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理想与追求

2018-05-14 12:36李占才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李占才

摘要: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就是利用资本主义文明的“光明面”,克服资本主义文明的“黑暗面”,建立崭新的以全民共享为价值取向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依归的社会文明形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不断发展,实践不断深入。只有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前景彰显,尤其体现在以人民性为根基的文明宗旨属性、以共同富裕為价值取向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层面。越来越彰显其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关键词:中国共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4-0020-09

“超越资本主义文明”这一伟大的人类文明命题,溯源于古代大同思想, 发端于16世纪初“乌托邦”构想,升华于19世纪中叶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于20世纪初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并将成功彰显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优越性和巨大的文明张力,对世界文明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当然,不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已经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但我们有理由坚信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辉煌前景,因此我们要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使命感,为推进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更加充满活力更和谐的崭新的文明的发展而不懈奋斗。本文尝试探讨近代以来中国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理想和追求,以及所达到的样态和前景。

一、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内涵解析

人类前行留下来的轨迹,光彩称之为文明,晦暗阴影称之为野蛮。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逐渐走向高级,后一个社会形态相对于前一个社会形态,称之为新文明的诞生。但是否定之否定,新文明自身的缺陷和弊端,又会使之走向“没落”,被一种新的进步的文明所代替。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无一不是一种新文明取代旧文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大道。无疑,资本主义文明相对于封建文明是进步的,而且进步是巨大的。但是,资本主义文明自身具有不可彻底调和的矛盾,由此带来的弊端,孕育着新文明——人类归宿的最灿烂文明——的诞生。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就将成为必然。揭示这一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描绘了光辉愿景,并为人们实现这一共同理想创造了思想武器。然而,思想的武器,必须经由实践,才能产生效用,才能验证思想的真谛,彰显思想的威力。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决定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的卓越实践,验证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建立共产主义(包括它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文明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因此,也可以把中国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实践,视为“中国共识”,越来越彰显着世界意义。

什么叫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即利用资本主义文明的“光明面”,克服资本主义文明的“黑暗面”,建立崭新的以全民共享为价值取向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都和谐的社会形态为标志的新文明。这一文明的主线是摆脱人生存发展的“枷锁”,改变人沦为“物”的奴隶的样态,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剥削和压迫,一些有慈悲情怀的“文化人”,就崇尚并鼓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他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他人之幼。憧憬着天下大同。十四、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随之也就产生了鼓吹“资本至上”(资本主义)和“社会至上”(社会主义)的两大思潮。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乌托邦》发表。但是,社会主义思潮未能付诸实践,1640年英国却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文明产生后,一面彰显其超越封建文明的“优越性”,一面日益暴露出其自身弊端,为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付诸实践,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带动东欧和亚洲出现一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到了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如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也终结了的话,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一个看得见的时间内,也将被世人认为是空想。但中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21世纪中国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文明超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仅仅是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或者是人均GDP赶上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文明仍然在世界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样态下,没有文明的超越只能跟在人家的后面,没法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再者,马克思恩格斯讲的是当资本主义文明阻碍社会文明形态发展的时候,无产阶级起来用暴力革命的手段,结束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了世界的主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通过各种“合法斗争”,虽然获得一些“权益”,却仍然没有获得彻底解放,但他们暂时也没有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意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以及其他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会搞“输出革命”,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共产主义还会在世界范围内变成现实吗?应该相信一定会的,因为文明有极大的张力,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真正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必将对世界各国文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我们说中国追求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不是跟哪一个发达国家机械类比。在生产力发展方面,不是比 GDP总量,更不是比人均 GDP 数量,也不是比人均国民收入和纯收入,而是一定要在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层面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不是共同贫穷的平均主义,是消灭贫困的共同过上小康生活的共同富裕。不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唯一目标,而是以全面进步的美好生活为依归,导向人的彻底解放、全面发展为趋向。保障这两大发展趋向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政治文明和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民性。

