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
“工匠精神”是指劳动者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理念。在2016年和2017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出了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的要求,足以证明工匠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以虹桥机场公司职工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及改进为案例进行研究。
虹桥机场公司工会(以下简称“公司工会”)自2016年就提出实施“最美工匠”培育选树计划,既是实现技艺的传承,提升职工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弘扬工匠精神,服务虹桥精品机场建设的重要举措。虹桥机场“最美工匠”评比展示活动也荣获“世界500强企业劳动论坛经典案例奖”和“全国民航优秀宣传活动奖”。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最美工匠”品牌是否真正在整个虹桥机场叫响做实?“工匠精神”是否深入广大基层员工内心?其实质内涵是否融入员工行动?还存在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近期,公司工会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开展了一次调研,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3份。样本涉及虹桥机场公司机关及7家基层单位员工;年龄群体涵盖60后至90后;受教育程度涉及高中和大中专毕业生。
1.基层员工对“工匠精神”认知度情况
调查問卷统计显示,54%的员工表示对工匠精神“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29%的表示“不太了解”,仅有15%的表示“一点也不了解”。84%的员工表示学习掌握一门技能或绝活对自己工作来说“非常重要”;9%的表示“说不清楚”;7%的表示“不重要”。
对于标志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65%的员工表示“印象深刻,很好地演绎了工匠精神”;26%的表示“没看过”;仅有9%的表示“感触不深”。在员工了解“工匠精神”的各种渠道中,影视、广播、网络占45%,杂志报纸占29%,公司组织的宣传占21%,通过亲朋好友、同事等渠道的仅占5%。
2.基层员工对“工匠精神”内涵与实质的理解
工匠精神应包括哪些实质与内涵?调查问卷中“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选项高居榜首;其次为:“热爱从事的工作,愿意终身不离不弃”;第三是“痴迷手艺,无怨无悔”;第四是“只追求极致,不在意效益”;第五是“专注、耐心对待工作”。
当问及倡导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与现代社会的“效率观”是否冲突时,员工中肯定、否定和说不清楚的比重,分别占19%、30%、51%。当问及作为服务业的机场是否也需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有62%认为,当今无论什么岗位都需要;17%的认为只有特定的制造业工人才需要;21%的认为自己的岗位不需要。
49%的员工认为,“工匠”与“劳模”是不完全一样的概念:“工匠”只强调业务技能方面“专”与“精”的一技之长;而“劳模”应更高更全面,要满足“又红又专”的追求。
24%的员工认为,现在大部分岗位都讲究速度和效益,员工培训跟不上,“工匠精神”哪来的市场;22%的员工表示,如过于追求精益求精,可能在你还没有成为高级技师时早被淘汰了;31%的员工提出,现在越来越先进的机械设备日益代替了人工,现代化进程中“工匠”日趋消亡,何来“工匠精神”?
3.基层员工对机场培育“工匠精神”现状评价
员工认为机场系统“工匠精神”培育情况“很好”或“较好”的员工占到49%,也有11%的认为身边少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
当问及作为服务业的机场该从哪些方面加大“工匠精神”培育的力度?员工选择最多的是“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其他依次是“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让技能人才有良好的晋升通道”“关心技能人才的生活”“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在回答“您愿意成为有‘工匠精神的人吗”问题时,有57%的表示愿意;有34%的表示“愿意,但客观条件做不到”;表示不愿意的为4%;表示不知道的为5%。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基层员工是渴望自己能掌握一定业务技能的,只是有时候觉得这个愿望不切实际。因为有时你的岗位不需要,你的班组长不愿意,你的领导无所谓;再者,在你学技术、练绝招、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势必会牺牲速度,而在当下拼速度、讲效益的大背景下,慢工出细活未必招人待见。
综合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欣喜地看到基层员工对“工匠精神”是基本了解和认可的,对其重要性认识也有较深理解,只是对它的实质、内涵及培育的路径等问题的理解上有所偏差。这也反映了当前企业职工对“工匠精神”认知存在偏差,其背后的原因有:
1.“工匠精神”缺失的两大宏观背景
一是从宏观背景上讲,当今社会“工匠精神”的缺失,既有历史条件原因,也有现实环境影响。究其历史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忽视了对工匠的培养,以及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名中,也说明了工匠地位的卑微。
