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娥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工作也愈发的重视。在国内教育中的各个学科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来说,仍残存在着部分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仔细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有效建议,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高职院校思政课对于年轻一代的思想教育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普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育深深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道德观、法律观、价值观。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旨在建设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1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学科支撑
做好教师建设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先行做好学科建设的工作,如果学科建设无法做好,那么对于该学科的教师来说很难获得归属感,同时教师对于事业的发展也将陷入迷茫,对未来缺乏信心,导致校方无法建立良好的教师队伍。而针对于学科建设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程在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好。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来说,它的核心还不够明确,无法为教师指引方向。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应该把对学生思政课的教育放在首位,以为学生心理和思想服务为己任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的学科队伍过于分散,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予以严格的管理,理顺学科建设的单位。第三,在高校之中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严重脱节。在高校之中有些教师只进行科研工作不参加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工作,研究与思考没有落实到学生中间。另外在部分高职院校中甚至还会出现马克思课程的教师没有教学条件、没有施展平台的情况发生,严重限制了执教教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教师心灰意冷,对教育工作和事业失去信心。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科研工作与教学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真正健康良好的学科建设,只有达到这个前提,才可能继续进行好的教师队伍建设。
2 加强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的制度保障和规范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定要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严格的规范化下进行,但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是一个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是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一个同意规范化的制度,那么教师之间教学之中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就无法保障公平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教师队伍就会散漫且迷茫,因此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化制度,才能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
例如:在高校内部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及科研组织队伍中管理不够严谨,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立对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集中化领导和管理的二级机构。再比如,在不同的高校中,思政课的课堂规模也不一而足。在有些高校中思政课堂规模庞大,甚至几百人同时挤在一间教室中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效率,同时过大的教室和过量的学生也让教师对教学任务无从下手。而对于思政课中的实践课程来说,在大多数的高校中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早已流于形式,失去了实践课程本身的意义。因此,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建立必然要建立在良好且规范化的制度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范化教学并且对于教师来说也增加了公平性。
3 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研修和培训
有了良好的学科建设,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范化制度,接下来就需要从教师身上来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针对于教师本身,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是评价教师的两个基本面,因此提升教师能力也应该从这两点进行着手。通过定期的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和研修来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水平,同时开阔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为教师的未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此一来就可以从整体出发,对整体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能力的提升,进而达到更好的建设思政教师队伍的最终目的。教师的培训与研修是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这件事情提到日程当中,切实有效的进行培训与研修的活动。如果条件允许,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与研修基地,供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教师的研修内容,应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研修方案,召集教师进行共同学习。
除此之外,院校还可以邀请业界的专家教授前往院校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学识之间的交流,幫助教师队伍更有方向性的快速进步,从而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水平。
在具体的研修培训中,教室之间应该针对两个方面进行互相交流。一方面针对于学科的重大问题研究。这样的研究有利于引起教师激烈的讨论交流,进一步开拓教师的思维宽度,对学科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好处。另一方面应该要有针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这样的研究讨论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两相配合可以整体性的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对当前的情况进行整顿和管理,需要一步接一步的完成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建设真正健康良好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