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政治认同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数字化高歌猛进的今天,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培育直接面临着认同危机、控制力下降、话语权消解等挑战,必须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技术优势,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字化整合能力等,以政治认同的理性逻辑引导数字化语境下的政治认同培育。
关键词:数字化语境;政治认同;素养化培育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政治认同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数字化高歌猛进的今天,政治认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的挑战性问题。数字化在深刻影响着传统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的过程中,极大地改变着我们认知生活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政治认同危机。中学政治课程将政治认同作为核心素养之首,显示了其在数字化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力度与决心。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落地尚需深入探讨,需要认清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全面实施政治认同的素养化培育。
一、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培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政治认同概念的核心在于“认同”,《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与“承认、认可”的解释中对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的强调,意味着政治认同问题首先要面对的是政治组织、政治立场与政治群体等的归属问题,是明确对政治权力及其行为的情感倾向,即对政治统治和政治秩序的认可、赞同和同意。[1]在具有发散性流动、自由性开放和虚实性交互的信息呈现与传播的数字化时空中,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观乃至思维方式与生活观念都在经历着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所谓速度为王、边界消失、生态崛起等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描述,显示了这个世界对数字化发展的一种思想认识或期待性描述,其中的想象成分与对数字化世界本质性认识及人们对数字化的运用程度等问题,特别是数字化世界对人的生存及发展需要的满足,需要人们自身去建构。
而数字化呈现的多元现实语境,也会更多地重新诠释人们的政治思想与行为的内涵与外延,重新呈现对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的认识,实现人们各自所认知的政治规范和政治价值的统一。这也意味着在这样一个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问题更显重要和庄严肃穆。显然,数字化时代的价值多元互动已成为政治认同生成的时空条件,成为政治认同现象得以存在和展开的社会基础。数字化语境下的政治认同越来越多的以数字现象表现出来,政治认同的形成需要附着于各种数值化信息之上。同时,数字化的认知与思维直接提高了人的学习与生活效率,人人将通过各种数字化途径来实现和完成政治认知与价值选择,各种数字符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作用与意义。特别是诸多去标准、去中心、去权威的解构,使得政治认同也相应变得愈加模糊,相伴而来的价值分化和价值迷惘更加分化和离散着人们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诉求,造成了对政治认同的冲击。这种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政治认同培育直接面临着认同危机、控制力下降、话语权消解等问题。
二、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素养化培育的逻辑理路
数字化时代的政治认同状况是把握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关键,我们必须摆脱各种传统培育模式的思维,在紧跟数字化发展步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字化所具有的技术性优势,以政治认同的理性逻辑引导数字化语境下的政治认同培育。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正是因为可以利用数字媒介或载体,摆脱了现存各种制度规范与形式的束缚,数字化才得以自身的巨大威力与强大生命力,超出所有制约的力量,在虚拟化、超時空的互动状态与过程中,消融着类似于文字图示、身份阶层、器物实体等载体的价值属性,实现着不同制度与规范之间的利益整合与价值追求,使得真实存在的物体与规则借助于符号互动实现发展。随着整合趋势的加强,思想领域中对崇高价值观的引领需求也将会愈加强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中国在完善自己的文化和提高价值软实力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超越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更加高远的核心价值观。[2]由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数字化时代的价值整合,将多种价值观念融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是数字化时代多元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政治认同培育也是数字化时代对中学政治课程的必然要求。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学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培养中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并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应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正是通过这种国家课程的制度性安排来强化中学生的政治认同,为国家在中学生群体培养中塑造社会倡导的共同道德理想和奋斗目标。可以说,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与教学的程度,反映着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培育的力度和深度,决定着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培育的进展和成效。
数字化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经历一个科学的认知和转化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转化为数字化语境下的常识思想、观念与态度的不断认可与内化的过程。首先,在课程与教学中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要有符合中学生思想特点与数字化特征的明晰而彻底的表达,明确各种量化与混沌的数字化强势背后最基本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理论等问题,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产生和运行的深层结构,规范、调整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动机与思想,在心理或精神的基础层面上奠定正确的政治文化基础。其次,要伴随这种引领的进程采取多样化的符号表述,不断地丰富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的深度与广度,从符合中学生心理认同机制出发,引导他们超越各种数字化的自由拓展与延伸,从更广阔深入的视野领会核心价值的丰富内涵与取向,使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政治认同培育在动态发展中延续下去,在社会发展的制度层面形成共识与认同。
