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剑峰 唐敏 陈燕伊
〔摘要〕 国家社科基金是“推动人口学研究的坚强后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1997~2018年人口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总结人口学学科立项项目总体数量、研究主要内容和整体趋势,通过spss软件进行词频分析人口学立项项目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演变,审视学界对现实问题和重大政策的响应,并提出积极应对人口学学科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人口学 国家社科基金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5—0036—13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发展及其规律,人口变量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人口城镇化、老龄化等问题不断凸显,政界和学界对人口学学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门提及人口学。人口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地位。人口是社会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口学学科基于人本主义,更需彰显出对人的理解、关怀和尊重,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庭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的持续发展。人口学研究质量和人口问题解决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代表社会科学研究水准的国家社科基金,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公认的标杆性,其选题立足中国实践、聚焦中国问题,突出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正是国家社科基金这种“风向标”和“导航仪”的作用,有效推进了人口学研究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分析自1997年人口学单独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学科以来,到2018年22年共766项国社基金立项情况,探索中国人口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政策响应与未来应对。
一、人口学学科研究项目的分类统计分析
本文参照邬沦萍教授对人口学学科的分类标准,将人口学分为五大分支,即人口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人口研究量化方法、人口变量研究、亚人口研究、人口变量与非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研究。根据统计的人口学学科立项项目的名称及关键词,五大分支研究分布如下:人口研究量化方法方面占比最少,仅有1.63%;人口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方面占比为2.75%,也相对较少;亚人口研究及人口变量与非变量相互关系方面占比相对要多,且两者差距不大;关于人口变量的研究最多,这也说明学者们对于人口学自身的因素最为关注,如生育、死亡、质量、结构等。
1.人口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方面
17世纪J·格兰特发表的《关于死亡表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考察》,被公认为人口学的第一部著作。作为一门规范理论,人口学研究则从T.R.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算起,随后人口学理论逐步完善成熟。中国人口思想自古有之,但现代人口学研究始自陈长蘅于1918年出版的《中国人口论》。作为独立学科的中国人口学的建立和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即从一开始就从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为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为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和解决面临的实际人口问题作出了贡献,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人口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人口学学科之初,就是关注的重点,随着人口学理论定型和指导思想明确,其分支学科逐步减少。该类共有17个立项项目,分布情况为:1997~2007年有11项,2008~2014年有6项,近4年缺乏相关研究。其中项目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人口理论与方法、人口变动与趋势、人口伦理、人口发展战略,大部分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对政策的回应。例如:现代人口理论研究发展概论(1999),社会主义生育伦理文化建设研究(2001),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研究(2008)等,出现“人口资源强国”一词,显示出研究视角从人口数量开始转变到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并重。人口指导思想虽然随国情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往往与具体问题和战略策略结合起来研究,不再单独出现。
2.人口研究量化方法方面
人口学研究方法和工具使用不仅与研究内容紧密相关,也是人口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础和标志。1982年以来,随着“三普”和生育率调查的开展,各种人口分析技术和人口模型被广泛应用,为考察和认识人口变化尤其是生育率转变起到了很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四普”以来,计算机和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人口研究逐步由宏观、总体数据的定性分析深入到微观、个体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人口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虽然人口学定量方法广泛运用到实际问题研究过程中,但单独针对人口学研究量化方法本身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数量并不多,仅有19项,包括人口统计研究、人口普查研究、人口分析技术方法研究和数理人口学研究等。特别是在技术方面,生命表技术、稳定人口模型、广义稳定人口公式、间隔递进生育模型和方法不断被引入到现实问题中。例如:中国省市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1998),迁移人口预测的仿真系统研究(2008),基于LEE—CARTER模型的中国模型生命表拓展研究(2014)等。此外,在接近人口普查的年份多会出现基于普查数据的相关研究,例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开发与分析(2002),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新特点分析(200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生育水平、年龄结构数据质量(2012)等。
3.人口变量研究方面
這方面的研究有268个,在五类分支学科中研究数量最多,具体可分六个方面(详见图2)。一是关于生育的研究。这类研究共立项35个。近40年来,中国一直居于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生育率水平已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大规模人口流迁、快速城市化对青年人婚育态度与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单独生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的生育政策,均低于政府和专家的预期,遭遇“出生淡漠”。21世纪初,我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显著提高,晚婚晚育比例也在迅速上升。
从数据上看,1997~2007年有关生育的研究仅有5项,大多是站在历史、文化以及伦理的角度研究生育变动。2007年后,开始有独生子女生育意愿对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尤其是2009年后,关于生育的研究逐渐增多,内容涉及生育率转变、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少数民族生育水平、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关系和生育风险等,从侧面反映出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与我国“十二五”期间的有很大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以独生子女政策为主导的生育政策宣告终结。因此,从2014年起,开始出现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例如:“单独二胎”政策对其他非人口变量的影响研究(2014),大量出现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及政策实施效果研究(2016),儿童照顾对城市家庭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及政策选择研究(2018)等。总体而言,低生育率水平是鲜明的时代背景,与之相关的多为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变迁及其关系的研究。
