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文,陈涤平△,李文林,颜 帅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院,苏州 215003)
吴门医派又称吴中医派,是江苏地区兴起的地域性中医流派。吴门医派不拘泥于传统师承流派,百家争鸣,在中医内外妇儿、伤寒温病等方面皆影响深远。从金元的兴起至明清的繁盛,吴门医派共有医家1400余位,传世著述600余本[1]。吴门医家继承了河间、易水、伤寒等学派之所长,开创温病学之先河,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特点,在中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或粪质不硬虽颇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病证[2]。便秘可作为单一疾病出现,亦可作为单一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不断丰富完善。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便秘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为25%~30%,长期住院卧床的老年人发病率更高[15]。便秘虽并非危重疾病,但是长期便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心情,易使老人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反应,更阻碍了便秘的治疗[16]。老人在用力排便过程中也极易发生脑血管及心血管意外,导致严重的后果,此外还会发生食管裂孔疝、腹壁疝、结肠憩室等并发症[17]。
本文参考俞志高《吴中名医录》中吴门医派医家名录及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特色医学流派专题资源数据库》中的吴门医派数据库,选取其中有传世著作者215位,查阅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现存医论医案,整理得到现存书籍80余本。从中选取包含以便秘为主证的病案类书籍如下:《临证指南医案》《三余纪效》《邵氏方案》《张聿青医案》《吴医汇案》《碎玉》《蓬莱轩医案》《内科摘要》《诚求集》《扫叶庄一瓢老人医案》《簳山草堂医案》(《簳山何氏医案》)《顾氏医镜》(《顾松园医镜》)《种福堂公选医案》《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静香楼医案》《寓意草》《张氏医通》《曹颖甫医案》《心太平轩医案》《柳宝诒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扫叶庄医案》《慎五堂治验录》《叶天士医案》《张爱庐临证经验方》《薛生白医案》《诊余集》(《余听鸿医案》)《曹乐山先生医案》《石瑞章医案》《徐澹安医案》《沈平舟先生方案》。
1.2.1 纳入标准 从上述现存吴门医派病案书籍中,选取以便秘为主证的病案总计179例。其中部分病案为同一患者多次诊治,在统计总处方数时按多张处方处理,总共计212方,皆为直接以药物名称罗列的处方,包含丸剂及汤剂。对其中的药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对其药物名称、性味归经进行规范,按照《中药学》2007年第2版对药物分类。
1.2.2 排除标准 排除以便秘为兼见症状及产后便秘、小儿便秘医案。排除未列处方的病案。
应用 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将纳入处方逐条录入,按每方平均使用频次筛选出常用药物,并对常用药物的分类、性味归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临证处方用药总体情况,纳入统计处方212方用药共 218 味。
统计临证处方用药频数,计算药物每方平均使用频次(用药频数/总处方数),每方平均使用频次≥0.10的药物记为常用药物,常用药物情况如下:当归(0.2972)、柏子仁(0.2264)、苦杏仁(0.2217)、火麻仁(0.1981)、肉苁蓉(0.1792)、白芍(0.1604)、生地黄(0.1321)、半夏(0.1226)、陈皮(0.1179)、牛膝(0.1179)、枳壳(0.1179)、茯苓(0.1085)、大黄(0.1038)。
表1显示,统计临证常用药物药性频数,计算药物药性所占比例(药性频数/总用药数),结果温性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寒性药和平性药其次,无热性及凉性药再其次。吴门医家在使用寒性药物寒下、温性药物温下之外,用火麻仁与柏子仁2味代表性的平性药,在寒下和温下之外还主张润下,且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表1 常用药物药性构成情况
表2显示,统计临证常用药物药味频数,计算药物药味所占比例(药味频数/总用药数),结果甘味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苦味药、辛味药、酸味药,淡味药及咸味药所占比例最少,吴门医家用苦味药物泻下的同时,用甘味药顾护脾肾,达到消补兼施、标本兼治。
表2 常用药物药性构成情况
表3显示,统计临证常用药物归经频数,计算药物归经所占比例(归经频数/总用药数),结果入脾经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肝经、肾经、大肠经,再其次为心经、肺经、胃经;入心包经药物所占比例最少,无入胆经、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的药物。吴门医家认识到,便秘虽为大肠疾患却责之于脾肾,并从肝肺入手调畅气机以治疗便秘。
