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君
摘 要:部编《道德与法治》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设计,以六个活动栏目为线索,统领全册教材。基于“阅读感悟”栏目的特殊呈现方式,尝试发挥“阅读”的功能,引领学生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提升相关素养,涵养自身品格,以实现“阅读”之后带来的感悟效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阅读感悟;思考;实践
2017年秋季,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七年级全面开始使用。新教材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和呈现方式上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设计,特别是在呈现方式上,全新的栏目设计和内在逻辑的定位,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合理使用教材栏目,有效发挥栏目功能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新的思考点。
下面,以七年级教材为例,仅就“阅读感悟”栏目的功能定位和使用策略,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一、“阅读感悟”栏目的功能定位
部编《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以六个栏目为载体,具体包括: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实践、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基于对知识的分类以及对生活经验线索的梳理,教材六个栏目的活动设计不仅仅是对正文观点的论证、体验或延伸,而是承载着“知识”习得的功能(这里的“知识”是指具有主体性特征的“道德知识”);与此同时,每一个栏目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每一个栏目设计都有一定的思想性意图。
与其他栏目相比较,“阅读感悟”属于“经验扩展型”的链接活动设计,栏目呈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同时,“阅读感悟”只呈现材料的内容,不设计提问,以确保不同学生都能通过阅读材料获得主体性的、个体化的生命感悟,而这也成为“阅读感悟”与其他活动栏目的最大不同之处。
通过梳理归纳,七年级教材“感悟栏目”内容可以分为四类: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古今中外经典诗歌、美文美篇、典型事例。
二、“阅读感悟”栏目的使用尝试
基于“阅读感悟”栏目的特殊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发挥“阅读”的功能,引领学生在感悟阅读内容的过程中,提升相关素养,涵养自身品格,以实现“阅读”之后带来的感悟效能的最大化。
(一)阅读→感悟,搭建道德实践的桥梁
道德实践是品德习得的重要环节。“阅读感悟”栏目中有一类主要就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榜样人物的故事,如毛泽东、钱学森、雷锋、他们的故事在栏目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学生阅读这些故事,如同在阅读一本本人物传记,通过与书中不同“榜样”(伟人、古人、身边优秀的人等)的“对话”可以引发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所思、所想、所悟,再经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分享、碰撞,可以生成新的更具感召力的教学资源,在经历了情感体验的同时,更能促进学生崇尚、学习、模仿“榜样”的言行的习得。师生通过这种类似于“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使用方式,在课堂上生成具有主体性的“道德知识”过后,往往起着深化、升华、内化的作用,搭建起通往道德实践的桥梁。
例如,七年级下册阅读感悟“卡拉扬的要求”,引用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对乐队的“三个音”的要求,即“起音”“专业音”“团队音”,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增强团队意识。再如,通过阅读美文“这是我们的船”,学生们能够真切地体悟到要树立我与集体共成长、在担当中成长的责任意识。这些阅读内容成为引领学生走向道德实践的桥梁。
(二)问题→阅读,发挥栏目的育人价值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功能在于立德树人、价值引领。阅读感悟栏目中的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故事蕴含着深厚的德育价值。
例如,七年级上册教材阅读感悟中有一则“热爱学习的毛泽东”(名人故事)。在“学习点亮生命”一目的教学中,只有一个“留白”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你想过自己为何而学吗?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学习的诸多意义。但是,“学习点亮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能增益他人、服务社会”这种层次和境界,不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的。此时,阅读感悟“热爱学习的毛泽东”的故事,可以“探究与分享”活动形式进行,适时地将学习意义的讨论引向深入。
在简介毛泽东学习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设计三个问题:
(1)学习在毛泽东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毛泽东的学习积淀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毛泽东是怎样学习的?
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为后面“学会学习”做了铺垫。
学生在依托问题、学习毛泽东故事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被伟人的故事感动着、激励着、影响着,使学科育人功能得以体现。
再如,“做更好的自己”一框的阅读感悟“我就是我”(文选)。如果泛泛提问“读后感”就会缺乏实效。如果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就更有效:你怎么理解“我就是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保持原样,无视缺点和不足呢?我们该怎样理解“接纳”自己?在逐层深入的问题的引领下,让孩子们“做更好的自己”的意识得以培养,学科价值引领的要求得以落实。
(三)丰富“阅读”方式,落实以文化人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教材就其内容特点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凸显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目标。
“阅读感悟”栏目选取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学生阅读、吟诵、体悟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过程。例如,七年级上册安排了出自《诗经·卫风》的《木瓜》。《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阅读这篇诗歌时,可以首先从语文的角度与学生共同赏析,再带领学生朗读咏叹,感受古人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的深厚情谊,引导学生感悟“回馈”对促进情感关系的重要性。这番阅读感悟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朋友间要分享和分担”的认识,还对学生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师生共同体验着传统古诗文深邃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材中的阅读感悟当然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以视频、音频、图片等更为多样化的形式给予呈现,营造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创设情境氛围,提升阅读感悟的感染力。例如,七年级下册“青春飞扬”一课安排了王蒙著名诗歌《青春万岁》,在使用这个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电影《青春万岁》的片段,视频热情似火的青春氛围营造的影响远远大于文字的呈现。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提升了栏目的情感感染力,可以更好地实现德育“以情育人”的要求。
(四)搭建“微閱读”平台,培养“阅读”习惯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学生们有时会拿着《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作故事书一样看着玩儿,毫无疑问,里面的“阅读感悟”故事起到了一定的吸引作用。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歌德也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引导孩子们热爱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而这不是只有语文课才应该完成的使命。教材选择的故事、诗歌、文选就好似在为同学们提供一本本经典读物,告诉孩子们“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感悟”这个“配角”不简单,它独特的功能定位与栏目的名字密不可分,即创设“微阅读”的平台让师生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借助经典诗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通过阅读钱学森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名人传记;等等。“阅读感悟”栏目犹如一个个小小的“读书会”,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个栏目活动的设定有其内在逻辑规定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在明确栏目设置意图的基础上,思考栏目使用的合理方式,这样才能发挥栏目的功能,实现教材呈现方式的逻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