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清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让学生学生动手操作,主动
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2017年教《圆》有几条对称轴时,我叫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然后讓学生对折一次,问学生有几条折痕?学生说一条,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我说像这条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如果对折二次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说二条,对折三次,有几条对称轴?是否是三条?于是学们争同先恐后地折啊,数啊,得出对折三次有四条,对折四次,有几条对称轴?学们又是折啊,数啊,好不容易才数出八条,于是我让同学们观察上面的数据:1条2条4条8条,他们很快就得出对折五次,有16条对称轴,对折6次,有32条对称轴,对折,7次,有64条对称轴,每多对折1次,对称轴的条数就是前一次的2倍。我接着又问一个圆可以对折几次,有几条对称轴呢?同学们轻而易举地说:一个圆可以对折无数次,有无数条对称轴。通过折一折、数一数,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个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而且还总结出对折几次有多少条对称轴的规律。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例如,2016年我教,在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的一个角上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何变化?我让学生自己经过动手操作,最后让学生观察探索,发现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没有何变。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去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应用,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突破了教室的四面墙,突破了学校范围的狭小空间,把操作延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借助学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和计算活动,测量自己的笔盒﹑教室、房间、客厅,并计算它们的表面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应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而兴趣支配人们的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想自己去研究、去动手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2017年我教学圆周率时,我让学生测量大小不同的圆一周的长度,直径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写出圆一周的长度与直径的比并求比值,比较比值的大小,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圆周率,每个圆周率的大小一样,经过实践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实践,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教师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恰当性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我教把一个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横切成2个,表面积增加多少,我们让学生拿出圆柱形橡皮泥,然后平行于底面切圆柱形,而不能让他们竖切,操作时要讲清方法和注意点,这样通过操作,学生才能准确地计算出圆柱形增加几个面,表面积增加多少。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在动手操作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实践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学生的数学能力肯定就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