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用药规律分析❋

2018-05-16 09:44:24蔡雪朦徐一兰于春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组方胸痹陈皮

蔡雪朦,徐一兰,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胸痹是一类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以及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属于本虚标实之证[1]。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等密切相关。《难经·五十难》云:“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中湿得之为贼邪”,说明胸痹心痛会由痰湿之邪所导致,这是最早记载湿邪与胸痹相关的论述,可见早在《难经》成书时期,中医学就已经认识到水湿痰饮是导致胸痹的重要病因。有关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其中痰湿作为重要的病理产物,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或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失于运化、聚湿成痰、阻于心脉而成胸痹。因此,对胸痹痰湿证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治疗胸痹痰湿证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中药处方灵活多变,我们在归纳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治疗胸痹痰湿证用药规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中国全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 2000~2016 年现代文献中治疗胸痹痰湿证的方药。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采用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的临床研究文献,包括专家经验、病例分析、病例报告、临床病例对照试验等;文献组方中明确用药组成。排除标准:没有给出药物组成的文献;重复组方的文献仅取 1 篇;胸痹痰湿证合并其他证候的文献;临床个案报道;实验、综述类文献;合并用药,加强治疗胸痹气阴两虚证的文献[3-5]。

1.3 检索策略

在中国全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胸痹、冠心病、心悸、早搏、心力衰竭、房颤、心绞痛、心律失常并含痰湿证或化痰袪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年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1.4 中药名称规范化

参照《中国药典2010》对中药名称、性味归经及功能进行规范,将白术(土炒)(米泔水炒)、炙甘草等统一记作白术、甘草等。

1.5 数据录入

建立胸痹痰湿证数据库,将157首方剂组方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在录入数据过程中,由双人对每个组方中的中药进行逐个核对,以避免出现重复录入。

1.6 数据分析

提取数据源先对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将药物频次以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再进行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将“支持度个数”设置20,“置信度”设为0.9,分析药物的配伍规律;将相关度设为 8,惩罚度设为 2,经聚类分析提取组合后导出新处方[6-7]。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66篇,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56篇文献158 首方剂,共涉及中药 157味。

2.2 用药频次分析

表1显示,对录入数据库的治疗胸痹痰湿证158首方剂中的157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并由高到低进行频次排序,使用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前10位分别是茯苓、半夏、丹参、陈皮、甘草、栝楼、桂枝、黄芪、白术、党参。可以看出,治疗胸痹痰湿证的药物以健脾祛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体现了治疗胸痹痰湿证时健脾燥湿、从脾论治的中医理论。

2.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表2、3显示,对158首方剂中157种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温性药最多占48.65%,其次是平(24.32%)、寒(20.49%)。五味中甘味药最多占48.61%,其次是苦(37.53%)、辛(9.82%)。治疗胸痹痰湿证的药物以温药居多,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思想。药味以甘味药居多,体现了甘能补中、健脾益气的中医理论。药物归经占前六位的依次是脾(16.77%)、胃(14.84%)、肺(14.58%)、肝(13.40%)、心(11.56%)、肾(10.55%)。治疗胸痹痰饮之证要健脾燥湿,从中焦脾胃论治。

表1 治疗胸痹痰湿证方剂中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

表2 治疗胸痹痰湿证中药物四气五味的频次分布

表3 治疗胸痹痰湿证药物归经频次分布

2.4 关联挖掘

表4图1显示,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组方规律”中,将支持度设为20,置信度设为0.9,得到常用的药物组合,按照药物组合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5位依次是“甘草,茯苓(113)”“甘草, 陈皮(107)”“半夏, 甘草(105)”“丹参, 甘草(101)”“桂枝, 陈皮(99)”。治疗胸痹痰湿证的药物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

表5显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的含义为当药物后出现 “→”时,其右侧药物在此药对中出现的概率。从表中可以看出,抗胸痹痰湿证的药物组合以补脾燥湿化痰和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多见。

表4 治疗胸痹痰湿证方剂中高频药物组合排序

图1 治疗胸痹痰湿证药对网络展示图

2.5 基于熵聚类组合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表6、7图2显示,基于熵层次聚类核心组合进行“新方分析”,以改进互信关系为基础,选择相关系数为8,惩罚系数为2,通过聚类算法可演化得到18个核心组合。在上述18个提取的核心组合基础上,进一步聚类生成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10个新处方。

