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卫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已成为新时代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融入大数据时代,已成为颇受英语教师欢迎的教学方法。大数据时代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不仅拥有多种形式的写作素材和优秀的写作技巧,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使得学生们能够及时、便捷地开展交流。此外,大数据时代下的评估系统可以有效地分析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调控。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谈一谈大数据时代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广泛涉略,积累素材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英语写作教学特点之一就是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不同于单调、有限的纸质资料,大数据中涵盖着丰富多彩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使得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加的宽阔,也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素材积累的过程中。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们讲解《Public transport》这一课时,涉及到了“E-mail”的写作教学。结合课堂中学习的内容,笔者要求学生们写作一篇邮件,具体要求为“Write an e-mail about a travel plan.”若只是根据课文中的教学内容写作的话,不仅涉猎面太窄,而且作文也容易出现内容空洞的现象。这时,笔者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大时代数据丰富写作内容。首先,学生们在网络中调查一些旅游地的特点;其次,收集一些比较全面的旅游攻略;再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在收集的这些素材中做出选择,从而写作一篇旅游计划的邮件。
結合课文中所学的内容,教师及时的开展写作练习,并将大时代数据融入到写作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们涉猎更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其学习大数据中的优秀作文,积累大量的写作经验,丰富作文的内涵。
2. 公布网络,一起分享
传统的英语写作过程主要是教师批改学生们的作文,其单一、枯燥的写作评价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也为学生们交流写作技巧增添了阻力。而大数据时代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则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写的作文公布在网络上,让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扮演读者,交流写作心得,从而提升写作技巧。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们讲解《Understanding each other》这一课后,为学生们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将完成后的作文公布到网络中,供其他同学共同参与点评。题目要求为“Writing a letter to explain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结合要求写作的内容,学生们利用大数据搜集了相关的资料,阅读了许多优秀的范文,紧接着开始了写作。写作完成后,学生们将自己所写的作文分享到了网络上,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并查找问题。对于作文中的一些语法和用词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及时的运用大数据中的相关知识加以改正。
通过引导学生们将作文分享到网络上,供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和评论,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也使其形成了严谨的写作态度。此外,学生们也可在评价他人的作文时,对比查找自身写作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逐渐的提升自身的写作质量。
3. 在线评估,灵动调控
大数据时代下的英语写作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可以通过在线评估平台,更加方便地观测学生们的作文,系统的分析写作出现的错误,有效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将所写作文上传到评估系统中,找出作文的用词、句型、语法等错误的同时,系统地分析学生的知识漏洞,从而进行灵动的教学调控。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们讲解了《Advertising》这一课后,要求学生们写作一篇有关广告的电子作文。学生们想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写作素材,并将其加以整理和汇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写作完成后,笔者运用在线评估系统对学生们的作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学生对于部分句型、语法的掌握还不够全面,错误率较高。对此,笔者针对语法、词汇、句型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课堂的时间重点讲解。而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笔者则利用课余时间一一进行了辅导,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通过在线评估系统可以有效地分析学生们在用词、句型、语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节省教师批阅作文的时间,也使得教师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调控。
总体来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便利的交流评估系统,不仅告别了单一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也丰富了写作内涵,方便了评价过程。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快捷的交流评价平台,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写作技巧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快速把握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控。
参考文献
[1] 崔玉双.大数据时代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刍议[J]. 英语教师, 2016(8).
[2] 刘玉屏.大数据时代革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J]. 中学生英语, 2017(3).
[3] 周姝.大数据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