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珍
摘 要:在高考冲刺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可以采用的复习方法很多。结合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经验,我们采取构建思维导图、热点引领、设问思辨的复习教学范式,达到温故知新、提高能力、升华情感这一复习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了复习的质量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高三师生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高三政治;复习范式;思维导图;热点引领;设问思辨
一进入高三,学生开始高负荷运转,而政治选考复习也进入实战演练阶段。有限的时间、无数的知识、疲惫的身心严酷地考验着我们。这一阶段的复习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我们的策略是:构建思维导图、热点引领、设问思辨的复习教学范式,达到温故知新、提高能力、升华情感的复习目标。
一、思维导图,一网打尽
高中政治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知识系统。思维导图在微观定位“知识点”、中观集结“知识群”的基础上,宏观构建“知识网”,进而形成一个“点—线—面—群—网”的模块知识体系。在思维导图中,教师一般采用结构化的放射性思考模式对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并以图的方式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相关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体系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分析运用。近年高考政治卷一般是大背景、小切口,很少出现宏大的模块知识再现。但是,通过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层面的知识逻辑梳理,能给思维“搭桥”,以备考生依据背景材料快速有效地找到切入点,检索应答知识,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让学习变得简约而轻松。
如复习《经济生活》“企业与劳动者”的知识时,首先,教师提示关键词:市场主体、企业、公司、劳动者、就业。高考阅卷通常采取“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原则给分。因此,在课堂复习中教师强调关键词,有利于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准确无误地表述学科术语,突出得分点。其次,让学生自主建构上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并非是学生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学知识重新加工,融入自己的理解,从而进行储存记忆的过程。再次,教师把自己建构的思维导图与学生分享交流(见图1)。
思维导图在政治复习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有效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与专注度,在良好互动中共同构建课堂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思维引导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运用思维导图,课堂上师生在互动学习中构建知识体系,呈现所学框题的主干知识框架,明确知识的重点及内在联系,最后共同完成的思维导图作品,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及时获取成就的体验。
图1
二、热点引领,主题探究
热点问题,不仅是成年世界的讨论话题,也是中学生关注的兴奋点和争鸣点,最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时政热点是高考题不可忽视的一块,从近年来的高考题来看,时政热点的考查凸显能力立意,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精准扶贫”“互联网+”“移动支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紧贴国家当前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均出现在我们的高考题中。因此,考前复习我们必须引领学生运用课本的知识去解释、分析时政热点,使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
为此,教师要在复习备课前解决以下问题:本课教材逻辑是怎样的?主要考点有哪些?哪些考点需要拓展和引申?哪些考点需要进一步加以整合?与本课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很多,计划选取哪些话题展开探究?重点调用哪些主干知识?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把握社会动态,尽可能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大量时政,并进行有效筛选。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注意整理和搜集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进入高三,面对与高一高二新授课不同的复习课时,能够主动迅速地进入复习状态。
例如《政治生活》“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复习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整理的“亚投行”这一热点进行深加工,整理出“亚投行朋友圈—朋友圈成员对亚投行的不同态度—韩国加入亚投行的曲折过程”这样一条热点线索,讲述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做到一课一热点主题探究。教师按照合情、合理、合逻辑的原则利用热点素材,让知识更加鲜活,让学生在课堂上饶有兴趣地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探索生活规律。相信经过如此“洗礼”,热点时政对于学生来讲,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学生对政治复习课的认识会大为改观。
要充分利用好热点主题探究这一重要抓手,选好“点”很重要,把握好“度”也很重要。这里的“度”即“火候”,要求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关照受众的实际,结合考点知识,创设情境,依托案例展开,坚持以题引讲,借助热点探究,加深学生对考点的深入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达到“理论”与“热点”双丰收的效果。
如根据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变化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表述等新提法,要通过设立主题更新教材内容,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制作知识链接表,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三、设问思辨,切准脉象
“材料是鲜活的,设问是巧妙的,知识是确定的,答题是规范的”是高考政治卷命题的一般特征。高考政治试题的设问一般由材料范围、知识范围、设问角度、附加信息等四个要素构成,其细化分类及特点如下(见表1):
那么,在复习中如何做到巧妙设问呢?
教师要在把握高考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设问围绕考点的要求、选定的情境材料、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指向要准确、措辞要得当。所设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要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高考题出现过哪些新设问,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结合新设问建立思维模型。巧妙的课堂设问,能够迅速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复习课教学中,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直接关系到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企业的经营”复习时,引用学习材料“小米的经营篇”后,教师就启发:这个事例跟我们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呢?你能不能就这个材料设计一个问题?在短时间的思考后,立刻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设问:结合“企业的经营”的知识,谈谈小米公司成功的原因。于是教师就这个设问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解读获取相关信息,不仅通过小米公司个性做法归纳出公司成功经营的要素,而且有机联系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对生成的知识进行深度诠释。
接着,教师根据相关材料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1)企业如何融资?(2)国家为何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3)国家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教材并没有直接讲述“国家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但是上述设问就要求学生具备对知识的迁移、转换与变通的能力,进行思维的转换,能够从设问(1)和(2)的“是什么”“为什么”中去找出“怎么办”,这无疑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变通能力,学会利用思维导图上的知识体系,完成语言和角度的转换。如根据“企业融资的途径”,推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给予中小企业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完善市场体制,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多种途径的融资渠道”“提高對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外资,助推中小企业发展”;根据“原因”之“有利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可推出“坚持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优化分配机制”等。
这样一来,就地取材,通过对思维导图上整理好的知识的利用,巧妙地完成了高考题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为导向的答题要求。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在选择知识、组合知识、驾驭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了。这样的设问锻炼并进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其思维品质,增强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