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芬世守的《钱氏家训》

2018-05-17 03:08彭庭松
杭州 2018年15期
关键词:钱氏清芬子孙

文 彭庭松

钱穆先生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说:“欲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必当注意研究中国之家庭。”要研究中国家庭和家族,家训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吴越钱氏被点赞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从其开枝散叶,欣欣向荣;鸢飞鱼跃,人才泉涌的画卷来看,这一赞语受之无愧,乾隆曾感佩而授予钱氏“清芬世守”匾额。“清芬”用来比喻高洁的德行,晋代陆机《文赋》有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在钱氏世代守护的“清芬”中,《钱氏家训》尤为魅力绽放最著者之一。

从广义来说,钱氏家训包括《武肃王遗训》《武肃王十训》和钱文选先生编纂的《钱氏家训》。这一系列家训的制订者,就是吴越国开国君王钱镠。

《钱氏家训》非常重视好家风的建设与传承,强调家庭家族要有好规矩和好规则。《钱氏家训》云:“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可谓开宗明义。好规则的核心在于“敬”。一是要有方正敬畏之心,所谓“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二是要对祖宗诚敬不忘,有云“祖宗虽远,祭祀宜诚”;三是对长辈要孝敬有加,即云“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四是对礼教要恪守肃敬,如此外则能使“内外六闾整洁”,内则“尊卑次序谨严。”好家风要子孙绍续,断非易事。为示庄严,《遗训》中不惜放狠话,“倘有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钱氏家训》崇学崇教,要求子孙以圣贤言行为准的,勤奋攻读为修齐治平作好准备。崇学崇教是浙江人民的优良传统,当代浙江人民还把“崇学”写在了共同价值观的旗帜上。钱镠虽行伍出身,一生戎马倥偬,然其“七岁修文”,足见对读书的重视。即使驰骋战场,他也是像关公那样,“稍有余暇,温理《春秋》,兼读《武经》。”在长期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钱镠深切体会到了人民的力量,懂得了要长治久安必须要力行文治。《武肃王遗训》中言:“吾主军六十年来,见天下多少兴亡成败,孝于家者十无一二,忠于国者百无二三。”终其一生,钱镠领悟到了忠孝根植于心,才是最锐利的武器和最坚固的长城。他要求子孙后代“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因而,“子孙虽愚,诗书须读”。为保证子弟不失学,不辍学,提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虽然开卷有益,但毕竟还要有选择,努力做到取法乎上。读书既要根底深,功力厚,又要识见广,眼界高,因而《家训》中云:“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对于国家而言,读书才能有人才,“兴学育才则国盛”,“进贤使能则国强”。

《钱氏家训》提倡的为人之道,处事之法,极高明而道中庸,表现出行公道、守谦柔、明事理、识时务、知进退的特点。《礼记》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家训》中云:“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须谋之”,又云“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既然为公,廉洁自当是题中之义。这些皆体现出为民忧天下的情怀与胸怀。《尚书》云:“谦受益,满招损”,《家训》则云“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又云“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都是做人治国的及时提醒;对于天下大势和个人能力,要有自知之明,作出准确的判断。“功被天下,守之以让”,正是在这样的原则下,钱镠深刻认识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未有不遭倾覆之患也”,有鉴于此,他要求后来的当政者“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作出免民陷于干戈的正确选择。持中而取两端,是谓知进退。能自觉进退者,多半严于律己,“持躬不可不谨严”;亦能宽以待人,“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如兵家最忌孤军直进,为人处事也不能一味孤行。《家训》中这些特色,具有鲜明的江浙家族文化基因,是一种儒家坚守与道家圆融结合的水样智慧。

曾国藩在谈到对未来家族希望时曾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从结果来看,曾氏家族做得不错。如果移之来观钱氏家族,似乎还更为恰切。崇学兴族,厚德传家,《钱氏家训》承传不辍的精神火把,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就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综观璨若星辰的钱氏人才,多是“秀才”和“大师”,他们对知识有纯粹的热爱(李最欣语),在专业领域内笑傲群雄。钱氏家族的斐然成就,是崇学崇教的典型而又生动的案例。唐代政治家、诗人权德舆有诗句:“祖德蹈前哲,家风播清芬”,引用来赞美这个高山仰止的家族,是多么贴切得当!

猜你喜欢
钱氏清芬子孙
清芬正气朱自清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清芬凌霜
咏荷
周仲埕
钱氏家族迁徙考
First Man
子孙虽愚,诗书需读——闲话《钱氏家训》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七)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