在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积极性,资本得到很好利用,又绝不会异化劳动、生态和社会;劳动得到充分尊重。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上层建筑层面,不会照抄资本主义文明,但我们政治体制一定能够更好的代表人民利益,表达人民意愿。既降低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又保障决策的科学性。文化繁荣,人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健康向上,品格高尚,从善如流,诚实守信,友爱善良。生态文明建设长足进步,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国方案最具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世界意义的一是通过共享发展,走向共同富裕;二是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障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人的发展不再以物质获得为追求目标,而以更加美好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中国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轨迹

存在决定意识,实践出真知。现实国情及其演化,实践的推进和深入,一定会引起人们新的思考。当然,意识对实践反应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是验证思想、理论以致真理的不二法宝,是唯一标准,但这种验证也绝不是“一试就灵”,而是要反反复复的检验和验证的。认识、思想、理论,总是在现实、实践的检验、验证中获得新的升华和发展。前人的认识、观点、思想、理论,往往会成为后人思想意识的材料、基础、营养或者“反面教训”。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踩着前人的脚印继续前行。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足以证明这一点。

“天朝大国”的文化基因,给中国士大夫阶层打上了深深的“天下第一”的大国心态的烙印。鸦片战争的悲惨结局,使有识之士终于认识到,中国确有技不如人之处,中华民族要想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师夷之长技而制夷”。作为张开眼睛看世界的先行者,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学习西方的比中国所长的技术,才能使中国对付得了西洋人,真正立于世界。可惜,当时持这种看法的人凤毛麟角,师夷制夷思想回响寥寥。

但是,国门一旦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东西必然传到中华大地上来,西学东渐也势在必然。最先传入中国古老大地又最易被人们感受到的当然是“用”,一切以物品为主的器用之物输入到中国,使中国人感觉到西洋之器的便利,洋货的诱惑无法抵挡,进入中国人生活领域。中华民族本来就有包容天下的精神,对外来文明拿来为我所用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支撑洋务的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然而然地流传开来。

殊不知存在决定意识,学习人家的“器用”,效法人家的雇佣剥削为主要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之相伴随的文化思想也必然涌入。而且,一定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必然反映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此,洋务运动中维新思想也就兴起并传播开来。一些“洋务派”知识分子甚至官员,自觉不自觉地认识到,西洋不仅仅器物优于中国,法度也优于中国。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重,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图存思想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潮。

戊戌变法失败,变法思想大受挫折。但是,世界大势,浩浩荡荡,中国前行,不可逆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成为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追随的主导思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晚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确立,资本主义文明优越性彰显的同时,弊端也暴露出来。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但在思想上遭遇到“保守”思想家的“阻击”。阻击的理由就是,西洋资本主义文明,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中国如果效法之,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中国不患贫而患不均,两极分化,势必使中国陷入纷争、混乱甚至混战的状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提出,我们是“后来者”,可以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学习人家好的方面,规避人家不好的方面。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采取平均地权(后来又提出节制资本)等社会政策,实现民生主义。学习资本主义文明之长,抛弃资本主义文明之短,已经产生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萌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庄严宣告以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纲领,把建立真正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共产主义文明作为奋斗目标。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呢?共产党成立后,大革命时期,所谓的“右倾”指导思想,基本主张是“二次革命论”,即先由资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待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其弊端也就自然暴露无遗,然后无产阶级再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推向社会主义道路。大革命失败后,“左倾”指导思想,提出“一次革命论”,即由无产阶级直接领导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进程锻炼了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选择了毛泽东为领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指导思想明确提出“革命的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即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一思想不断丰富完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期间,在解放战争时期,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中间势力提出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学习英美,经济上学习苏联。第三条道路破产,也证明在国民党长期坚持一党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走向胜利的样态下,重走吸纳部分苏联新经济形态而实质上仍然是英美资本主义文明老路的道路,在中国不可能走得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新民主主义制度,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崭新思想,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实行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国民经济获得恢复。在发展战略上提出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这一时期,提出许许多多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新思维。

