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效果探讨

2018-05-14 17:00冯志超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23期

冯志超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检验中采用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0例住院输血患者,均于输血治疗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对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和特异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0例住院输血患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0.90%);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患者中, Rh系统阳性7例(77.78%),MNS系统阳性2例(22.22%)。9例患者经调整输血方案后均得到有效治疗,均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输血检验中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能够快速实现血型匹配,降低溶血性反应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临床输血检验;不规则抗体;预后

目前,临床输血已经成为多种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人体血型抗体分为规则抗体和不规则抗体,前者即ABO血型中的抗A、抗B、抗AB等规则抗体,后者为ABO血型外的免疫抗体,诸如IgG或IgM抗体等[1]。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已经可以有效控制ABO血型的鉴定误差,但对于一些因输血及妊娠导入的不规则抗体所诱发的溶血性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所以,在患者输血治疗前应重视对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减少或避免溶血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临床输血安全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作者回顾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0例住院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0例住院输血患者,其中男519例,女481例;年龄为16~68岁,平均(36.42±3.57)岁。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临床输血指征,且临床资料完整;2)年龄16~70岁,生命体征稳定;3)能够遵医嘱治疗;4)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知情以及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纳入标准

1)临床资料不完整;2)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心等功能不全;3)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4)近期服用过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5)存在急性感染、心肌病、心肌炎等;6)患者或家属未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4 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对受血者的操作严格遵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标准实施[3]。所有患者均取空腹肘静脉血约3~5mL,并于4℃环境下,离心15min,转速3500rpm,仔细认真分离血清标本,并详细记录好患者的个人信息,筛选标记红细胞以及制作抗人球蛋白凝胶卡。将红细胞或谱细胞用0.9%的氯化钠溶液调整至约0.7%,将验者血清加入标记号的对应微管中,置于37℃环境下,孵育15min,然后置于BYL型离心机,离心3min,转速为1000rpm,然后进行测量及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中,先在待测试管中加入受血者的血清以及红细胞悬液,并与A-H号谱细胞进行对照和鉴定,筛查阳性细胞抗体采用抗人球蛋白凝胶卡以及盐水试管法进行抗体鉴定,并完成抗体类型的鉴定。

1.5 判定标准[4]

阴性为试管中的红细胞全部沉淀至试管底部。阳性为试管中的红细胞部分或全部与柱内凝胶结合,显示阳性的游离筛选抗体对照谱细胞,相符合者可进一步为抗体阳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

1000例住院输血患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0.90%),其中男5例,女4例。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均存在输血史或妊娠史;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7例(77.78%)患血液系统疾病,2例(22.22%)患其他疾病,两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556,P<0.05)。

2.2 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

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患者中, Rh系统阳性7例(77.78%),MNS系统阳性2例(22.22%)。9例患者经调整输血方案后均得到有效治疗,均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输血对很多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输血安全检验是临床输血治疗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血型鉴定技术的迅速发展,因血型鉴定所致的输血事故几乎已经杜绝,但部分患者因不规则抗体的存在而诱发不良反应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研究显示,临床输血存在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约为0.30%~2.00%,对于未被筛查出的情况则可能导致迟发性输血反应,情况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是避免血型免疫抗体引发溶血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这也与输血安全的基本原则保持一致。为了确保配血的准确性,受血患者多在输血前3d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6]。目前,酶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介质法是最常用的两种配血方法,前者多用于Rh系统免疫性抗体的检测,对妊娠史和输血史患者同样适用,后者多用于流产史或输血史患者的血型抗体检测[7]。在对血浆特异性蛋白进行干扰排除、快速配血方面,抗人球蛋白介质法的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患者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有利于促进抗体特异性的发现,从而快速实现血型匹配,能够降低輸血后溶血反应的发生风险,并提升输血的安全性。

妊娠和输血是ABO血型系统外不规则抗体的主要原因,可引发红细胞致敏和溶血,使血细胞无法在盐水介质中凝集。ABO血型系统外的不规则抗体主要包括:Rh系统中的抗D抗体、抗E抗体、抗DC抗体、抗e抗体,以及MNS系统中的抗M抗体。本研究中,1000例住院输血患者中共筛查出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0.90%),包括Rh系统7例,即抗E有3例、抗D抗体有2例、抗DC抗体有1例,抗C抗体有1例,和MNS系统2例,即抗M2抗体有2例。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均存在输血史或妊娠史;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7例(77.78%)患血液系统疾病,2例(22.22%)患其他疾病。提示在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时,应提高对输血史、妊娠史、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筛查力度和筛查级别,从而避免漏诊,并确保输血的安全。一般而言,效价通常和溶血反应强度有正相关性,输血后1周是免疫性抗体的效价高峰,这个时间段也是溶血反应的高发期,因此临床应格外重视患者的病情变化。本研究中,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经调整输血方案后均得到有效治疗,均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从临床实际应用效果的角度观察,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能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并有利于降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患纠纷。另外,患者输血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变化,如血压、氧饱和度等,如果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好抢救准备。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检验中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能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从而快速实现血型匹配,并降低溶血性反应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振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与价值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9):3527-3528.

[2] 连海燕.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5,10(24):96-97.

[3] 赵颖欣,王德辉,柴慧丽.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用于预防和降低临床无效输血的发生[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01):48-50.

[4] 陈利红,杨浩莹,李玖平.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鉴定及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05):701-703.

[5] 李慧,徐焕铭.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03):861-865.

[6] 张晓兰,赵红,丁喜玉.不规则抗体筛选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04):490-491.

[7] 刘俊红,杜忠斌,李惠霞.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3,(04):7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