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英英 文恺
“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及其之后的许多著作关于人的本质都有科学的论述,并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成熟而不断完善。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人的本质理论是《手稿》的理论基石。
首先,马克思说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活动受自己意志的支配,人能够把自己所属的类当作自身的对象和本质加以对待。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的很大一个区别在于是否进行生产劳动,并且这种生产劳动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他认为,动物的生产完全是在肉体需要的驱使下展开的,是直接的、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能在摆脱肉体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是自由的、全面的,并且界定这才是真正的生产。马克思指出区别人类生产与动物生产的根本在于自由,而劳动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
由此,马克思规定人的生产劳动即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确实证明自己的普遍的本质——类本质,而人类本质的普遍性,又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进而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得以直观自身。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渐次发展过程。1837年前,马克思由于受卢梭、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影响,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社会是前进的,明天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奋斗。1837年至1843年初,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并不断试图证明自我意识是存在于整个思想史中的一种无形力量。之后,马克思受黑格尔等人的影响,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和自由、普遍理性和普遍自由。总之,这一时期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基本还都是唯心主义的。从1843年初到1844年底开始,马克思逐渐摆脱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人的唯心主义思辨的谬论,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的观点,即人的灵魂、精神等不能离开其肉体而单独存在,它们都是其物质实体(肉体)的属性。在人的本质问题的具体理解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又有所不同,他第一次明确指出人的社会属性是现实中的人的本质特征,同时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性观。而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指出,实践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最基本的现实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这也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这一观点。到了1845年到1846年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性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最终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之后,马克思进一步深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和历史性分别作了具体论述,指出无论对人性还是人的本质的研究,都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观,最终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崭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容十分深刻,在当代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基于现实,付诸实践去继承和发展。
(一)认识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认识人的问题要以其劳动和实践的发展水平及状况为基本思路,进而去深入挖掘存在于社会中的人及其特点;解决人的问题,也首先要通过劳动、实践去改造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使其发生变化,进而才能影响存在于社会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和状态。因此,马克思一方面主张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力求致力发展生产力,以此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弊端。
(二)确立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的理论依据
确立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不能单纯地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还必须要遵循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从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状况出发。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良性循环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在确立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时,必须首先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人和社会的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了解人们当时所处的现实社会条件及状况,这样才能最终得以形成客观、准确且符合实际的社会及人的发展目标。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基石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指明灯,它帮助人们实现了自身的解放,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中指引人们努力前行。众所周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核心终究要以人为本,因此,在“中国梦”的雄伟乐章中,无论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团结振兴,还是人民的安康幸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将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