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潇
摘要:作为了解留学生汉语言掌握情况的首要方法与手段,偏误与对比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针对英语为母语留学生汉语“形名搭配”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英美学生学习过程中偏误产生率较高的三种类型,然后具体深入地分析了各类偏误产生的原因,最终给出了相对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形+名”结构 偏误分析 汉英对比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81-02
一、偏误表现
笔者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错词”类别中检索出错误频率较高的形容词及名词词组,从中挑选出英语为母语留学生关于汉语“形名”搭配错误频率较高的一些词组,通过我的整理分析,发现其偏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结构内的词语误代,“的”字的隐现以及多项定语中形容词的错序。
二、偏误探源
(一)汉英差别带来的负迁移类偏误
1.汉英词汇语义不同造成的负迁移
在汉英语言中一些基本含义相同的词汇,其在使用范围大小、可引申的程度或引申义等方面可能会略有差异,因而留学生很容易在新学到一个词汇、尤其是在自己母语(英语)中可以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英文词汇时,想当然按照母语习惯去搭配使用。如果教师在这时候不加以指导,留学生学习时只要稍加疏忽,便会造成词语搭配错误。以下列句子为例:
a.我不知应该往收入丰富(丰厚)的会计师道路前进或是朝自己喜欢的汉语去。
b.她准备了很丰富(丰盛)的早餐,等我吃完了就带我去一个地方玩。
“丰富”“丰厚”“丰盛”都有【+数量多且富余的】含义,而在英文中“bumper”一词便同时具有这些含义。因而很多英语母语者会自然地认为汉语中也可以只用“丰富”一词代替所有。但“丰厚”强调【+密而厚的;充裕的】,一般與金钱相关的“奖金、利润、报酬”等搭配;而“丰盛”常与食物相关的“早餐、晚宴”等搭配。上述词汇语体色彩及含义各有偏重,并不能一概而论。“丰富”一词词义概括性较强,但当在具体语境中与一些特定名词搭配时,则需要使用相对应的形容词。
2.汉英词语表义的抽象与具象差别造成的偏误
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具象思维能力较强,这就直接影响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对于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在英语中,只要符合句意,一个英文词汇可以表达多重含义,这种词汇往往属于抽象词汇;而在汉语中词汇的选择则需要考量在不同语境下词语的语体色彩、语气强弱等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象类词汇。以下列句子为例:
a. 当时我想我没有充分(足够)的零用钱,一束花还这么贵、我就决定不买了。
b. 我希望科学发展能够解决其它问题,使我们可以吃上充分(充足)的绿色食品。”
“充分的/充足的/足够的”在英语中均可以用“enough”来表达,因此英语学习者很容易在使用对应汉语词汇时产生偏误。“充分”“足够”“充足”都有【+富足的】含义,区别在于“充分”多用于抽象事物,如“充分的证据”;而“足够的”“充足的”则多用于具体的事物,“足够的”语体没有“充足的”正式,程度没有后者深。
(二)汉语音韵及固定用法限制造成的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音节韵律以及汉语固定搭配教学是一大难点,它既是留学生使用汉语时产生偏误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其能够更加熟练准确地掌握汉语的一个必要条件。
1.对“的”字的隐现规律认知有误
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结构搭配主要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一是音韵和使用习惯,二是意义的黏合度,三是是否强调中心语。在例句“特别是不要比较别(别的)家庭环境,经济水平等条件。”中,“别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受音节韵律限制,需要加“的”;另外这一表达是要突出中心语“家庭环境”的,因而“的”不能省。例句“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别人的)生命,大家一起长寿,走在美好的人生道路上。”中同样,该表达是要突出其中心语“生命”,而且在音韵上也要求我们说“别人的生命”,而非“别人生命”,因而“的”字不能省。
2.对单双音节的近义形容词与名词搭配规律的认知有误
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形容词与名词搭配只要意义符合就可以彼此搭配,并无音节韵律限制,然而汉语中的音节限制则较多。这就造成了其搭配上的偏误。例句“问题是吸烟的不好(坏)作用会影响到周围人。”中的“不好作用”就不符合汉语音节韵律,不能这么用。倘若一定要说“不好”,则应在中间添加“的”字,只不过“不好的作用”这种用法很少见,“不好的”即为“坏”,我们普遍的用法是“坏作用”。
(三)教学误导
1.教师层面的误导
由于教师不可能掌握班内每一名学生的母语,并不能进行一一对应的对比讲解,有些词汇意义会出现理解偏差的问题。比如同一对应词汇的母语义与其汉语义基本含义相同,但存在情感色彩或语气强弱上的差别,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母语,很容易忽略这一对应词汇上的对比讲解,留学生便很容易受母语负迁移影响,造成该汉语词汇的搭配偏误。
2.教材层面的误导
汉语教材的出发点是为了方便学习者理解掌握目的语,但是当前市面上的对外汉语教材鱼目混珠,尤其是一些双语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准确度不高,反而误导了汉语学习者。
