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
何为诗歌,即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从《诗经》开始,中国的诗歌就是用来唱的。且不说初期诗歌及宋词、元曲的出现都与音乐的传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只论脱离了音乐后的所谓纯粹的诗歌也决然不能与音乐之美区分,所以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一读:诗歌的节奏
节奏的出现早于语言,合乎规律的重复便形成节奏。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每次新的回环重复,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诗歌的节奏,是音节组合的长短、高低、强弱有规律的出现所造成的节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抒发,也是作者内在情绪的流动。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所有诗歌都有节奏。诗歌节奏鲜明,才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朗朗上口,易诵易背,易于流传。
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组合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音义的完整。我国诗歌的节奏形式主要有五言三顿(2-2-1或2-1-2),七言四顿(2-2-2-1或2-2-1-2)等。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论节奏》中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①让我们通过大量的朗读,去感受“它的外形”和“生命”。
五言诗每行诗有五个字,组成三个顿,诗句结构式为2——2-1或2——1-2。五言律诗、绝句也属于这种节奏。
如五言律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四顿的诗句结构式大体为2-2——2-1或2-2——1-2,长顿比较固定,在特殊情况下可移动。七言律诗、绝句也属于这种节奏。
如七言律诗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七言绝句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读:诗歌的音韵
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②所谓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或平仄统一的字,使朗诵和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的字,称为韵脚或韵字。一首诗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叫做押韵。
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末不押韵,偶数句末必须押韵;首句末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诗歌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如五言律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biān),属国过居延(yán)。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tiān)。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yuá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rán)。
诗中:“边”、“延”、“天”、“圆”、“然”同韵(an),且均为平声。全诗偶数句入韵,首句也入韵。
五言绝句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覺晓(xiǎo),处处闻啼鸟(niǎo)。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hǎo)。
诗中:“晓”、“鸟”、“少”同韵(ao),且均为仄声。全诗偶数入韵,首句也入韵。
如七言律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xī),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诗中:“西”、“低”、“泥”、“蹄”、“堤”同韵(i),且均为平声。全诗偶数句入韵,首句也入韵。
七言绝句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tí),闻道龙标过五溪(x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xī)。
诗中:“啼”、“溪”、“西”同韵(i),且均为平声。全诗偶数句入韵,首句也入韵。
二读诗歌的音韵时,除注意诗歌的韵外,还要注意诗歌的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节奏、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诗歌还有许多美。正如罗丹所说,“世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诗歌更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