表5 治疗胸痹痰湿证方剂中药物组合规则分析

表6 治疗胸痹痰湿证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表7 基于熵层次聚类治疗胸痹痰湿证的新处方

图2 治疗胸痹痰湿证新方药物网络展示图

3 讨论

胸痹是一类以胸闷、胸痛兼有汗出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它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即冠状动脉痉挛一起统称为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8]。中医认为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本虚标实。《金匮要略》有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张仲景将“阳微阴弦”之脉象视为太过与不及的反映,“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分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阴弦”是阴寒太盛、水饮内停,分为血瘀、寒凝、痰浊[9]。辨证分型以阳气虚衰、心肾阴虚、气阴两虚、痰浊瘀阻、气滞血瘀、寒凝胸痛为常见证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痰湿体质的患者越来越多,由此因痰湿而导致疾病的危险性也随之升高。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索治疗胸痹痰湿证的中药处方,分析其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药对频次及新方配伍,为临床治疗胸痹痰湿证提供用药参考。

本课题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通过对治疗胸痹痰湿证的158首方剂组方分析,得出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是茯苓、半夏、丹参、陈皮、甘草。治痰湿必健中焦脾胃,如茯苓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补脾胃与利水湿兼顾;甘草补脾益气、祛痰化湿,此2味治疗胸痹痰湿证可达利水扶正兼顾之功;陈皮苦温燥湿为治痰要药,善治湿痰和寒痰;半夏为燥湿祛痰、降逆消痞要药,善于治疗脏腑内生之湿痰,同时应用丹参活血祛瘀、通脉止痛。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茯苓[10]、甘草[11]具有健脾去湿之功,陈皮[12]、半夏[13]具有燥湿化痰之功。再加上丹参[14]活血袪瘀,与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采用健脾祛痰、活血通脉的理论相符。经统计发现,药物四气以温、平、寒为主。 温性之药取其“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平性药物不温不凉,药性和缓,甘淡渗利,平补平泻;由于痰湿阻滞、易聚湿生热,寒为制约辛温之药的燥热之性也占有一定比例。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补脾益气之功,与治痰必先补其脾胃相协同;“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故多用辛味药发散行气;苦能燥湿,与治疗痰湿证需燥湿化痰的原则相吻合。治疗胸痹痰湿壅盛证的药物归经最多的为脾、胃、肺经,肝、心、肾经紧随其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肺经功能失调则会导致痰湿内生。肝主气,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横逆犯脾,则会影响脾胃运化易聚湿生痰。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得到常用药对60个,其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组合为“甘草,茯苓”“甘草, 陈皮”“半夏, 甘草”“丹参, 甘草”“桂枝, 陈皮”。综上所述,无论是药味的使用频次,还是药物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都体现了中医治疗胸痹痰湿证的思维,即治痰先理脾,治病求于本、标本同兼治的治疗大法。此外,通过使用软件进一步分析后可以生成与已有的 158 首方剂不同的新方,这些潜在的中药方剂功效有待于临床进一步验证,这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参考。

综上所述,对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用药规律以及配伍的分析,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胸痹痰湿证的用药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从另一方而证实了中医治疗胸痹痰湿运用健脾祛痰、活血化瘀用药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结果将为治疗胸痹痰湿证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 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35-146.

[2] 杨俊,李献华,杨从鑫. 运用化痰逐饮法论治痰湿体质型胸痹[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08):90-92.

[3] 王颖,郑炜,刘小平,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23):181-186.

[4] 翟瑶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组方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5] 王海瑞,季旭明,宋立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治疗中晚期肺癌方剂组方规律[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3):3614-3617.

[6] 赵艳青,滕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胁痛治疗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6):1203-1206.

[7] 何兰娟,朱向东.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泄泻方剂组方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2):2344-2349.

[8] 黄小龙. 古今医家诊治胸痹经验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9] 江磊磊,梅晓云.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研究述评[J]. 中医学报,2012,27(2):178-180.

[10] 岳美颖. 茯苓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7):68-69.

[11] 张利. 甘草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147-148.

[12] 宋保兰. 陈皮药理作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8):132-133

[13] 姚军强. 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J]. 中医研究,2013,26(2):3-5.

[14] 马丙祥,董宠凯.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中国药房,2014,25(7):663-665.

猜你喜欢
组方胸痹陈皮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聊聊陈皮的保质期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10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