貌用语的范围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曾小燕的划分更为全面,其中表敬礼貌用语的部分可包括问候、道歉、恭维、感谢等表敬表达。
2.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用语的研究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汉语礼貌用语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别间对比研究和以文化差异为背景的研究。这些研究以国别差异和文化差异为研究前提,从习得的角度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礼貌用语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出现的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但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礼貌用语研究相对本体研究而言还是较少的,而礼貌用语的范围广泛,对于礼貌用语的研究又属于语用学范畴,对汉语礼貌用语的研究又需植根于中国文化,因此这一研究是非常必要且具有价值的,而目前为止这些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二、礼貌用语与礼貌原则
什么样的言语表达是礼貌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答案有所不同,但应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礼貌原则。对礼貌用语的讨论往往与礼貌原则分不开。礼貌原则是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的。1967年美国语言学家H.P.Grice首次提出会话合作原则[2],即人们在进行会话交际的过程中,为了进行有效的配合进而完成交际任务,都会遵循某一原则,主要表现为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联准则以及方式准则。但是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也并不是时刻都遵循这一原则,有时会因为某些需要故意违反这一原则。1983年Leech为了减少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主要体现为策略、慷慨、赞扬、谦虚、一致及同情。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原则更加关注交际的内容,而礼貌原则则更加关注交际的方式和效率。因此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当中也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交际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礼貌原则之外,也要考虑到中国本身的语言文化以及汉语礼貌表达方式。因此,礼貌用语的研究也要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及价值取向,而“贬己尊人”则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礼貌用语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也积累了大量的、程度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例如:大驾、阁下、令爱、令郎、娘子、大娘、女士、贵客等指称性敬辞;拜见、屈尊、莅临、拜读、赐教等表述性敬辞;再如拙~、家~、愚~、鄙~、小~等指称性谦辞;献丑、错爱、过奖、见笑等表述性谦辞。数量庞大的礼貌用语是否都能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实际教学内容?应该作出哪些取舍?教师在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敬辞的取舍
语言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语言的交际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实用性,因此礼貌用语的教学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简入繁,而且要注重它的交际功能。从礼貌用语的三个组成部分敬辞、谦辞和表敬礼貌用语来看,每一部分都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或表达。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筛选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
在敬辞所包含的词汇中,相较于宝眷、令堂、令爱、令郎、公子等敬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背后称呼对话人亲属时更倾向于使用“您+亲属称谓”,例如:您父亲、您姑姑等;在当面称呼时,经常使用“您”(年长者、地位较高者或无法判断年龄者);若对话双方彼此熟悉,且(双方)对方年纪较高,一般使用“老+姓氏”,例如:老李;若对话人年老且地位高,通常会使用“姓氏+老”,例如:刘老。还有一些通用的代词用来做敬辞,如:先生、女士、小姐、师傅,这些词本身的使用頻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可以前置姓氏来使用。
除了以上指称性敬辞外,很多表述性敬辞也应该进行取舍。如:拜访、光临、光顾、惠顾、聆听的使用频率还是很高的;但如驾到、屈尊、拜会、拜聆等,中国人自己都很少使用,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可以舍去。
2.谦辞的取舍
谦辞在汉语礼貌用语当中的数量也是很多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有些更是出自典故,文化意蕴丰富,如:贱荆、拙荆等。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谦辞甚至是不被中国人使用的,因此,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中的谦辞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西方人崇尚自信、个性、真诚,即使他们会使用would、could、might等情态词语来表达对对话人的尊重,但是并不存在贬低自己的意义。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大一部分的谦辞是应该被舍弃的,至少在汉语学习的初级和中级阶段是很少会接触到谦辞的。
3.表敬礼貌用语的取舍
汉语表敬礼貌用语包含很多部分,而且每一部分都非常具有实用性,分布在感谢、请求、道歉等话语功能中,使用频率非常高。
在汉语感谢语中,除了有“谢谢”“感谢”之外还会使用“麻烦”“辛苦”等词,例如经常使用“给您添麻烦了”“麻烦/辛苦(您)了”来表达说话人的感谢之意。如果对话人因说话人产生金钱上的花费、精力上的消耗或是时间上的占用,说话人还可以使用“破费”“费心”“耽误”来表达感谢之意。这些词在表达感谢的同时还有表达歉疚的功能,即当说话人受益时,令他人利益受损,因此,说话人为本身受益而表示感谢,为他人受损而表达歉意。
“请”在汉语的请求语表达中起到标记性的作用[3],但与正反问句相比,“请”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较低。但是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请”来引导课堂指令语的发出,使用频率很高,如:“请一起读。”“请你回答一下。”在汉语请求语中,中国人常常使用正反问句来进行礼貌的请求,如:“可不可以……?”“能不能……?”语气助词本身就有使语气柔和的功能,因此语气助词“吗”也经常用于请求语的礼貌表达,如:“可以帮我关下门吗?”“能帮我一下吗?”礼貌程度更强一点的表达还有“劳烦”“烦请”等。
汉语中招呼语的类别较丰富,大致分为称谓、询问和问好三种。称谓招呼语可以是亲属称谓,如:阿姨、奶奶、叔叔等,也可以是“姓+职业/身份”,如:李老师,王主任等。询问类招呼语的内容多表示对对方的关切,如:“干嘛呢?”“吃了吗?”“去哪呀?”“回来啦?”“忙呢?”但被询问者不是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问话人也没有必须寻求答案的意思。问好式招呼语多用于与陌生人初次见面,如:你好、您好,这种招呼方式受到了西方招呼语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
表敬礼貌用语通过词汇、句型等手段体现在汉语的多种话语功能中,其中在感谢、请求、招呼等话语功能中体现得最为集中。
四、结语
本文从语用角度对礼貌用语的划分、礼貌用语的使用原则以及礼貌用语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取舍问题进行了讨论。汉语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非常频繁,其语用价值决定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的教学、操练,都应该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曾小燕.汉语礼貌用语的研究现状及其分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3):81-86.
[2]周树江.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会话沉默[J].外语学刊,2014(5):32-36.
[3]李苏明.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英礼貌用语对比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
Polite expression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Ji Wanru
(Ji Lin Normal University,Ji Lin Si Ping,136000)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in society is often marked by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of the language. The polite language in Chinese is even more a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Chinese polite language in pragmatics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social factors,cultural factors,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linguistic factor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polite languag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polite languag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of Chinese polite language.
Key words: Polite language; definiti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