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
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四观”课教学效果,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就必须进一步明确课程开设的意义,找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认真分析学生特点、课程特点以及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以下简称 “四观”课)是西藏高校为了满足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且具有特殊性,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要想实现本课程的开设初衷,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开设意义,把握住课程开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去破解问题,才能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课程开设意义
马克思主义“四观”课的开设,即符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发展形势要求,又考虑到了西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要,关于本课程的意义,要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和西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出发去认识。这门课程的开设,首先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拥护共产党领导、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审视民族和宗教这两种社会现象,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去分析民族和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再次使民族学生能从整个中华文化这个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纳入到整个中国文化的统一体中去认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最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内地学生充分了解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藏族文化的特殊性,促进不同民族同学间交流,加深民族团结,为将来在藏工作打下良好地民族文化基础。
二、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应该从教学主体、客体、课程本身这三要素出发去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才能把握住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
1.学生的特点
从学生的组成结构来看,目前我去高校学生组成结构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比例大约是六比四,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就造成了班级二元格局,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西藏地区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基础教育水平的制约,致使我区高校民族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弱,西藏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生相对要好一些,而汉族学生的基础知识则相对要扎实的多;另外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归纳、和总结上,民族学生显得能力不足,在接受和消化知识上较慢,而对于汉族学生来说则是优势,接收知识的能力和吸收知识的速度上都很快。基于这样一个学生构成特点上,在课上如果课讲快了,民族学生就很难跟上,如果慢些讲又会影响课堂进度,如果讲的简单点,民族学生能接受,但满足不了汉族学生对知识的需要。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满足民族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满足汉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2.课程内容特点
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相对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与西藏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挑战,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有深厚的人文知识,也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这样才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二是学科一致性较低,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也造成了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性,课程内容似乎都能对上,但却都有很大不同,不像其他几门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的那样密切关系,比如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代史纲要,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就容易多了。而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更像是在“孤军奋斗”,不但缺乏学科支撑,也缺乏辅助用书。
3.课程开设逻辑顺序
就目前来看,我区高校普遍把本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可能是考虑到了本课程属于地方性教材,而把它当作入门思想政治课程来看待,而事实上,虽然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是西藏地区的地方教材,但本课程的内容在学科上跨度较大,难度相对来说很高。特别是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民族、宗教和文化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而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这样就出现一个逻辑问题,学生在没有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还缺乏辩证思维方式,很难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课程内容;另外大一学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思考方式还处在适应期,认知水平也相对不足,在没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指导下,接收到课程内容时很难改变固有的思想观念,这就造成了事倍功半的结果。
三、对策探究
针对影响我区“四观”课课程提升的几个重要因素,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着解决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转变教学方式
对于西藏民族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理解总结能力弱、藏汉学生知识储备差距大这几个特点,我们必须要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首先就是要夯实民族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延伸,多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史实,特别是要讲清楚西藏的近代历史发展脉络,学生才会对理论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其次,教学内容要详略得当,要突出重点知识的讲解,民族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总结上相对内地生来说较差,所以课程讲解上讲的多讲的全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讲解,逻辑思路要清晰,深入浅出,对课程内容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不断培养民族学生的理解总结能力;最后在讲课过程中不能满堂灌,要结合民族学生学习注意力特点,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进行知识的消化。
2.加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四观”课开设时间较短,且教学内容具有特殊性,因此必须针对课程特点加强学科建设。首先把握住学科方向这个基础,明确学科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其次,抓住学科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同时大力培养学科梯队和骨干教师,否则学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再次,抓好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建设,这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加强针对本学科重点难点问题研究,特别是要破解学科一致性低的问题;最后,加强辅助教材的编写工作教学内容整合工作,一方面编写反映西藏近代以来社会性质、状况、特點和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辅助用书,另一方面在其他思政课教学中增添反映西藏近现代史的内容,特别是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增添相关内容,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3.重构课程开设逻辑顺序
从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上来看,应把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时间对调一下,即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放在大一下学期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在大二一学期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放在大二下学期开设。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同时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二是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后,特别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后,学生才会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同时大大提升认知能力,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的过程中,就能游刃有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去理解民族和宗教问题,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金项目:西藏农牧学院校青年基金项目支持,项目名称“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途径创新研究”编号为NYQNKY-201707。
(作者单位:西藏农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