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剑蓉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借助各种感官和认识、情感、意志等心智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用真情实感去体验一个实在的、全面的、有滋有味的情感世界。语文本身就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载体,都包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只有文本中的感情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的心弦,让情与智和谐共生,让情满课堂,才能培植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搭起一座桥,注重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在美读中激发情感
“读”是获得语文材料最直接的途径,而读的最高层次是美读,即“真诚的投入”,使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活动状态。 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意蕴深远、感情深厚的文章。但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内涵,并不都能被学生准确的理解感受。我常常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加工、深处理。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或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把课文中蕴涵的意境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如我在指导学习《野草》一文最后一部分,理解“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句话时,我问孩子们是否懂夏衍这番话的意思,几个孩子结合野草的表现谈了自己的理解,我肯定了他们的说法,进一步介绍了作者写此文当时的时代背景,孩子们才进一步明白了原来作者是用象征的手法借野草赞美那些在困难面前奋然向上、勇于同帝国主义斗争的人们。使学生获得了语言知识,领会到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然后,我分三次引读,渲染情感,引导学生美读。第一次,我怀着强烈真挚的感情说道:“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你会告诉那些气焰嚣张的敌人,这种力是——”(生: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第二次,我再次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说道:“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时,你会愤慨地说,这种力是——”第三次,当我说到:“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意宰割吗?当我们看到我们无数革命先烈与敌人奋力抵抗,我们也一定会告诉自己,这种力是——”这时,学生的激情更加自然流淌于坚定地语气之中。几次情感渲染,学生在读中实现了情有所动,心有所感,神有所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情感素质。
二、在意境中陶冶情感
引导学生嚼文咬字,细细品味,可使学生欣赏到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陶冶学生的情感。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体现物,既具有词义性,又具有指物性,还以语言方面的变化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学在于突出语言的指物性和表现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多种表现去补充视觉表象,从而明晰形象,领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加深感受体验。让学生反复读,想象情景,设身处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感意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如在学习《野草》一课,我带领学生在学习作者通过笋和小草的成长历程说明种子的力量之大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体会,然后来说感受。有学生抓住“不管……如何重,……被它掀翻。”这些词语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种子的力量是任何阻力都阻挡不了的。有学生找到了文中“不可抗拒”几个字,告诉我他从作者的这种评价中感受到了种子的力量很大。我顺势引导:“这种不可抗拒的力具体从哪几个词中得以表现的呢?”学生马上找到了“透、钻、挺”几个动词,随后学生通过做动作、换词比较、谈感受再次加深理解。最后,我用语言搭桥:“假如你是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一片漆黑,你多想见到一丝光明。此刻,你能读出这种心声吗?”这样通过咬文嚼字,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意境,让学生以读悟情,以情动情,置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氛围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三、在联想中升华情感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作者都将其丰富而深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只有我们的情感“入乎其内”,教材的底蕴才会“出乎其外”,學生的心弦才会被知识内的力量所叩响。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利用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将形象与情感结合,达到情感的升华。如在学习《十五从军征》一诗,我在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老兵家中的凄凉和他无尽的悲哀时,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老兵65年前家中的情形。孩子们展开联想,想到那时诗中主人公离家之前,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时的种种幸福和快乐。幸福的联想之后,我一转话题:“然而今天,乡里人却告诉他——”学生迅速读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言语中流露出的是悲伤、是同情。文中几次联想,几次对比,使学生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幅不同的画面,学生把自我身心投入到阅读对象中,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感悟到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再如教《白桦林的低语》这课时,我充分发挥情感的魅力,以自己的真情,把美好的情感融化在课堂教学语言中传递给学生。师生情感交融地进入课文的境界,去感受、去想象,“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完第五自然段,被“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后来我让他们展开联想:“他们为了守护森林,还有什么样的情景?”学生在迁移中将情感熔铸于笔端,倾吐于纸面,达到了情感的抒发,培养了良好的情感素质,感受到了美的愉悦。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搭起一座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流淌于笔尖的情和意,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会身心愉悦地受到熏陶,综合素养也会自然而然地发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