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炎琥宁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2018-05-14 17:00蒋瑞娟江红江剑华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干扰素不良反应

蒋瑞娟 江红 江剑华

【摘 要】  目的 : 分析干扰素+炎琥宁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 选择本院收治的9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8例与47例。A组给予干扰素+炎琥宁治疗,B组给予干扰素单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 A组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B组为80.85%,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B组为21.28%,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 为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实施干扰素+炎琥宁治疗可改善其临床指标,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干扰素;炎琥宁;小儿手足口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手足口病是小儿群体的高发病,其出疹原因是肠道病毒导致,具有感染性强和传播速度较快等特点[1]。该病具有较多并发症,如心肌炎、脑膜炎和肺炎等,常采用药物滴注治疗方式。研究中选择本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干扰素+炎琥宁对该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主体。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直接批准。随机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8例与47例。A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是4个月~8岁,平均(3.27±0.42)岁;病程是1~5d,平均(2.01±0.15)d。B组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是5个月~9岁,平均(3.43±0.24)岁;病程是2~6d,平均(2.04±0.06)d。对比以上数据,不存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B组给予干扰素(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00019)单纯治疗:疗法为雾化吸入,剂量为8万IU/kg,每日1次。

A组给予干扰素+炎琥宁治疗:干扰素疗法同B组,加用炎琥宁(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520021641)治疗,剂量为每日10mg/kg,将其加入至葡萄糖溶液(100mL)中,给予静脉滴注治疗。两组同治疗5~7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并记录炎性反应、过敏性紫癜、发热加重、头痛乏力和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用药2d后,食欲恢复,体温下降,口腔溃疡等症状消失;有效:用药2~3d后,食欲改善,体温下降,口腔溃疡等症状明显好转;无效:用药3d后,临床体征与症状均无变化或加重[2]。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 16.0软件加以处理,临床指标用(  ±s )表示,行t檢验,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临床指标

A组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对比治疗效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B组为80.85%,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3 对比不良反应情况

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B组为21.28%,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临床儿科的高发病,其主要表现为口腔炎症和手足皮疹等,病情传染性强,进展快,并发症多,对患儿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性。干扰素是病毒性疾病的常用药,其属于水溶性蛋白质,可有效结合于特异膜受体,进而抑制病毒DnA或是RnA在细胞中的有效复制[3]。其对T细胞与K细胞活性均有增强作用,可激活患儿体内的淋巴细胞,从而杀灭病毒,纠正病情。其是应用率较高的西药,可能出现发热加重等不良反应,单纯使用的治疗预后性欠佳。

炎琥宁是中药制剂,其药物成分为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其可抑制炎性反应,缓解水肿症状,进而提高毛细血管的实际通透性[4]。其可提高垂体-肾上腺轴的兴奋性,大量释放肾上腺皮质,进而提高巨噬细胞与重型粒细胞的原有吞噬力,具有较佳的抗感染、镇定和清热功效。其药物副作用较小,可部分纠正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二者联用具有协同效用,且杀灭病毒的效果较佳,治疗安全可靠,是较为理想的联合疗法[5]。结果为:A组的临床指标均优于B组(P<0.05); 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B组(80.85%)(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6.25%)低于B组(21.28%)(P<0.05)。与刘菁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

综上所述,为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实施干扰素+炎琥宁治疗可改善其临床指标,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江龙,丁永星,池定锐.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09):105-107.

[2] 张玉梅.干扰素与炎琥宁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1):302-303.

[3] 郦月娟,徐红,沈建锋,等.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方案探讨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01):116-118.

[4] 杨运,茹锦岩.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及对心肌酶和肝功能的影响观察[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25(07):400-403.

[5] 舒珍.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17,03(17):67-68.

[6] 刘菁.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方案探讨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7,26(10):116,118.

猜你喜欢
小儿手足口病干扰素不良反应
干扰素 你了解吗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探讨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