二是关于死亡、死亡率变动及预期寿命变化的研究。这类研究相对较少,仅有10项,并且2011年之前只有1项,大部分出现在2011年之后,这可能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开始出现净减少有关。其中,预期寿命尤其是与老年人口相关的寿命研究是重点,立项情况为:半个世纪的死亡率转变(2004),预期寿命对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2012),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趋势研究(201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际人口死亡水平及其变化研究(2015),“六普”生命表和死亡率分析研究(2015),中国人口负增长研究(2016),生育率下降与预期寿命延长双重约束下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2016),收入不平等对中国人口死亡的影响研究(2016),中国老年人口的死亡与余寿研究(2017),我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变动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研究(2018)等。
三是关于人口质量的研究。医学角度认为身体与遗传是人口质量的重要内容;经济价值角度认为人口的体力和智力是人口质量的研究内容;社会价值角度认为人口“德”的方面是人口质量的研究内容。本文从身体健康、智力健康、心理健康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得到36项相关研究,其研究对象为老年人、青少年、民族人口、农村人口、流动人口、残疾人。特殊群体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多,例如: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健康与公共政策促进研究(2013),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研究(2014),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状况及其政策促进研究(2014),老龄化趋势及人口迁移所带来的老年人与青少年的健康问题(2014)等。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区,民族地区人口健康问题逐步引起关注,近几年民族人口的健康问题研究呈上升趋势,仅2017年就立项了“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健康管理机制优化研究“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危机干预机制研究”“宁夏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对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等课题。2018年则主要是与老年人口有关的健康问题,5个立项项目里面就有4个都与老年人口的健康有关,例如:中国老年人虚弱指数与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代际关系对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追踪研究,新时代老年人口健康演进机理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及我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变动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四是关于人口结构的研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刘易斯拐点”的临近,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如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劳动年龄人口有见顶趋势、未富先老特征明显、社会抚养比离“拐点”趋近、出生性别比弊端凸显等。国家社科基金自2003年开始涉及人口结构的研究,共立项35项。涉及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变动与人口转变对其他非人口变量的影响等。2000年后,有关性别比结构的研究共计17项,单是出生性别比的各类研究就有9项;涉及年龄结构的研究共计28项,其中有关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多达24项,主要是人口发展战略及策略,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与老年贫困问题,老龄化对其他非人口变量的影响等。此外,还有城乡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变动与人口转变对其他非人口变量的影响等12项。
五是关于人口迁移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人口迁移的限制逐渐减少,人口迁移迎来黄金期。由于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自然增长率减慢,未来的人口增长与分布将更多地取决于人口迁移。有关人口迁移、人口分布、城镇化的研究共计93项。自1997年6月小城镇试点户籍制度改革启动以来,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出台了类似蓝印户口、居住证等一些新政策,人口城镇化大门更加通畅。这类研究课题在2000年开始出现,2005年以后逐渐增多,2009年以后更是增加至每年10项以上,成为人口学研究的主要议题,非户籍人口迁移流动也成为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主流。学者们对于人口迁移多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流动人口本身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城市化、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等方面。人口迁移研究涉及人口城镇化理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城市病、城市群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等。流动人口方面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共计81项,其主要关注对象分为随迁、留守与回流人员,其中农民工及其子女最受关注,较多关注其居留意愿、就业、市民化、社会融入与健康问题。2010年开始出现对新生代农民、留守老人与儿童问题的研究,并且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居多。此外,还涉及到避灾移民、生态移民、扶贫移民以及外籍人口与移民海外人口等。2013年11月中央提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例如:2013年出现了“新生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等选题,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六是关于婚姻及家庭的研究。这类研究共计70项。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家庭结构变迁、家庭代际关系与支持、婚龄性别比与家庭稳定性等。1997~2010年,相關研究较少,共立项11个,关注点主要是家庭代际关系、婚姻问题。2011~2013年,相关研究逐渐增加,几乎每年4个项目,主要关注新世纪的家庭结构、新型家庭、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和婚姻、未婚男性婚配、家庭稳定性以及社会转型初期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变动等问题。近5年来,这类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分别是14项、8项、4项、8项、8项,其中婚姻问题重点关注流动人口、性别挤压背景下的农村男性、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此外,还有家庭化迁移、二孩家庭以及当代家庭代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4.亚人口研究方面
这类研究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计278个。主要关注老年人口、女性人口、民族人口和特殊人群4个方面(详见
一是老年人口方面。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长,老年人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我国社会老龄化速度快,数量大,人口结构仅用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过渡。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2000年开始出现与老年人口相关的立项项目,如中国老年人口健康质量综合评价及问题研究,老年教育问题研究等。此后,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关注,主要涉及老年健康、老年贫困、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养老保障等,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共计158项。
