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苗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高校行政人员是指除专职教师以外的所有高校在职在编人员,涵括众多部门岗位,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高校工作运行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当今社会中,失职懈怠的高校行政人员屡见不鲜,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迫切地需要提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报酬、责任心以及赏罚三个角度对提高高校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对策进行探索。
为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促使国家教育水平发展,我国教育改革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来更是新涌现出一大批高校,而这些高校的发展前景与他们各自的行政管理水平密不可分,因此,提高高校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是极有必要的。而现如今各高校一些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低下有客观性与主观性两种原因,想要解决这种状况便需要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提高高校行政效率,为培养国家、社会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一、基础工资水平的提高
(一)教育行业基础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
据调查,2017年间非私营单位教育行业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83412元,而同年非私营单位中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平均工资为89648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90348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軟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是高达十万以上;在私营单位中,教育行业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43263元,制造业为44991元,建筑业为46944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依然很高,为70415元。据此可见,教育行业工资水平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相比,明显较低。基于这点,大多数素质较高的新劳动力的第一选择并不是教育行业;而原本就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因为工资较低而显得积极性低下。
(二)高校行政人员基础工资与其工作量不等比的现状
从一般高校来说,其行政人员包括在教务部门、财务部门、学生处、保卫处、后勤部门、交流部门、科技部门以及各种校内团党组织工作的人员。他们的工作较之授课,更具高要求性和精准性,但其工资却与授课教师相差不大。久而久之,高校在职行政人员难免会产生懈怠心理,工作积极性有所降低。
(三)提高高校行政人员基础工资的预期效应
高校行政人员的工资如若得到提高,在新一批的劳动力寻求职业时,这一岗位的关注度将会得到提高,涌入新的高校行政人员。同时,高校在职行政人员由于工资的提高,工作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而在新兴竞争对手涌入之际所产生的竞争力,也将鞭策他们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高校行政人员责任心
(一)不可忽视的“尸位素餐”与“越俎代庖”现象
尸位素餐与越俎代庖的现象在所有行业中都或多或少的不可避免,高校行政工作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近年来新闻多有报道,某某家长因其孩子成绩不佳,耗费大量财力将其送入高水平高校。其实在身边、甚至是在诸位身上也都存在这种现象。当然,部分学校以此提高自身财务收入,适度提供这种入学名额也并非不可。但部分高校中,还有一些学生靠的是人情关系。家长同某位主任关系较好,将其学生送入学校的现象也是极为常见。有些主任并非招生办人员,但因为所谓的面子,招生办工作人员仍旧会破例将学生录入,久而久之,招生办的部分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工作岗位的作用甚微,丧失工作积极性,甚至在其位不谋其事;而那些“主任”则越俎代庖,于双方都无利。当然,也有高校高层行政人员拿着高额工资,却将工作推诿给下属以及某些高校行政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谋取超出自身应得报酬范围的好处等现象。
(二)普及工作职责要求,提高责任心
高校应当多多开展行政工作职责的宣传普及活动,例如举办相关讲座、将工作表现纳入考核要求等,让高校行政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以及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只有在其具有责任心的条件下,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为高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奖惩并济,赏罚分明
(一)适度奖赏提高高校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
无论是在什么工作岗位中,奖赏都能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这点无可厚非。例如,在高校行政工作中,可以对提前完成工作、工作完成效果较佳等表现的行政人员进行奖励,可以用赋予优秀称号的方式,也可以以现金奖励的办法,总之,适度奖赏能够促使高校行政人员提升工作质量,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不姑息、不纵容、不放任
尸位素餐与越俎代庖现象首当其冲应受到惩戒,各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程度的失职懈怠现象制定不同力度的惩罚。例如不谋事者罚工资、滥用职权者降职、越俎代庖者公开通报批评等。高校还可建立行政人员监督委员会,定期对在职行政人员进行检查,绝不姑息、纵容与放任。只有受到工作上的监督与约束,高校行政人员才能够认真工作,提高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共同促进高校发展。
四、结语
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于高校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高校发展于国家教育事业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国家教育业的发达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提高高校行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够一步一步地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各高校行政人员应严格自省,认真工作,牢记自身责任。( 作者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