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晉中市榆次区提倡的“三步导学”教学模式已到第十稿,作为出道不久的我来说,指明了方向,三步走,三步都要硬!这是我对自己下的命令,那么作为高段语文教师,我是怎么样做的呢?
首先,做好家长工作,学生学习是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有义务了解配合学校的工作,有人会认为不要紧,但这一关恰恰是关键。于是,开学初始,我召开了关于语文学科的家长会,会上,我对家长做了要求:尽量满足我给学生提的要求(比如:买一本新华词典),尽量满足学生自己提出的关于学习的要求。(比如:优秀作文选,中外名著等)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是一个新理念,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强调了语文教学要在重“工具性”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即关注学生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往的大纲仅从“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和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观点出发,只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对语文学科的定位不够全面。语文课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性的文章,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人文性。
对于课文中人文性的理解,至今还有不少教师认识有偏差。有人认为,人文性的文章就是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人文的内涵在一般性的文章中也具有包括一些议论性的文章,而从一般性的文章中挖掘出人文性的内涵,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鉴于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作为—名语文教师,从工具性出发,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从人文性出发,应着眼于发挥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的教育功能,深入领会并挖掘蕴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作为新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