研究对象有空巢老人、流动老人、留守老人、失独老人和失能老人。2001~2007年,关注点主要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老年贫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等方面,从2008年,养老相关问题研究越来越多,开始考虑运用长期护理保险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医疗卫生服务和长期照料问题。其中,包括独生子女的养老困境,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养老住房、养老模式(如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医养结合),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等。此外,还涉及家庭代际关系、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再社会化、死亡与余寿等。2012年以后,每年与老年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都在20项左右。
在研究内容上,2012年多是养老保险、老年贫困问题的研究,例如: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问题研究,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研究,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应对研究。2013~2015年多是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养老代际支持等相关研究,例如:持续照料养老社区运营及服务模式研究,社会养老模式下“老帮老”志愿互助体系研究,公办养老机构转制研究,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孙子女代际关系追踪研究,以日间照料中心为基础的社区老年人长期照护网络服务模式的研究,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需求及实现路径研究等。2016~2018年,多是老年人健康、老年照料、“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老年人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研究。例如:老年人健康状况动态演变研究,城市空巢老人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模式研究。2018年开始明显增多,涉及到老年人虚弱指数与生命质量的关系、老年人消费现状与结构、代际关系对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等研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面对“互联网+”的冲击,立项项目中出现了老年人口网络受骗方面的研究。
二是女性人口方面。尽管我国妇女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根本保证,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在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的机会和程度等方面与男性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有扩大的倾向。妇女社会地位、社会转型与妇女就业、生育政策下女性就业等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国家社科基金共立项22个。从2006年开始,学术界开始从性别视角关注女性群体,2014年之前是每年立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之后每年3~4项。主要关注女性人口流动与婚姻风险、女孩成长、老年女性生殖健康与养老问题等方面,2016后尤其关注全面二孩背景下女性的生育成本与就业问题。
三是民族人口方面。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开始并未得到足够关注,随着一些民族人口问题不断显现,一些重大成果开始发布,并逐步引起了有关部门甚至联合国人口基金組织的关注,由此推进了民族人口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据统计,民族人口研究方面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共计50项。1997~2007年,民族人口问题研究较少,仅在2002年出现了两项,即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素质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个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素质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0年,平均每年4~5个,多为与人口变量相关的基础研究,如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人口文化、人口转变与人口管理等。其中,民族人口流动相关研究较多,主要从养老、创业就业、健康等角度切入,例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8),三江源地区藏族人口流动现状和社会影响研究一以青海省贵南县藏族人口流动研究为例(2009),内地返乡新疆维吾尔族农民工创业跟踪研究(201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机构养老的需求与供给研究(2015),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健康管理机制优化研究(2017),华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问题研究(2018)等。也有专门针对民族人口生育、生存质量、心理健康以及扶贫的相关研究,例如:中国低生育水平的多样性文化影响因素研究一对傣族传统型低生育行为的解释(2009),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实际生育水平研究(2013),新疆乡村少数民族家庭发展能力与妇女生存质量关系研究(2017),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人口发展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我国跨界民族人口生育水平的比较研究(2018)等。
四是特殊人群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我国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一旦经历变故,就会产生失独家庭。此外,我国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残疾人群体、单亲家庭等。该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共计22项。从2012开始有较多学者关注特殊人群,研究内容多为心理建设、家庭支持与社会扶持。以研究失独家庭的立项项目为例,2012年的“死亡独生子女家庭特扶资金需求仿真研究”,2013年的“我国城市‘失独老年人‘以房养老研究”“我国‘失独家庭”社会救助研究,2014年的“失独家庭发展能力重塑与扶助体系研究”,2016年的“失独人群心理互助模式研究”。2018年,残疾人和单亲家庭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例如: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及政策优化研究,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生命早期事件对人口残疾的长期影响研究,单亲家庭性别角色代际传递模式及干预机制研究。
5.人口变量与非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研究方面
人口变量与非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我国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该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共180项。其中:人口与经济研究37项,人口与社会研究11项,人口与资源、环境研究35项,人口政策与管理研究60项,劳动与就业研究24项,贫困研究19项。
一是人口与经济研究方面。2011年以前,主要是我国的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口与收入等议题。例如:陕蒙晋乌金三角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2005),人口转变、人口控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研究(2007),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8),人口变动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2011)。近几年关于人口与经济的研究较多,且大部分为人口变量(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结构、人口转变、人口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例如:人力资本投资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2012),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2013),人口结构变动对中国住房需求的影响测度及应对政策研究(2014),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转型研究(2016),动态视角下的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2017)。
