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懿
〔摘要〕 戰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产业总量不大、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应通过加强规划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等途径促进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 集群化
〔中图分类号3F062.9 〔文献标识码3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5—0070—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作为“因制造业而兴”的现代化大都市,重庆市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核心,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培育新动能,科学谋划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平台,集聚整合国内外高端要素,在新的技术水平上实现要素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通过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体系化发展,创造新供给、引导新需求,打造重庆发展的新“引擎”。为此,需要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与氛围,集聚更多的高端要素,促进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将近4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2位。但是,由于长期“大投大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国内产品质量未能有效提高,难以满足人民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大量企业陷入以“代工”为特征的产业链低端难以自拔;长期“大进大出"的外贸格局导致经济的高外向度,而国际金融危机诱致的国际需求萎靡,导致外需大幅收缩,并加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发达国家大量高端制造业回流,大量低端制造业流向东南亚国家。我国经济客观上形成了“中高端制造业不足”“低端制造业外流”“中低端制造业过剩”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并多次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发展实体经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因为“科技进步是工业的灵魂,工业是科技进步的躯体,绝大多数科技创新都表现为工业发展或者必须以工业发展为前提。”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回报性等特征的产业,是集聚高端要素、激发产业创新、培育新增长点的“载体”,将成为引领21世纪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成为各类制造业高端市场的主体。据统计,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29万台,比上年增长14%。据有关预测,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60.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全球传感器和执行器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380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660亿美元,其中MEMS(微机电系统)销售额为11.6亿美元,但主要生产厂商集中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排名前10的生产厂商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可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重庆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方面,陈文峰、刘薇(2010)总结了提升战略地位、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扩大产业开放程度3个方面的经验;孙庆(2013)分析了高层次的行政管理、强有力的经济管理、权威的立法管理、发达的中介服务4个方面的宏观管理经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朱瑞博(2010)着重强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和研发的支持;步晓宁、黄如良(2013)从加强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健全担保机构再担保机制,创立担保协作联盟,完善担保服务体系5个方面提出建议。在要素支撑方面,孙早、肖利平(2016)发现内部融资和股权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自主创新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债权融资具有抑制作用,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水平。凌峰、戚涝、朱婷婷(2016)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要素供给体系。王新新(2016)从加强技术预见、基础研究、协同创新、知识产权战略布局4个方面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思路。在集群化发展方面,张敬文、李晓园、徐莉(2016)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的分析,从加强政府宏观引导、降低协同创新成本、完善利益分享机制3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张富禄(2016)认为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共性技术平台;提高产品标准和装备制造标准,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提高产品竞争力。
总体上看,学术界的已有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作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本文认为,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还未完全复苏和美国对我国实施单边贸易保护的国际环境下,为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构建重庆现代经济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7大产业。为便于统计数据的获取和指标分析,本文将高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分析对象。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重慶市利用全球产业变革趋势,依托自身较好的工业基础和体制优势,成功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布局了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市已形成汽车、电子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2017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3%和17.0%,同比增长依次为25.7%和24.9%,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7.5%。但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1.产业总量小,市场效应不强
产业规模小,市场规模效应不突出,产业上下游专业化分工不足,产业配套协作能力不强是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截止到2016年末,重庆市有高技术产业企业678个,仅占全国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的2.2%,西部地区的19.18%,排名西部第2位;从业人员人数297977人,占全国的2.2%,西部地区的20.58%,排名西部第2位;出口交货值2340.3亿元,占全国的4.46%,占西部地区的45.83%,排名西部第1位;主营业务收入4896亿元,占全国的3.18%,西部地区的27.44%,排名西部第2位。可见,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加强。
2.企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利润水平较低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投入、高利润、高带动性的产业,产业利润太低将影响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截止到2016年末,重庆市高技术产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1103.4亿元,居西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12位,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率为22.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16%,不及浙江省平均水平54.25%的一半,排名西部第4位。企业利润总额只有210.8亿元,占全国的2.05%、西部地区的17.11%,排名西部地区第4位;总资产利润率为7.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9个百分点。这说明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均实现较大提升,但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率和总资产利润率水平还比较低,适应当前市场技术更新速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能力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技术创新能力很强。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2016年,重庆市高技术产业拥有研发机构202个,仅占全国的1.47%、西部地区的21.89%,排名西部地区第2位。其中,高技术产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165个,排名西部地区第2位,仅占全国的1.52%。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44.2亿元,仅占全国的1.5%,排名西部地区第3位。可见,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整体投入不足,创新还未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全市还未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人才资源储备不足。人才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2016年,重庆市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10314(人年),占全国的1.41%,仅相当于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的一半。可见,重庆市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不足、企业研发实力较弱,不能很好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6年,重庆市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为2469件,低于同处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和陕西省,仅占四川省的31.82%;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639件,四川省、陕西省、贵州省分别是重庆市的5.57、2.58、1.15倍。可见,重庆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与西部地区周边省份差距较大,说明重庆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弱,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理顺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4.产业集中度低,要素集聚不强
