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华
摘要:美术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创新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进步的需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对于如何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學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自我,展现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目标与方向。
关键词:创新精神;观察;情境;制作;语言;小组合作
美术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创新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进步的需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对于如何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自我,展现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目标与方向。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些许的经验。下面,就我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点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
(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導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教学中,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想必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成果。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要引领创新精神的前沿,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呈现出崭新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们创作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