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中外法谚促进法律教学

2018-05-14 16:22张国平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

张国平

摘 要:法谚以简洁精辟的语言承载了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是长期以来中外法律人实践智慧的结晶。法律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法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法言法语、感悟法律原则和培育法治意识素养。一些法谚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教学运用中需要注意甄别。

关键词:法谚;法律教学;法言法语;法治意识

法谚亦称为法律格言,是千百年来中外法律人实践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对于法律最直观、最朴素的认识,也是法律最为认知、最高精华之所在”[1]。法谚往往通过或生动形象,或通俗易懂,或概括凝练,或含蓄隽永的语言,承载和表述某种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在法律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法谚,可以用来解读法律知识、揭示法律规定后面的原因、概括抽象的法律原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育法治意识。下文试以《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学为例,探讨各种法谚在法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用于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对于初次系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高中学生来说,看到教材上那些陌生费解的专业名词、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刻板生硬的法律条文之后,一部分同学望而生畏,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生动形象的法谚,借助其具体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就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法律的世界登堂入室。

例如,在学习“诉讼时效”的知识时,有老师首先抛出一句“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的法谚,让学生思考它可能要表达的意思。这一句饶有兴趣的话一下子激起了课堂波澜,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法律保护也有有效期?法律提醒人们及时行使权利?权利行使和权力一样,也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法律鼓励人们及时维权?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教师才开始总结:“法律授予人们各种各样的权利,同时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因为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形发生之后,过去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查清真相,就越难决断是非。我国民事法律规定,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时间过了,法律就不再支持其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这个制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诉讼时效制度。”这样的教学设计,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兴趣,抓住了学生思维关注点,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与之类似的,有老师用“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法谚作为讲授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有关知识的开篇导入语,用“法庭之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来引导学生思考诉讼中举证的重要性,都能起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

二、用于促进学生对法言法语的理解

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学科,法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地方是,它有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即所谓“法言法语”。这套话语体系由一些特定的概念、原则、理論观点和思维方式等组成。掌握了“法言法语”,才能够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各类法律问题,能够和从事法律工作的人之间进行顺畅的对话。这套话语体系和日常的口语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到小店买东西,法律上则需要分辨其中的“买受人”“出让人”“标的物”;和小贩讨价还价,法律上则称之为“要约”“承诺”。这种差异形成的理解障碍,是造成很多学生课堂接受困难、对法律学习难以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教学中如果能够适当引入一些语言简明、通俗易懂的法谚,则可以架设一座生活用语和法言法语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促进法律知识学习的顺畅进行。

比如在讲合同法律效力的相关知识时,教材提到“当两方以上的当事人以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订立的合同依法成立时,通常就会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即在当事人之间形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受法律保护,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教师在讲解这段话时,学生会问到很多问题,如合同不是法律为什么也有法律效力、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为什么仅及于当事人之间等。如果运用法言法语来回答,需要这样阐述原因:合同成立后,当事人之间就形成合同之债,而债权是一种相对权或者说相对人权,故法律约束力仅及于合同相对人。但是这样的解释过于专业,反而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这时,教师如果引用一句法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来说道理,学生可能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样的,教师在讲解“房屋租赁关系存续期间所有权人转让不影响租赁关系”这个知识时引用一句中国法谚“买卖不破租赁”,在阐述证据对于诉讼成败的意义时来两句古罗马法谚:“谁主张,谁举证”“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学生一定更能容易领会相关知识,促进对法律制度和规范的理解。

三、用于提升学生对法律原则的领悟

在具体的法律知识、规则和制度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则和精神。学习者如果只有法律条文的记诵、法律制度的读背,那学到的法律知识就只是支离破碎的“砖瓦”,而不足以构建心中的法律大厦。高中法律教材中学生能直接看到的一般都是具体的法律规定、法条和制度,这就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在讲授具体知识之后进行必要引申,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提升对法律原则和精神的领悟。这时,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一些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法谚,可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起到追根溯源、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在讲到法律救济的知识时,通过学习学生会了解到:有关机关或个人通过诉讼、人民调解、行政复议、仲裁和法律援助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对权利受到侵害的人给予补救,这些救济方式中,人民调解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要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中国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在国内被称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与被称为“最后一道防线”的诉讼相互对应。那么和风细雨、波澜不惊的调解同声势浩大、兴师动众的诉讼相比,哪个是更值得提倡的救济方式呢?如果此时教师引用一句法谚“最瘦的和解胜过最肥的诉讼”,学生一定会在这句凝练而幽默的法谚中获得最深的感悟:古往今来,为了节约时间和诉讼成本,促进社会和谐,“息讼”从来都是法律提倡的原则,所以,双方当事人坐下来,开诚布公地直接沟通,依法自愿达成和解,其实比来一场过程严谨、程序周密、耗时费力的诉讼更有意义。与之相关的,“无救济则无权利”“迟来的正义就是非正义”等法谚,用凝练概括的语言分别强调了法律救济和提高司法效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必能带给学生深刻的启迪。

四、用于引导学生法治意识的生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一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2]“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法治意识”则是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高中阶段进行法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领会法律原则和精神只是基础性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培育其法治意识则是更高的要求。法治教育应该贯穿于法律教学的始终,而培育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价值观应该成为高中法律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最终追求。一部分法谚,精练概括,微言大义,寥寥数语却包含了深刻的法治内涵,精辟地揭示了法治精神,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可以成为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讲到公民诉讼权利的时候,教材提到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在这里,教师就可以援引法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来阐发此处蕴含的我国刑法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也就是说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条文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这样的点拨,可以使学生在准确理解“罪刑法定”基本原则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到“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同样的,在讲到对“依法治国,关键在政府依法行政” 的知识时,引用法谚“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来阐发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可以向学生清晰明了地传递“以法律制约权力”的现代法治精神。著名法学家卓泽渊在论述法治的基本内涵时指出,“法治的根本原则是法律至上”“法治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3]教师在分析这些法谚的时候进行适当点拨,能让学生对抽象的法治精神获得具体的理解和感受,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其法治意识,引导其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的这一核心价值观。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法谚简洁精辟而意味深长,恰当地用于教学会让课堂增色不少。但正因为其简洁,有时甚至“省略了某些部分”,因而“在复杂情境下,会派生出不同的理解”,[4]不讲条件、不分场合地使用就会带来错谬。如“空口无凭”并不准确,“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也非必然,“民不举官不究”只存在于私法领域,而“隐私止于屋门之前”并不适用于公众人物各个方面的隐私权。因此,教师教学中在援引这些法谚时,一定要弄清它们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样才能获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邱本.法谚:浓缩的意蕴[N].人民法院报,2012-7-27(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卓泽渊.法理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92—293.

[4]孙笑侠.西方法谚精选:法、权利和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
依法治国视角下的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立德树人要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对优化士官学员法治意识培育的几点思考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爱国不能仅凭激情,也要守法明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