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影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本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质量控制路径护理管理前的59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后的59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到达急救现场时间、出错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到达急救现场的平均时间为(15.2±2.3)min,出错率为1.69%,满意度为89.83%;对照组到达急救现场的平均时间为(27.4±3.1)min,出错率为11.86%,满意度为69.49%;两组到达急救现场时间、出错率及满意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可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关键词】 质量控制路径;院前;急救护理
院前急救护理是指急诊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所接受的急救护理措施,对于急救患者来说院前急救护理是急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院前急救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质量控制路径是临床路径的一个新分支,是目前高效护理模式之一[1]。质量控制路径可巩固急诊救治效果,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本文选取本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本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质量控制路径护理管理前的59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后的59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3.0±7.1)岁,急救患者类型:外伤17例,心律失常8例,急性心衰9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例,脑血管意外14例,中毒3例,其他3例。研究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21~67岁之间,平均年龄(43.0±6.9)岁,急救患者类型:外伤16例,心律失常8例,急性心衰9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例,脑血管意外14例,中毒4例,其他2例。两组年龄、急救患者类型、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院前急救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质量控制路径护理。
首先成立质量控制路径方案制定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急救小组长、急救护士长及相关专家;质量控制路径护理的实施和监督由护士长负责,定期对质量控制路径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并3~4个月组织一次研讨会,完善院前急救质量控制路径,使其科学化及规范化。具体质量控制路径护理方案如下:1)参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一方面参与院前急救护理的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精神,能深刻理解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院前急救护理的人员要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定期组织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强急救知识及技能的系统培训。2)急救用品的质量控制路径:对于急救用品的管理要建立责任制和专人管理制,专人负责确保急救车上的急救仪器及用品随时可用,急救药品都在有效期内,急救仪器每天检查一次,每周都要进行保养,以确保其正常工作,急救物品每天清点一次,避免遗漏、破损、过期和变质;急救车上的物品摆放位置要固定。3)急危重症患者的质量控制路径:对于常见的急、危、重症,都制定出急救护理路径,包括脑出血、外伤、心脏、呼吸骤停等的抢救措施及实施的时间,每个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都要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质量控制路径,以便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争取更多时间,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1.3 评价指标
满意度评价标准:对护士接听电话及时程度、服务态度、医护人员抢救技术等进行评分,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0分,≥80 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处理
相关临床数据利用统计学计算软件SPSS 17.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数数据分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 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到达急救现场的平均时间为(15.2±2.3)min,对照组到达急救现场的平均时间为(27.4±3.1)min,两组到达急救现场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出现差错,出错率为11.86%,研究组中有1例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出现差错,出错率为1.69%,统计学处理得χ2=4.827,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組患者满意度为89.83%,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院前急救护理是急救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最短时间到达急救现场,高效、规范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提高急诊救治的成功率,维持患者生命具有积极意义[2-3]。
本研究制定了质量控制路径方案,主要包括参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急救用品的质量控制路径、急危重症患者的质量控制路径三方面的内容,从三方面入手提高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素质,保证急救用品随时处于可用状态,科学化、规范化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可以提高急救出诊速度、保证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以缓解医患矛盾。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到达急救现场的平均时间为(15.2±2.3)min,对照组到达急救现场的平均时间为(27.4±3.1)min,研究组患者到达急救现场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错率为11.86%,研究组出错率为1.69%,可见研究组出错率显著减少(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89.83%,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质量控制路径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效果显著,可加快急救出诊速度,减少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出错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俊辉.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5):343.
[2] 王静.院前急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3):3630.
[3] 徐秀华.护理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3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