表3 常用药物归经构成情况
表4显示,统计临证常用药物分类频数,计算药物分类所占比例(分类频数/总用药数),结果补虚药所占百分比最高,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理气药,再其次为安神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吴门医家在泻下治标实的同时,注意用补虚药治疗本虚。在使用泻下药的同时,使用理气药物达到三焦同治的目的。
表4 常用药物分类构成情况
3.1.1 消补兼施 论治疗便秘的药物最先想到的是以大黄、芒硝为代表的寒下药物,或火麻仁、郁李仁等润下药,很难想到吴门医家治疗便秘最常用的药物为补血药当归。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功效为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当归最主要治疗血虚肠燥便秘,常与肉苁蓉、牛膝等同用,此2种药物也是治疗便秘常用药物,代表方为济川煎。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归肾、大肠经,功效为补肾助阳、润肠通便。肉苁蓉为常用药物中惟一的咸味药,其甘咸质润入大肠,可润肠通便,常与沉香、麻子仁同用,治疗津液耗伤所致便秘,代表方为润肠丸。又可以与当归、牛膝同用,治疗肾气虚弱所致的大便秘结、小便清长,代表方为济川煎。此2味药物在润肠通便的同时,一偏滋阴、一偏温阳。清·叶天士在《叶天士医案》中说:“《经》以肾司二便”,肾和二便的关系不言而喻。老年病人肾阴、肾阳都会发生虚衰,从而导致阴虚秘和阳虚秘多发。分析吴门医家病案,阴虚便秘占最大比重。当归在润肠通便的同时可以补血活血,适用于老年人阴虚、气滞血瘀体质。而肉苁蓉在润肠通便的同时兼以温补肾阳,达到一举两得之功。当归及肉苁蓉都是在润肠通便的同时补益人体,标本兼治、消补兼施,成为吴门医家治疗便秘最常用的药物。
3.1.2 用药不避毒 现代医家在运用中药时,常常对有毒性的药物十分顾虑,选方用药时不免畏首畏尾。而吴门医家在治疗便秘时却不忌讳使用有毒性的药物,而是通过炮制和配伍消除毒性,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又确保了病人的安全,其中以半硫丸和更衣丸最为代表。半硫丸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可“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并皆治之”。方用半夏(汤浸7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分。吴门医家对半硫丸论述和使用颇多,清·吴瑭所著《温病条辨·卷三·下焦·湿温》曰:“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指出便秘不可独治大肠,而应从三焦论治,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思想。吴门医家对半硫丸进行了继承创新,主要用于老年冷秘、风秘的治疗。如清·薛雪《扫叶庄医案》治疗“高年阴结。半硫丸三钱,分2次。人参一钱,煎汤送下”。用参汤送服半硫丸以开阴结,在通便的基础上兼以补益。虽然硫黄及半夏皆为有毒之品,但是都经过炮制并研细为末制成丸剂,减少其毒性且用量较小,每次服用1.5~3 g。更衣丸又名朱砂芦荟丸,首见于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一》:“朱砂(研如飞面五钱)真芦荟(研细七钱)滴好酒少许和丸。每服一钱二分,好酒吞。朝服暮通,暮服朝通。须天晴时修合为妙。”此方以酒和丸并用好酒吞服,引药入肝经的同时可适当减轻芦荟之苦寒。芦荟苦寒,归肝、胃、大肠经,可泻下通便、清肝泻火。吴门医家共用此方10次,其中清·叶天士在肝火亢盛的病证中使用最多。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一患者“脉动数,舌干白,不欲饮水。交夏脐下左右攻痛,服米饮痛缓,逾时复痛。六七日大便不通,小溲甚少”,认为其“部位在小肠屈曲,有阻乃痛,未便骤认虫病。凡六腑宜通,通则不痛”。以更衣丸二钱,专通火腑之壅结。方中朱砂虽有毒,但是也经过了炮制且用量较小。半硫丸及更衣丸皆组方简单,功效明确,虽方中都有有毒之品,但是炮制得当且用量小,疗程较短,便通即止。有些现代医家忌讳用有毒之品,恐其中毒而放弃使用这些验方,值得反思。
3.1.3 食疗润下 吴门医家在治疗便秘时多用五仁丸加减。五仁丸组方为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及陈皮,果仁类药物富含油脂可以润肠通便。此方中合用此5种仁类药物,并佐以陈皮理气,6味药物除杏仁、陈皮、松子仁温性外,其余3味皆为平性药物。本方总体不热不寒,为润下方剂中的代表。吴门医家运用此方治疗便秘的案例数不胜数,也使得柏子仁、杏仁成为用药频次第二、三高的药物。从食疗的角度看本方,平性药物适合采用进行食疗。清·沈金鳌在其《杂病源流犀烛》中就提到用苏麻粥、三仁粥治疗便秘。苏麻粥成分为苏子、火麻仁,三仁粥成分为桃仁、松子仁、郁李仁,将其研碎取汁与米同煮做米粥服用,以治疗老年虚体便秘。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这对老年便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老年人由于慢性病多发,长期服用药物在心理上对药物会有排斥,而采用食疗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心理,并在疾病治愈之后进行食疗也能预防便秘的再次发生。
