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梅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与对策。方法:抽选本院血液标本1000份(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进行研究,检出不合格血液标本,并且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血液标本当中,共40份不合格,概率为4.00%,其中样本量少占比27.50%、溶血占比12.50%,送检不及时占比12.50%,容器不当占比5.00%,抗凝不全占比30.00%,受检者未充分准备占比5.00%,污染占比2.50%,标签不规范占比5.00%;研究发现,溶血标本的TBIL、DBIL、GLU均明显较低,AST与K+则较高,P<0.05。结论: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具有较多的因素,应当将检验工作质量提升,以此对血液标本不合格概率进行控制。
【关键词】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
临床中血液标本检验可以将疾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依据提供给医务人员,有重要意义存在。但是血液标本若采集不规范,可对检验的结果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极易使得疾病出现误诊及治疗方向错误的情况,严重可能诱发医疗事故。笔者主要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具体研究内容见正文所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本院1000份血液标本开展本次研究,标本收集时间均在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期间,包含免疫检查血液标本、血生化检查血液标本、血常规检查血液标本、细胞学检查血液标本以及凝血检查血液标本。
1.2方法
所有血液标本送入至检验科以后,结合检查项目观察标本的外观,随后判断标本采集时间,对标本合格的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核对以及复查等。对凝血、溶血以及标本量不准等情况进行判断。详细记录好不合格的血液样本并且将档案建立好,将样本退回至送检部门,并且由该部门对重新抽取血液样本开展检测。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概率,并记录分析其原因(样本量少、溶血、容器不当、抗凝不全、受检者未充分准备、污染、标签不规范等),记录并分析复查前后溶血标本各项生化检验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 21.0版进行处理,本研究中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概率以及原因等数据均以(%)表示,用卡方检验;以(x±s)表示生化检验结果,£检验。若研究当中各项观察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则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1000份血液样本当中,不合格共40份,概率为4.00%。经分析发现,样本量少占比、抗凝不全占比明显高于溶血占比、容器不当占比、送检不及时占比、受检者未充分准备占比、标签不规范占比以及污染占比,P<0.05。详情如表1。
2.2标本溶血后,TBIL明显下降,DBIL和GLU均较低,AST与K+等均明显较高,P<0.05。详情见表2所示。
3讨论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是临床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常用措施,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极易受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错误的采血操作以及血液标本不合格等均可影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检验结果有偏差出现,为此临床应当将血液标本检验质控力度加强,将相关预防措施完善,以此对血液检验的准确性给予保证。对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由不同科室人员完成血液标本采集与血液标本检验工作,以此对血液样本的质量以及临床检验质量给予保证。结合医院具体的情况将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对血液检测人员的操作给予严格的监控,若血液样本不合格,应当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记录,并且及时二次采集血液样本,对病情的延误进行避免。临床采血人员应当对血液样本正确的采集方式进行掌握,采血过程中应当对针型号、采集部位以及容器等进行合理的选择,将规范的血液采集意识养成,绝大程度上降低血液標本不合格概率。
其次,针对血液采集人员、送检人员以及检验人员的培训力度应当进一步加强,定期组织上述人员对血液采集知识以及临床检验知识进行学习,不断将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同时可以保证其认真、负责的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针对血液采集之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以及注意事项等向受检者宣教,保证受检者在采血时对稳定的情绪给予保持,并且在采血之前避免服用药物。
总之,结合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开展相应的对策,可以将不合格概率降低,有利于将医疗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