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应然追求和实践归宿

2018-05-14 16:22许开红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培育路径思想政治课

许开红

摘 要:“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重要一维,也是其重要的课程追求和实践归宿。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淡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可选择以下路径,即丰富公共参与认知、激发公共参与热情、滋养公共参与德性、提升公共参与能力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公共参与;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期盼引发了笔者对“公共参与”的更多关注与思考。“公共参与”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重要一维,是指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培育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目标就是要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可见,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践行。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现状

目前,囿于“应试教育”“安全状态”中的高中生,虽然具有基本公共参与意识,但在实际的公共事务参与中存在以下问题:总体知识明晰,生活常识缺乏,对于公共参与要“遵循宪法、法律、规则”“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等原则学生掌握到位,但对于怎么把这些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公共参与中却“从来也没有思考过”;具有参与意识,但存有“搭便车”心理,在高中生的思想深处,参与意识和搭便车心理激烈博弈。笔者调查发现,仍有不少学生找出各种理由不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公共事务,他们认为即使自己不参与公共事务,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服务,获得相应的利益,这是一种典型的“搭便车”心理;政治参与不足,社会参与缺失,学生在学校组织下一般到一些劳动基地或其他类型基地做一些固定的项目,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慈善活动”“义卖扶贫活动”等,即使参与也是非自愿的。重形式轻内容的实践活动很难达到公共参与所要求的那种意愿和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路径

(一)挖掘课程资源,丰富公共参与认知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 [1]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有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该是课程资源。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教师要留心观察、用心挖掘、细心筛选,以政治的视角精心设置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公共参与打下认知层面的基础。

以《文化生活》第九课第一框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例,本课三目分别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和“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讲述的内容属于当前整个国家全局性发展战略内容,每一目下设的内容也都是重大理论命题。可以说,本课是典型的党和政府重大方针政策型教学内容,因为其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内容深奥,教师处理有困难,学生理解也有难度。为此,笔者以“中华文化复兴梦”为主题,设置“寻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追梦——衣带渐宽终不悔”“圆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将理论观点的阐述不动声色地寓于历史的叙述和生活的主题之中。“寻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历程的回顾,使学生明确了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追梦——衣带渐宽终不悔”历程的剖析,使学生懂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圆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程的探索,使学生坚定了信念,增强了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信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认同感和崇高感。

(二)营造场景氛围,激发公共参与激情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里提出了“润泽的教室”这一核心概念。“润泽”是“滋润”的意思,“润泽的教室”是学生在舒适惬意、轻松愉快、理解信任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心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也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课程理念第三条为:“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2]2可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发挥学生的主體性是新课程理念的特色。教师应当摘下“权威”的帽子,提高学生对课堂所持有的“股份”,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权,注重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给予学生更多体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

在学习“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国家民族的崇高,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笔者在内地新疆班以“面对暴恐,我们不该沉默!”为主题组织了一场诵读会,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阿迪拉同学在诵读《分裂招致灾祸 团结共迎福祉》中声情并茂地表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但近年来,宗教极端分子利用民众的淳朴,勾结境外恐怖势力,戕害这片温暖大地上的无辜民众,恐怖分子的罪行罄竹难书,而无辜民众却还被动为其蒙羞,让内地人产生对新疆人的恐惧,影响了在内地的新疆人的尊严!多么卑鄙可耻的恐怖分子——他们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破坏我们安宁稳定的生活。他们的妄想决不会实现,我们一定与分裂势力斗争到底!”我们还感受到了斯木巴提同学内心的最强音:“我感恩政府、学校、老师对我们的拳拳关心,你们的关爱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今天我站在这里,要告诉大家暴力恐怖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反恐道路上没有人能真正独善其身,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在维护祖国稳定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旗帜鲜明地站在暴力恐怖的对立面,携手一心、同仇敌忾!”两位同学言辞慷慨激昂,说出他们长久以来的心声:我们再不能沉默,坚决与恐怖分子作斗争!新疆要发展!新疆要繁荣!课堂教学中通过诵读演讲、交流辩论、模拟听证等情感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了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度,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民族命运祖国前途的关心之情油然而生。

(三)拓宽教育领域,滋养公共参与德行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面,如此告诫自己的孩子: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愿意承担的社会,不然,我们都会在危险中、恐惧中苟活。古希腊的梭伦在改革中曾颁布了一项法令:当城堡陷于危难,任何公民不得置身事外,必须贡献自己的智慧,为国家选择一种光明的前途,这是公民不可推卸的公共责任。这些有见地的言语和法令充分说明了滋养公共参与德行的重要性。公共参与德行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自觉自愿践行的具有公共性质的美德,是人们公共精神的展现。“缺乏公共精神的人是‘孤独的公民或者说是‘私民,在社会生活中完全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而对公共事务不关心,主人翁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不强”“公共精神的缺失影响公民参与的有序性”, [3]这背离了公共参与的应有之义。就思想政治课程而言,公共参与德行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二者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共精神具有整合性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精神、一种社会整合精神,要求在个体的主观意愿中具有追求公共利益的整体意识。可见,滋养公共参与德行,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要体现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教育的整体效率,在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的社会中引领公共精神。在学校教育方面,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思维需由私人视域转向公共立场,应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生活的体验机会,让学生在公共视域的广阔空间得到历练,用切身体会和经历增进公共情怀;在家庭教育方面,作为家长,要用心还要用智慧,既要讲道理,更要引导孩子把个人与社会相结合,树立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在社区教育方面,社区、乡村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区、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禁毒、环境保护等公益宣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在社会舆论方面,多报道学生身边的好榜样和典型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学生多一些“真善美”的感受。总的说来,营造社会氛围,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公共信念、家庭的正面引导和社会的公共诚信,都成为滋养公共参与德行的载体。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公共参与不仅仅侧重于“是什么”,它指向行动,更侧重于“怎么做”。杜威的“从做中学”理念也启示我们,好公民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4]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公共参与需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思想政治课程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是一门特殊的、带有明显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因此,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和厘定: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2]1这意味着,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要在课堂和校园日常生活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还必须加强与社会的互动,充分利用社會资源。通过围绕议题,组织课内外活动一体化的设计与探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提高交流、合作与表达的能力,养成综合运用多个模块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掌握公共参与的技能。

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题“树立正确消费观”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笔者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各9人。各研究小组围绕“倡导绿色消费 强化环保意识”主题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每一研究小组都实行组长负责制,在组长组织协调下,5个研究小组广泛调查、分析问题和成因,整理汇总本组收集到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要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最后各研究小组发言人展示课件并汇报成果,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等活动,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有关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建议,如尽量做到不购买一次性物品、不使用涂改液、携带家用购物袋去购物、购买“绿色”无磷洗涤剂、用水后拧紧水龙头、教室没人时及时关灯、爱护绿化设施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合作与分工,而且懂得了环境保护应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正如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的疾呼:“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著名学者崔卫平说: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只有人人成为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才能构建公共参与度高的成熟、和谐的社会。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航船已经扬起了核心素养的风帆,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师,要敢于承担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引领学生立德、启智、拓能,成为具有大心脏、大情怀、大视野的社会公共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杨芳.公共精神与公民参与[J].岭南学刊,2008(5):76.

[4]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26.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培育路径思想政治课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公共参与:科学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根本出路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