从世界经验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往往是产业集群发达或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区域,例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以及日本的丰田汽车城等。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大型龙头企业数量不多。2016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大型企业共1860个,其中重庆市44个、四川省59个、陕西省42个、湖北省45个,排名西部地区第2位;企业资产总额1490.8亿元,排名西部地区第3位;企业利润总额72.6亿元,排名西部地区第4位;企业平均利润1.65亿元,排名西部地区第8位(详见表1)。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型企业除数量以外,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平均资产、平均利润均低于周边省份,产业集中度偏低难以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二是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目前重庆市已经形成汽车、电子信息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型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发展,产业集群的规模与水平提升较大。但是,集群内企业之间大多处于同类竞争关系,还未形成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核心企业横向体系化发展的态势,一些关键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还比较高,产业集群总体还处于“集而不群”的状态。例如:电子信息产业的芯片、存储器等还需要从外部购买,尚未形成“芯屏器合”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态势。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庆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针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重庆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统筹考虑,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应对。
1.加强规划引领
由于技术先导性和创新引领性,重庆市需要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一是健全完善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根据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城市发展定位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优化完善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纳入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进一步充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量。二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集成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引导基础设施、科研平台、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等配套建设,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和统筹性。三是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梳理符合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主导产业链,确立产业技术路线图,据此明确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引进和培育的关键技术企业,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母体”,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不断获取市场和技术支撑。一是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土壤,要发挥重庆市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按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和服务化的要求,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强化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大对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优化重组,淘汰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低端制造环节的落后产能,加强对产业链中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推进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由“高端产业低端制造向高端产业高端制造和智造”转变。三是加快發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法律服务、研发设计、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风险投资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提升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促进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的发展效益和创新能力。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成长和发展的“生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被淘汰和要求转型。所以,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重庆大学、中科院重庆分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研发与技术优势,科学合理地调整相关院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培育一批能够推进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并通过校(院)企合作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同时,探索和借鉴德国“双轨并行”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入股学校或与学校联合办学,使学生具备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老师具备教授与工程师的双重身份,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学习中实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打造一批在工艺和制造领域技术精湛的“重庆工匠”。
二是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利用好重庆市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产业基础和成功经验,发挥重庆市军工企业技术积累雄厚和人才充足的优势,以及民营企业积极捕捉市场和技术机会的机遇,形成“军带民、民促军”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联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发,从设计制造到技术产品采购,全过程推动军民有机结合,实现国防工业根植于新兴产业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和技术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速度。
三是深入推进内外资源整合。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以行业或大型企业、产业园区、政府机构为主体,采用组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科研机构的合作,整合相关科研力量,促进产业与科技、金融和人才的融合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对引进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和“再创新”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
4.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促进企业交流合作、提升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强产业集群的培育。
一是完善提升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和鼓励京东方、惠科等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以及长安等汽车制造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融资等方式,增强企业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打造实力强劲的行业性龙头企业。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着重引进产业链中的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以及汽车产业中的发动机、变速箱、新能源电池等关键核心零部件,补足产业链式发展的“短板”。加强对上下游企业的服务,通过上市、股权融资、引进创投基金等方式推动具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逐步成为行业性和区域性的重点企业,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
二是培育壮大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庆市应该立足现有科技基础,瞄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产业基金招商、股权投资招商、产业发展前景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研发能力强、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行业性龙头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研发机构,促进产业的“成链式”发展和集群化发展,最终实现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三是加强区域合作。重庆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高端要素有限,应该发挥重庆市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节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上海等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合作,共同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的梯度发展和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