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
高中英语写作在大数据背景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因为写作资源相比较以前更加的丰厚,所以新型的互动式写作英语课堂也出现了,同时应用大数据的优势,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策略,更加的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方便师生之间的思路交流,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根据系统的英语教学管理平台,方便对学生的上下线评价。
1. 多元拓展,丰富资源
跟传统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相比,大数据背景下的写作资源已经远远不局限于英语教材和练习册等一些英语纸质教学资料。当下同学们在学习英语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多元化形式的进行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写作技巧和搜集英语写作素材也可以利用互联网。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上,因为课堂的时间只有45分钟,在教师讲解完英语写作技巧的一些方法后,因没有留足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写作,那么就会造成教师没有办法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写作的时候一些想法和思路。比如说,在课堂上笔者讲解了一个特别经典的句子“Every one is born equal in spite of his color, sex and nation.”然后请同学们将这个句子运用在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大家的翻译均很正确,因时间关系笔者建议大家利用课后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下一节课前一起交流。大家很快发现还可以翻译为“Every one is born equal despite his color, sex and nation.”部分同学还对这两种不同表达方式进行了比对,发现在作为介词时,这两个单词与短语之间可以互换,其余存在微小的区别。恰似理科题目中的一题多解的拓展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方法能丰富他们书面表达的资源。
此外,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写作过程从而节省时间。借鉴大数据的优势,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分别从网页、听力音频、英语视频和网络上的时事、英语课程以及在线交流等多元拓展,从而与教师进行写作交流。
2. 便捷互动,分享思路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写作创新模式,可形成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师生、生生之间课上和课下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授课和批改,高中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写作,并及时对自己的作文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并愿意积极参与英文写作。
同学们在进行英语作文写作的时候,应该及时的跟教师进行互动,互联网就可以实现这样一对一的实时互动,同学们能够跟教师分享和交流写作思路,比如说笔者曾给学生布置过一篇英语作文“Chinese Technology Attracts Foreigners”,笔者发现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存在凑字数的情况。通过在线跟笔者的交流,先让同学们收集资料,保证写作过程中有话可说,有观点可以写,并且找到合适的素材。笔者发现他们对于“Wechat can send red packet”“selfie technology”等先進的科技比较感兴趣。然后,笔者请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大数据,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英语词汇和英语文章,由此提升他们英语写作质量。
通过互联网,成功的建立起来了更加方便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交流和讨论,这进一步提升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3. 上下评价,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可将课堂上的写作教学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到一起,教师通过大数据能够随时对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过程进行记录和观察,通过这样实时的教与学,教师也可以给同学们建立档案,来更方便地管理他们通过网络交上来的作业,然后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通过互联网,教师能够及时批阅作文,这样学生也就可以在教师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后及时进行改正。比如,在一次英语作文教学中,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了一篇作文留作作业,然后请同学们在完成后,及时的通过网络传给笔者,因为每一位同学上交的时间不同,笔者就有充足的时间给每一位同学进行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笔者把同学们犯的典型的错误都指了出来,然后立即反馈给学生让他进行改正。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仅是英语写作,同学们对于学习的其他情况都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互评,让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到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吸收了多少,更好地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及时的做出调整。
高中英语写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有了更多更先进的辅助系统和教学工具。因而教师可以基于大数据背景,进一步优化同学们的英语写作新思路,改善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岑海霞.大数据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J]. 校园英语, 2017(4).
[2] 刘玉屏.大数据时代革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J]. 中学生英语, 2017(10).
[3] 韦汇余.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应用英语写作“零课时”教学模式研究[J].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