二是现实环境的影响。在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投资决定论”“设备制胜论”日盛,似乎决定一个机场的关键是靠投入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多少,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技术能力作用。
2.“工匠精神”受阻的三大现实环境
从现实环境上讲,近年来传统的“工匠精神”之所以逐渐淡化,大致有这么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奔着考大学尤其是上名校而去,毕业后当职工感觉不是很光彩,“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被对立了起来。
二是现在国企有些基层一线青工,一门心思盘算如何跳出基层一线班组岗位,到各级机关办公室里去,“钻研技术”和“成长进步”被对立了起来。
三是在一些国企中“工匠精神”被逐渐淡忘,基层员工满足于得过且过,“现代服务业”与“工匠精神”被对立了起来。
以上三种“对立”相继出现,又相互叠加作用在一起。
而今,随着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迫切呼唤,如何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引导职工培育“工匠精神”,已成为当下工会工作一项崭新的课题。因此,工会要勇于承担起这一责任和义务,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破解难题,不仅要把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老传统找回来,更要赋予这些老传统以新理念、新内容和新的时代内涵、新的活力,始终把“工匠精神”培育活动的重心放在基层、内容落实在班组、效果体现在岗位,抓紧抓实活动的各个环节,真正把老职工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克服得困难,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地做好做精一件事的技术、精神和态度,一茬茬地传承下去,进一步激发职工尤其是年轻员工学业务钻技术的热情,全面提升职工综合素质。
同时,呼唤国企职工“工匠精神”的回归,培育“最美工匠”,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俯下身去,尊重与善待、发现和培养技术人员;更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四项职能之一的教育职能,将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契合培育“工匠精神”的双层内涵。就工会的职能而言,培养国企职工“工匠精神”可以归纳为三大途径和方法:
1.充分尊重,不断提升基层职工的地位
一是多一份理解尊重。当前在国企,不少人认为进机关走仕途要比在一线当蓝领更有出息。如果基层一线职工没有地位,工匠精神是断然培养不起来的,我们只有多一份对技术人员的理解和尊重,才能让具备“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工匠精神的职工真正红起来、火起来、多起来。
二是多一份作用认可。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系列有利于激发工匠精神的机制、政策和措施,真正让工匠精神入心入脑,成为有识之士的标配。从国企的集团到各基层都要高度重视,形成一个人人羡慕工匠、人人争当工匠的氛围。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让工匠精神成为国企主流文化、职工的行为准则,工匠精神才会繁衍生息,产生“滚雪球”效应。
2.教育引领,不断提升职工的思想品质
一是多一份思想教育。工匠精神就是基石,只有认清工匠的作用,才会真正践行工匠精神,并不断创造辉煌。职工思想工作是工会组织提高职工职业素养、追求完美、实现自我的重要工作手段。要进一步将形势教育与职工技能学习相结合,将身边的先进人物与职工成长成才相结合,不断丰富职工思想教育內容,努力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二是多一份理念引领。近年来,对于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被一些人指责为“较真”“不合群”;对于专注专一,被一些人指责为“呆板”“傻帽”;对于精雕细刻、慢工细活,被一些人指责为“效率低下”“不符合市场经济”。以至于造成“一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等观点的盛行。凡此种种,都阻碍着国企“工匠精神”的回归。因而,一定要破除上述种种思想和观念上的各种障碍,尽快形成“工匠精神”滋养的舆论环境与氛围。
3.综合培养,不断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
一是多一些施展舞台。要在国企积极营造有一技之长更光荣的良好氛围,遵循“上下联动、长短并举、比学一体”的方式,每年组织各单位各岗位积极开展职工劳动竞赛、技能大赛、“五小”竞赛和献计献策“金点子”等活动,及时弘扬表彰“行业尖子”“技术能手”,积极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岗位技艺氛围。
二是多一点激励机制。要逐步改变目前国企各级干部、管理者的工资待遇大大地优于一线职工和技术工人的现状,真正做到不唯学历唯能力、不看文凭看本事。谁成岗位能手谁英雄、谁是能工巧匠谁好汉,英雄高待遇、好汉得重奖。同时还要以工匠的名字打造班组品牌,在国企形成尊重、崇尚、敬待“工匠精神”的浓郁氛围。
当前我们打造国企职工“最美工匠”的方向已经明确,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也在持续不断跟进。传承“名师带徒”的火种,呼唤“工匠精神”的真正回归,让老传统重新焕发出新生命和活力,就要将其深深扎根于职工的心中、落实到职工的行动,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真正点燃“工匠精神”之火,为国企的长远发展打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青年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 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