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锐章
【摘 要】数学教育以理性思维的探索、数学概念的渗透、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力求能够在学生的初级阶段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因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的重要性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 数学课堂 小学高年级 有效性
在教学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将教学课堂变得更具有人情味,让教师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方式。因此,通过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以抛砖引玉的方式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转变。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因为自身的逻辑性问题经常是导致学习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学习科目,有与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感没有形成模式,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枕。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就要开动教学思维,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深根植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将小学生对数学的思考作为教学研究的主旨,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当教师进行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方程》的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课堂的设计:
教师:“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和自己父亲的年纪?”
学生A:“我父亲今年38岁,我今年11岁。”
教师:“学生A的年纪与他父亲的年纪相差了27岁。我们能够知道当学生A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是27岁;当学生A2岁的时候,他父亲是28岁;当他三岁的时候,他父亲的年龄是29岁;当学生A4岁的时候,他父亲是30岁,以此类推,学生A年龄变化的时候,他父亲的年龄也跟着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年龄差。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样用一个式子表达出学生A和他父亲任意一年的年纪么?”
学生B回答:“学生A的年纪+27就等于他父亲的年纪。”
教师道:“很好,我们假设学生A的年龄为a,a+27=父亲年纪。所以我们只要知道a的数值,就能够计算出父亲年龄。这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的一种方式。”
接着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和父亲的年龄差异为基础,得出自己与父亲的年龄表达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高年级小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进行普遍教育的时候,重视并承认学生自身的差异,尊重差异,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当教师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进行这样的一个问题设置。
“在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健儿们一共取得了100块奖牌,其中金牌占7/10,银牌占2/15,铜牌占1/6。请问,我国运动健儿一共获得了金牌和银牌数量一共有多少?”
在计算中正确简单的解法就是,就是用金牌:100*7/10;银牌:100*2/15。在分别得出奖牌数量之后,在进行相加。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同,在实际计算中就是发现有的学生是这样计算的:100*(7/10+2/15),因为异分母相加的计算过于繁琐,导致学生在計算中非常容易出现错误,但是这种解题的思路是正确的。教师首先要充分给予学生肯定,并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种方式在这类题型中不适用的方式。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交流
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受用无限的,传统教学课堂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坐正、背手”听讲,在形式上就对学生进行束缚,导致学生的受限 ,及时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疑问也不敢询问。以人为本就是重视学生的感受。通过有效的课堂沟通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疑难点,从而找到教学的侧重点。例如,教师采用课堂合作的方式将全班学生以6人为一组分组,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知识为例,提出这样的问题:
“将一条长3米的绳子裁剪成每段为1/2米,能够裁剪成几段?和将一条长3米的绳子裁剪成1/3段,每段多少米?并对这两个问题的内容加以分析。”
学生在研究谈论的时候会发现这两个问题十分相似,小组学生依据问题分为两部分,3个人进行第一个问题的解答,3个人进行第二个问题的解答。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从答案入手,看似两个相似的问题但是答案却截然不同。这是学生会发现,第一题主要考察的是“将绳子以1/2米为一段,能够分几段的问题”;第二题就是考察的是是分数问题。通过这样的观察和讨论,学生能够从两个相似问题中找到问题的差异自出,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减少了单一学习的工作量,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进行沟通,找到差异之处,客观的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学习知识。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很多人认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是一个基于书本上的教育,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小学生受到自身的发展能力的影响,导致在对动手操作的实验更感兴趣,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育中,通过实验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当教师进行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授课:
教师;“同学们都玩过积木么?”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玩过。”
教师;“那么大家在玩完积木的时候都要将积木原原本本的放在积木盒子里,下面老师就拿出几个“积木”,看看哪一位同学能够将积木放在盒子中。”
教师准备多个正方体和长方体方块的教学道具,并拿出一个盒子:“哪一位学生能够将这下些方块全部整齐的放在盒子中?”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尝试,在实践中已经有很多学生能够将木块还原到盒子里。
教师:“那么为什么木块还原到盒子里啊?”
同学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杯子,在杯子里注满水,教师将一个土豆放进水杯中,水杯中的水溢出来了。
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水杯长的水溢出来?”
学生B回答:“因为杯子已经满了,装不下了。”
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教学内容:“因为杯子已经满了,所以再放入土豆,就会溢出超多杯子能够藏满的部分。就像将积木放进盒子的道理一样的,因为这些小积木的体积与整个大盒子的体积相同,所以通过一些巧妙的顺序排列,就能够将这些积木放进盒子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乌鸦喝水,因为水杯没有装满,所以丢进石子,水位就会上升,直到石子填满了杯子,水就会溢出来。因此,我们故事和实验中的杯子的“满了”,就是杯子的容量,就代表杯子能够装有多少水,因此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杯子的体积。由此,就能够得知物体的体积,与杯子的体积、积木的以及有着一样的含义,就是通过判断其容量,就是所占空间来表示体积。”
五、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对于作业方面,教师在进行作业的批改时,要求学生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将思考过程罗列在作业本中。教师能够学生的解题步骤明白学生的思考方向,找到学生在思考中哪一部分知识出现了混淆,并进行记录,加强对这名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校正。
对于成绩方面,教师不要以一次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付出就全盘否定,教师在评价中可以详细的描述学生哪一部分知识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式,积极号召家长关心学生学习,家长也可以教师的反馈中明白学生的欠缺之处,加强家庭教育。
除此之外,教师要进行定时的意见反馈,通过观察学生某一点时间的上课表现、作业情况、和成绩,综合的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总结。如果学生子啊这一段时间内出现上课走神、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作业应付了是,成绩大幅度下降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成人的角度提出意见或建议。
六、结论
在此過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的重要性的教学要求的提出,能够不断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新忠.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2017(24):15-16.
[2]刘金凤.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祖国,2017(8):230-230.
[3]赵静.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软件:电子版,2017(6).
[4]江玲玲.从无效到有效的飞跃——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7(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