现代临床上便秘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而吴门医家对便秘治法方药的医论、医案极为丰富,其中不乏治疗老年患者的病案,对现代老年虚体便秘的治疗也有很大借鉴价值。老年人身体机能渐退,胃肠道功能下降,部分老年人行走不便造成活动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三高等基础病多,长期服用药物也会加重便秘,长期卧床导致气滞血瘀,癌症多发导致机体消耗大,放化疗对胃肠道副作用大,种种原因导致老年便秘多发难治。老年人便秘以虚为主,实证以气秘为主。临床很多老年人以药物灌肠作为排便的惟一方式,造成长期依赖影响肠道正常蠕动,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便秘,好比用硝黄峻下通而复秘。
3.2.1 未病先防,注意饮食习惯 部分老年人便秘由来已久,这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老年人在正常饮食的同时,可以酌情增加食疗,以防患于未然。如上文提到的苏麻粥、三仁粥,其制作简单,方便食用。
3.2.2 已病求治——对证用药 上文提到老年便秘以虚证为主。吴门医派医家对老年虚证便秘的治法方药,一是气虚秘,宜用补中益气汤加麻仁、白蜜,若兼见脘腹痞满、舌苔白腻可加薏苡仁、砂仁以化湿;二是血虚秘,宜用四物汤加益血润肠丸或苁蓉润肠丸,若兼见气虚宜用八珍汤加苁蓉、牛膝,若兼见阴虚有热可加二地、玄参、知母养阴清热;三是阴虚秘,宜用增液汤或地黄丸加五仁丸,若兼见热盛伤阴宜用增液承气汤;四是阳虚秘,宜用济川煎,若兼见气虚可加黄芪、党参,若见虚冷便秘可加半硫丸;五是气秘,宜用苏子降气汤加木香槟榔丸或六磨汤,若兼见血瘀证可加桃仁、赤芍,若见气郁化火可用更衣丸,若见肠痹、小便不通可用杏仁、紫菀、栝楼皮、郁金、山栀、枇杷叶。
3.2.3 病后防复——调理体质 老年人以体质虚弱为主,大病之后机体更是受到很大损伤,这时如果不重视调理体质,很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而复感。现代西医常就病论病,认为便秘只要通便即为痊愈,而全然不顾患者再次便秘的可能。而我们应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老年人进行干预,针对每个老年人体质的不同进行调理,防止便秘的再次发生。
吴门医派各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经验并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医学著作,其对便秘的理法方药论述详尽,值得我们继承创新,为当今老年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其治疗便秘首先注重消补兼施,在通便的同时兼顾调理老年体虚本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其次用药不避毒,不因药物毒性而放弃使用经验良方,而是用炮制和配伍消除毒性,发挥功效达到通便效果。最后重视食疗润下,在治疗和预防上双管齐下。
参考文献:
[1] 俞志高.吴中名医录[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
[2] 吴勉华, 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6.
[3] 乐音子,颜帅,吴本升,等. 吴门医派明清代表医家治疗便秘述略[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2):2878-2880.
[4] 葛惠男,欧阳八四. 吴门医派概要[J]. 江苏中医药,2016,48(10):63-67.
[5] 杨税,吴梦婷,李辉. 吴门医派历史发展初探[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8):16-17.
[6] 梅应兵,甘爱萍. 老年便秘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策略思考[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52-54.
[7] 梅应兵,甘爱萍,李高文,等. 老年便秘的中医证型及不同年龄分布规律[J]. 湖北中医杂志,2013,35(4):23-25.
[8] 黄亚俊,陈仁寿. 试论吴门医派学术传承和创新[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68-69.
[9] 陆治平,陈超. 吴门医派之源、涵、流刍议[J]. 环球中医药,2010,3(6):458-460.
[10] 李建民,陈长香,吴庆文,等. 老年人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调查[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4):382-384.
[11] 朱宇欣,万阿娟. 59例老年特发性便秘患者的心理评价[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5):83-84.
[12] 董长城,潘其英. 老年人便秘的发生机理及其治疗(文献综述)[J].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7(2):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