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艳丽
摘要:立德树人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是立德树人的应有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意识的培育任务在于增强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中,要尊重教育规律、注重培育艺术,引导学生心存敬畏,强化规则意识,促成学生形成守法习惯。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让学生知行合一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生;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287-01
一、立德树人的任务与目的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之道,树人为本、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在。[1]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然而,近年发生的汶川抗震“小英雄”涉嫌诈骗、广州中学生持刀捅死同学、北大法学院前学生会主席疯狂盗窃等案件,令人惋惜与遗憾的同时,折射出我国教育的不足和部分学生法治意识的缺失。党的十八届四全会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论断重在引导青少年成为合格公民,从小就有“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立德树人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培育合格公民亦是立德树人的应有内容。立德树人要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唯有此,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信仰。立德树人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其任务是增强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遵纪守法是基本的法治素养,当代青年学生主观上守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但客观上遵纪守法,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不尽人意。[2]法是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是给公民划定的行为底线。学法在于知晓法律、明白法律,尊法在于尊重法律、敬仰法律,守法在于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用法在于运用法律维护正当权益。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互为融通,核心让每个公民对法心生敬畏,并内化为崇法向善的行为习惯。此也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人才和及后备力量的价值取向。
三、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方法
立德树人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并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要尊重教育规律、注重培育艺术。引导学生心存敬畏,“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编好教材,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小就知晓哪些是法律底线不得逾越。强化规则意识,所谓规则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关于规则的知识,就是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时规则意识还包括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倡导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的真谛在于公正、平等和自由。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的核心表现。缺少契约精神,自由与平等就成了特权阶层所独享的产品,那社会的法治与民主就无从谈起。契约强调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彼此双方就得对各自的选择负责,必须信守诺言。
弘扬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指公民的一切民事活动都应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合称,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及平衡的五大功能。俗语说“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只有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才会有条不紊,才能使人的生活环境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每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社会红利,才能维持好人们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弘扬公序良俗,需要提倡公共社会公德。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是缺乏的或普遍不遵守,那么就很难说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俗。学生良好公共道德的培育,在学校层面,首先一点学校应改革教育方式,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遵守公共社会道德的行为计入学生的综合考察中,当然前提是让学生知道公共社会道德的范畴,哪些行为是不能犯的。这就需要开设公共社会道德课程,使学生了解并熟知作为公民应遵守的公共社会道德。
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将法治课设为学生的必修课,因而加强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当然,学习了发挥,还要使学生形成遵守校纪法律的良好习惯,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的排队、过马路、按规定、程序办事做起,促成学生形成守法习惯。言必合法,行必守法,将法治教育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互动性,进行体验式教育,耳濡目染形成守法习惯。内化为法治信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3],法治信仰这是指就是公民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遵守法律并且没有被迫之感,而是完全出于个人的行为习惯。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需要将法治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让学生知行合一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参考文献]
[1]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2]张瑟.依法治国背景下青年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法制博览,2016(10).
[3]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