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体系重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018-05-14 11:47郁涛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体系包括核心要素、基础要素和制约要素,这些要素有机统一于该教育的全过程。从这一角度出发,文章提出应厘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厘清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关系,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厘清教育情境与教育资源的关系,统筹管理教育资源;厘清教育评价与教育反馈的关系,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以此重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要素体系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郁涛(1982- ),男,安徽蒙城人,常州大学,讲师,硕士。(江苏 常州 213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高校开放式创新资源协同配置研究”(课题编号:D/2015/01/32)和2015年度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常州高职园区开放式创新资源协同配置研究”(课题编号:CDGZ2015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3-0080-04

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借鉴李春明关于职业教育要素构成的划分,本文从核心要素、基础要素、制约要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体系,以期为重构其教育模式提供新思路。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要素;教育情境、教育资源、教育评价、教育反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制约要素。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核心要素、基础要素、制约要素有机统一于该教育的全过程,并以多样化的形式构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素体系。基于此,本文剖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重构其教育模式。

一、厘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便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即“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具体体现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个体的社会化。这就要求高校厘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平衡两大主体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平衡好基础要素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关系尤为关键。

第一,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创新创业注重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创业自主意识,使其明确创业动机、过程以及目标,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进去,逐渐脱离教师的帮助,对创业形势进行独立思考,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创新创业中。第二,消除师生之间的制约性。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基础薄弱、高水平师资力量普遍缺乏等。这些问题容易使师生之间形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同时,学生不能局限于教师上课内容,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拓展课外学习内容,注重实习实践,最大限度地消除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制约和影响。第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深,且难以把握时代发展契机、了解市场需求。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思维,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做到“授人以渔”。

(二)充分观照学生的未来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做在当下,谋在未来。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无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以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和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改变以往僵化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构建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业交流、创业评价、创业信息反馈的课堂。

(三)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谱教育

第一,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优势、学习能力等都不相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构建低等、中等、高等难度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效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形成创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名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想法,并且帮助他们树立创新创业自信心,做好创新创业的合理规划,尽可能地让每名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都成真。第二,针对全体大学生,积极开展广谱教育。广谱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结合其专业所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广谱教育更具综合性,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高校可以针对全体大学生,积极开展广谱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创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厘清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关系,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

(一)基于素质教育背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完美对接

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体系强调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使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对接。高校不仅要开设基础性的通识课程,也应开设目标明确的创新创业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为大学生专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交叉课程。另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要注重将核心要素、基础要素、制约要素明确区分开来,加强核心要素和基础要素的构建,消除素质教育中的制约性影响因素;要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针对学生每一阶段所需要的创业品质,将通识课程中相应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内容。

(二)基于学生专业发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应立足学生的专业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創新创业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依赖于专业教育。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的同时,适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体来讲,就是要深化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进一步丰富专业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特色的同时,融入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可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依托专业来编纂校本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促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活动的融合。

(三)基于价值观培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完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构建上互为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领域,高校应努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在理念上,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完善人格,健全心智,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内容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中填充、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并做好相关的更新、拓展工作。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开展灵活多樣的课堂教学,可以是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是翻转式教学。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给予学生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三、厘清教育情境与教育资源的关系,统筹管理教育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体系建设应该重构富有情景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可以实现和谐发展,而且也能够链接并合理充分地利用其他教育资源,最终形成一个内外融合、包容并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一)链接全球资源,构建教育生态圈

第一,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重视国外教育资源的引入,构建全球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具体来讲,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用国际化视角为学生搭建各种创新创业的平台,可以积极引进国外创新创业项目经验和科研成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第二,在国内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重视国内教育资源融合,构建全国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例如,高校可以制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实施“万门课程建设”“双导师”制度及“高水平互动式——小班化”等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二)整合区域优势,实现教育精准化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碎片化,教育定位还不够精准,应该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注重结合当地教育区域资源的优势,融合有利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整合区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势,瞄准地域发展方向,精准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创新创业的形态布局上,高校应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构建一个将组织形态、教学形态、制度形态、空间布局形态等组合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区域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多方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区域内的创新创业信息,并适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对接市场,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创业方向,借助各种区域平台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收获最为切实的创新创业体验。

(三)利用校友资源,共筑成长共同体

第一,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往届创业成功的前辈返回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讲座,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市场的时讯,并且给予经验指导;第二,聘请从本校走出去的创业成功人士回到校园内教授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指导大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参与集体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发现并解决创新创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依托校友,引入地方创业的优秀成功的企业人才,邀请其参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以外的校内活动,或者参与到学生的实践项目中。

四、厘清教育评价与教育反馈的关系,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一)建立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极具灵活性,教师难以准确掌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体系重构中要注重构建多种评价模式并行的教育评价体系。

第一,建构阶段性的评价模式,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各个要素体系进行评价,将评价策略重构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式。第二,建构内外结合的评价模式。一般来说,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具有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评价,包括对课堂内外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活动因素的评价;二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应将评价身份由“主体—客体”转化为“双向性的主客体”,变被动为主动,变片面为全面。第三,创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创设、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全面及时、精准有效地实现教育评价。

(二)建立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应在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融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介入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辅助评价等为一体的评价体系,实现教育评价过程细节化。

第一,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低来进行评价,如按照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熟识程度,将与之相对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层次。第二,教师应以评价促进创新创业课堂改革。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基础上,教师应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当堂测验、评价效果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不断进行创新创业课堂改革,提高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评价的双边效果。第三,注重外部反馈评价。教师应重视外部反馈评价,梳理信息,总结问题和经验,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春明.浅谈职业教育要素的构成及其意义[J].教育探索,2011(8).

[2]符繁荣.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7).

[3]邓剑勋,杨育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6).

[4]王艳,陈淑娟.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2).

[5]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35).

[6]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7]朱静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嵌入专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7(6).

[8]张敬杰,张勇.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

[9]余潇潇,刘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5).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