在生产力不能迅速发展、不尽快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加之对国内新的“贫富分化”的担忧,中国共产党修正了建国初期的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化的战略构想,采取一面推进工业化一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战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随之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果。思想上也有许多新认识、新理论成果。不久,放弃了这种探索,以推进生产关系变革为抓手,大力在公平正义方面采取激进措施,试图在生产力没有得到大发展的情况下,推进所有制改革,提高公有化程度,在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方面有大的突破,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以致发展到“割资本主义尾巴”,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一度认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必须狠抓阶级斗争、积极进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防修反修,才能够保证红旗不倒。尽管也提出抓革命、促生产,还一度进行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但冲击经济建设的严重干扰了经济工作,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挫折,走了弯路,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也是教训沉重的“负面教材”。

十年动荡,积累了“坏事可以变好事”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认识到单靠生产关系变革尤其是单靠阶级斗争,不能够使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终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提出利用资本、向西方学习又绝不照抄西方、利用市场激活生产要素、不走回头路也绝不走资本主义邪路等等鲜活的思想,形成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变革,中国从“站起来”、经历“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指引中国接好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后一段路程的“接力棒”,完成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使命担当。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主流思想、社会思潮,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奋起直追,超越资本主义文明。透过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先进分子和共产党人追求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轨迹。

三、中国赶超资本主义文明的实践追求

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拜上帝教”,试图采取与洋教同“上帝”的方式拉近与西方国家的“亲近”,也曾提出试图效法西方部分文明的《资政新篇》,未付诸实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假借西方文明中的部分东西为我所用地走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平等的农民式均贫富道路行不通,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逐步转向封建道路,无法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更不可能超越资本主义文明。

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官辦、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企业兴起,试图在技、艺等“器”上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推动生产力发展。洋务运动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GDP大增,带来所谓“同治中兴”的局面。但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大清国”惨败于“小日本”,又割地又赔款,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也足以说明,以维护封建“道统”为目的的“中体西用”式道路在中国也没有能够走得通。

义和团运动勃兴,盲目排外,在世界交往趋向紧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对外扩张为特征的世界大势下,已经打开了的国门,无法再关闭,盲目排外只能招来更惨重的干涉、侵略。而且,在西方文明已经处于领先优势的状态下,试图与西方列强国家隔绝,排外自我发展,也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更落后,不可能“追赶”,更不可能“超越”。

资产阶级变法运动,试图从“体”到“用”全面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效法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君主立宪,让中国产生的飞跃。但是,中国封建积淀根深蒂固,又值满族统治者统治中国,满族统治者变法顾虑重重,一场极不彻底的戊戌变法,未能成功。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试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主张平均地权,尤其是提出节制资本,试图在抑制两极分化方面,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国家因两极分化而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引发社会动荡的弊端,还构想军政、训政、宪政的阶段性民主政治推进和采取五院制的民权主义方案,从民主政治形式上也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取得完满的成功和最终的胜利,孙中山的构想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却没有办法真正付诸实践。国民党新政权建立后,宣布实行“训政”,贯彻执行孙中山的民权方案,也推动了改订新约与效法英美的一些变革。但是,蒋介石为代表的攫取了国家统治权的“新分子”们骨子里的独裁(独占权力)的思想,使他们的训政时间特长,民权建设没有实质性进展,坚持的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在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方面更是无大作为。民生方面也没有太多进步,尤其是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期间,更是民不聊生。国民党一党专政带来腐败滋生。一面是腐败严重,一面是民不聊生,国民党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这也说明,用资本主义文明中的某些东西作粉饰,推行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罔顾民生,注定要失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行新民主义建设的新探索,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很快获得恢复。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产生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从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化演化为“一化三改造”同时并举,三大改造比预期进展得快,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中国发展开创了光辉前景。由于国家工业化没有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展而完成,再加上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粗糙,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新形势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积极成果。随即,试图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尽快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打破封锁赢得国际社会发言权;并试图追求更高层面的公平正义,在道义上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人民公社化运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搞得热火朝天。但是,欲速不达,未能达到初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改革开放新征程,思路对头,方向明确,路线正确,活力被激发出来。经济的长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拥有了物质基础。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梦,在资本主义文明仍然居于主导地位的世界民族之林,不突破阻碍和藩篱,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中华民族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复兴?