比如在“汉语口语速成系列教材”提高篇第4课中,课文例句“款式大方,做工精细”中“精细”的英文注释为“fine”,虽然这也讲得通,但是我们知道“fine”最常见的解释为“美好的;清秀的;有风度的”等,留学生的第一反应中肯定不会出现“精细”这层含义,这就很容易给留学生造成误导,让其误认为汉语中的“精细”和“美好的”等含义相近、可以相互替换,而实际上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相差甚远。因此将“精细”的英文注释改为“fine and delicate”显得更为准确。
三、教学建议
(一)加强汉英对应词汇情感色彩、语气强弱的对比教学
从上面留学生的偏误分析来看,其最容易产生搭配偏误的词汇受其母语负迁移影响较大。然而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负迁移多数情况下会发生在一组对应词汇上,即一组基本含义相同的词汇上。以“重大”和“重要”为例,正是因为其在英文中均可用“important”来表达,而教师或是因为对英语掌握欠佳,或是因为其教学上的疏忽,而忽略了对汉英这两个词语的对比,留学生会很自然地误以为三者之间是等价的,从而忽视了其间语言色彩以及语气程度上的差别。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与练习。教师可以采用列表法进行对比分析,将每组相对应的汉英词汇总结为一个表格,标注其用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个表格作为依据,多出一些选词填空的组题让留学生练习,来加强其对汉英相关词语的辨识度。
(二)进行汉英词汇特定用法的区分教学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其固定用法以及习惯搭配等,比如单双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在英语中凡是语义合理的搭配基本上没有音律限制,而在汉语中则不然。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坏作用”与“不好作用”;再比如在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固定搭配,当“bay”表示“棕色的”时,其只能和“horse”搭配,不能与其他名词搭配,然而在汉语中就没有这种固定用法。
因此,教师在教授此部分内容时,应着重强调汉英语言中的差异性用法,并加强练习。比如,教师可以自己列出一个对比大纲,将汉英相关内容中的不同搭配与用法以對比的模式列出,而后可以按照大纲中的每项内容逐一进行练习,以加强留学生的印象。
(三)关注留学生母语文化与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教学
笔者在上述偏误分析中已经提到这一点,每种语言差异背后都是其思维文化上的差异,若想使留学生克服语言文化及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来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应当主动去学习了解留学生的母语语言及文化,设身处地地体会留学生的学习境况,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将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并理解其偏误产生的原因。
(四)提高汉语教材中英文注释和翻译的准确度
双语教材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词汇等知识点,然而倘若英文或其他语言注释出现了偏差,反而会起到误导作用。以下我将从“汉语口语速成系列教材”中选取几个注释不准确的例子来做分析:
在提高篇第6课中,课文例句:“可能是接触不良。”中“不良”的英文注释为“loose”,我们在描述“接触不良”时的确会说“loose connection”,不过“loose”的基本含义是“未固定牢的;可分开的;未系(或捆)在一起的”,若直接“断章取义”地将“不良”译为“loose”明显是错误的。故应该将其英文注释改为“poor or bad or loose connection”这样更为准确一些。
在第10课中,课文例句:“有各种运动场地,比如篮球场,游泳馆和健身房……”中“场地”的英文注释为“ground”,其含义除了“场地”外,还有“地面;土;土地”等,因此笔者建议将其英文注释改为“an area of land us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更为准确。
以上仅仅是我在“汉语口语速成系列教材”中找出的一部分例子,对于此类型双语教材,我希望可以使用与课文中出现的汉语词汇相对应的英文词汇的英英释义来作为英文注释,替代原有的单个英语单词。
五、结语
通过本文,笔者对于英语为母语留学生的“形名”搭配偏误产生原因做了简要分析,根据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无论是语言上的、还是思维文化上的差异,既可以成为我们外语学习中的阻碍,通过对比分析后也有机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推手。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也应当不断反省自身,不断总结,抓住留学生偏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不过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本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论据还比较单薄,有待笔者进一步丰满改进。
参考文献:
[1]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
[2]李劲容.形·名组合的句法限制及表达功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138.
[4]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8-23.
[5]徐阳春.“的”字隐现的制约因素[J].修辞学习,2003(2).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00-103.
[7]马箭飞,李小荣.汉语口语速成:提高篇[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