(二)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认同具有自觉性与持久性,不可能在强迫下获得,只能依靠唤醒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字化世界中海量化、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得浅表与杂乱的知识在干扰着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过程中,带来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学习深度的缺乏,更重要的是对当代中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辨识力的挑战。
从社会环境看,认同本身需要差异语境或背景。在生成的意义上,认同是与能够形成区分的差异性相关的,没有区别就没有必要进行认同。社会认同是在差异的场域中被界定的。[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总是在矛盾的比较与冲突中实现着思想上的认同,在各种比较与论争中,协调着个人认知与需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个体在自我认知与超越中认可与接纳着社会的普遍法则,形成价值共识。洛扎克曾经说过,信息太多反而会排挤观念,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事实面前六神无主;信息可以同属于人脑,但只有独立思考和创造是属于人的。[4]在海量化的信息网络中,要求人们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筛选和使用的学习能力与素养,更要明确学习的方向与动机,特别是面对囊括各种属性信息的便捷和排山倒海式的吸引,如何运用数据提高价值甄别与判断能力,是社会环境变革的内在要求。
从个体成长看,政治认同是个体批判思维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没有充分自我意识的人不可能提出认同问题”一样,没有充分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也不可能在数字化社会中形成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正是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基础之上的主体感悟与积极建构,是在对数字化语境下各种杂乱与无序反思中的个体理性选择与精神自觉。正是通过这种理性选择与精神自觉,才能在数据逻辑的虚拟性与现实社会的实在性矛盾中、在边界消失的混沌前,发挥自由和独立思维对思想与观念的选择与改造价值。培养跨越虚拟走向现实的融合与过渡,避免价值“选择困境”,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数字化时代个体成长的必然。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字化整合能力
政治认同问题也是中学政治教学中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数字化语境下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涉及数字话语、数字叙事、数据权力等基本问题,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十分复杂的基础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自身认知与互动感知的认识论基础,重新认识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的形成特点与存在方式,依照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的形成规律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政治认同培育的数字化能力。
1.要具备符合数字化特征的认知思维
大数据分析造就了新的认知模式,不仅注重包含参与主体的能动性体验,也关注参与过程中看似无关的一些因素,特别是数字分析对非理性认知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强调,使得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更加精确化。因此,教师必须借助于数据性分析获得政治认同培育中各种因素的相关性结论,并运用模糊思维和多维、无定式的认知方式,淡化基础或根源性的理论分析,科学地建构出中学生关于政治认同的“主观事实”,在情感认同上增强中华民族精神与利益的共通性理解,促进中学生对自己作为中国社会成员的角色和身份归属,培育政治认同得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和条件,培养他们进入未来社会所应该具备的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行为的持久源泉。[5]
虽然数字化更突出虚拟的感性经验与性质,但这种感性经验与性质的内在价值仍然取决于现实中的真实感受与价值。因而,数字化时代政治认知与认同不是由虚拟的经验事实决定的,而是由与虚拟经验事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并受制于其的现实世界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已知的政治领域中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研究其背后的因果关系,探究其根源。對此,一方面要避免过分突出教育内容的客观性、竭力强调历史发展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无视非理性因素,将中国历史的发展简单化为线性逻辑的自然规律,看不到中国社会发展必然中一些非常关键的偶然;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于强调主观成分,要更加注意因果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数字化时代中华民族利益的历史性与一致性,明确当代中国人利益一致性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诉求,将政治认同的内涵和外延稳固地框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中,构成中学生政治认同内在凝聚力的本源。
2.要处理好数字化技术运用中的几个矛盾
第一,学生注意力的有限性与信息呈现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面对海量、丰富、多变的数字化信息,学生极易产生无从选择的困扰。如何在生动而形象的学习资源中排除困扰,秉承学习目标,充分利用资源的丰富性,提高甄别能力,激发对政治认同的深度认知,需要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引导。
第二,学生学习的效能感与信息不断涌现中的盲从感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帮助学生面对多样的机会与选择,提高掌控力,增强反思与对话,加强协作与分析,在实现意义建构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深度合作中,克服“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反而很低”的现象,真正将数字技术的使用指向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使学生在独立自主的选择中体验到成长的满足。
第三,教师的数字化演示与学生的个性化建构之间的矛盾。教师在灵活运用技术调动资源进行教学架构时,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对待数字化演示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加关注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全息学习”意义基础上的互动与交流,[6]进行技术与内容的深度整合,促进技术运用对学生学习建构的过程推进,提高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彭正德.论政治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87.
[2]韩震.必须区分核心价值观与道德生活价值观——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管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3):44.
[3]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J].江海学刊,2005(5):44.
[4]罗清,张静.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 (23): 248-249.
[5]李寒梅.嬗变与重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80.
[6]张朝珍.教师教学决策的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