通过分析中国长时段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崛起和腾飞,中国人民做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决绝的拼搏奋斗。为中国发展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一点一滴的累积基础,不断地积累经验。

四、中国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0

本文毋须全面展示中国各方面发展成就,全面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相比较资本主义文明的优势,仅就三个方面谈谈感悟。

第一,从文明发展的宗旨属性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宗旨意识明确,即一切为了人民,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体现人民的主体性。最能够体现文明宗旨性的莫过于制度文明。制度文明有不同样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或不同地区,会有不同选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吸纳借鉴中国传统和境外一切人类文明发展优秀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人民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比如,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1]1。他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21。

中国共产党宗旨是,对人民负责,这是规制文明宗旨和走向的基石。对人民负责,不光对人民眼前利益负责,更要对人民长远利益负责;不仅对当下的人民负责,还要对人民的子孙负责。要有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要为所有人民服务,这就需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其根本保障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人民负责比起对选民负责,彰显出文明优势。对选民负责,看重的是选民手中的选票,而选民意愿,是容易被舆论导向、被舆论“忽悠”的,而且选民作为个体更注重自身利益、眼前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那么靠选民选票上台并继续需要选民选票的执政党,必须“讨好”选民或者“诱导”选民,总会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目标选民的支持而为之“服务”,无法兼顾全体选民统筹发展,政党轮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更无法制定出長远发展规划。还会使执政者面对重大决策、棘手问题时,不敢负责,甚至选择全民公决以推卸责任。重大决策票诀制,其选择又往往会出现偏差和谬误。比如英国的脱欧公投。

当然,多党政治、执政党轮替,执政党“干不好”会被选下去,一般不会引起大的动荡。一党长期领导,根基就在于“人民性”,万一失去了“人民拥护”的话,往往会人亡政息,动荡迭起,甚至开启战端,血流成河。所以中国共产党非常清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负有无限责任,就必须有使命担当意识,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使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62。

在制度文明方面,诸如接班人培养选拔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协商民主机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等,都越来越体现出人民主体性原则,彰显其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光辉。

第二,从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分析。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123。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2]172。

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发展选择了最能激发生产要素活力的市场经济形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允许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的同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依然存在。居民收入不可避免的产生差距。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没有变,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没有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所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45。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真脱贫,脱真贫。强调一个也不能丢,一个也不能落下,深入开展扶贫攻坚。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1]5举全国之力扶贫,全民动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必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也就是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共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28-29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有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愿景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第三,从文明发展的终极目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追求的是人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共十九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1-12

在物质匮乏时代,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当人民生活进入小康,仍然一味地鼓励人民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会扭曲社会生活状态,会扭曲人的心灵。以至于像资本主义文明状态下“物”、资本异化劳动,异化资本持有者的心灵。这也是资本主义文明最大的弊端。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布局,齐头并进。在新时代又适时提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新的奋斗目标。向着这一目标前进,人的全面发展必将获得更大进步。[3]

超越资本主义文明,走向避免资本主义文明弊端、以人民为主体、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人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文明样态,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共产主义文明,这是人类的最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揭示了这一课题实现的可能性。不是说我们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样态已经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优越性已经显现其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端倪,发展态势已可预期,因此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0,必将越来越彰显其文明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共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3]陈邵桂.人生修炼与文化传承创新——周德义哲学研究价值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4-136.

责任编辑:秦小珊

猜你喜欢
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跨界与超越(2)
跨界与超越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