二是人口与社会方面。这类研究多是社会转型期人口发展、城乡发展等。人口与资源、环境方面的研究多选取生态脆弱地区、民族地区,内容多为人口变量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同时涉及灾害移民研究,例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人口问题研究,汶川大地震迁移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三是人口政策与管理方面。主要包括户籍管理、生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例如:城市人口人户分离状况研究(1999),人口信息化管理研究(2001),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拓展服务研究(2010),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预测与应对方案研究(2012),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对城镇女性就业的影响机理研究(2015),低生育水平国家人口相关政策的选择及效果研究(2017),“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缅跨境流动人口治理研究(2018),户籍管制下城市差异化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空间集聚优化研究(2018)等。
四是劳动与就业方面。这类研究集中在2014年以后,主要关注退休政策及农民工、女性人口、低龄退休人员、博士生和大学生等不同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再就业问题。例如:市场机制导向下博士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2014),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失业率水平的多维测度与动态修正研究(2015),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成因、对城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2016),家庭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地位获得和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研究(2017),家庭化迁移与新生代流动女性就业能力研究(2018)等。
五是贫困方面。这类研究多为老年贫困、城乡贫困、返贫与贫困地区脱贫研究。2013年精准扶贫政策提出之前,大多是老年贫困、反贫脱贫对策研究,例如: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脱贫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1998),老年贫困问题研究(2005),城市“转型期贫困”的空间性和政策启示研究(2012),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人口状况与反贫困对策研究(2013)等。此后,大多是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研究,例如: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精准扶贫研究(2016),精准扶贫视域下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减贫机制研究(2017),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人口发展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2018),牧区贫困人口发展与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2018)等。
二、人口学学科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根据IBM SPSS Statistics 20对1997—2018年766項人口学立项项目的词频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我国人口学研究热点以及8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发现人口、社会、农村、政策、家庭、机制、生育等名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是人口学研究的热点内容(详见表1)。
从主题看,尽管社会阶段及其肩负的重大任务不同,22年来学者对人口问题的研究有增无减。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中央确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人口流动、市民化,城镇化等问题,成为研究焦点之一。农村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问题上,特别是农民工问题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带来了人口结构化转变、农民工社会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其次,人口结构本身及其与产业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研究热点。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国自1997年以来,对人口问题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人口总量与人口增长问题转移到人口结构转变与人口经济活动问题或者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最后,我国在过去40年左右所取得的经济的高速增长关键原因在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随着老龄化问题的进一步凸显,加之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原有的充裕的低价劳动力资源已经不复存在,由此家庭、老年、老龄化、流动人口、生育等社会问题,成为热门研究之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人口学研究的新征程。我们将2014~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频次进行分析,得到近5年的热点词汇(详见表2)。
从近5年的热点词汇分析来看,和22年来的热点有一定的相似,“人口”“机制”“政策”“社会”“家庭”“农村”等依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人口与政策息息相关,在我国城乡户籍制度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农民”“农民工"在22年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此外,我国生育政策经过多次调整,每次调整都会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例如:“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两孩”“二孩”“计划生育”“二胎"等词汇出现频率开始增多。此外,在人口老龄化大前提下,特殊群体中老人、老龄化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
“家庭”一词频率达到71,家庭问题的相关研究占22年来同类研究的88%,并且热度超过了农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和万事兴”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将家庭建设、家教和家风问题更是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家庭历来是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学者对家庭结构、家庭禀赋、二胎或二孩家庭、家庭中女性的发展、家庭养老支持、家庭子女教育以及家庭化迁移等方面的关注,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不断出现新的家庭问题,家庭在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农村”一词的频率是58,在总体名词频率中排名靠前。“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实现全面小康,尤其是近几年,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受到很高的关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研究内容涉及扶贫的数量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1个、2017年的3个增加到2018年的5个。特别是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西南西北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减贫机制、生计、人口质量问题受到诸多关注。同时,这也引发了学者们对农村老年人口健康、农村居民机构养老、农村老年精准扶贫、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的关注。
“生育”一词的频率是52。现行生育政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家庭呈现规模小型化、结构多样化趋势,独生子女家庭和独居老人比例有所升高,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有所增长,此后“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引发了学术界对二孩、二胎家庭、女性生育成本以及女性就业等问题的关注。
“城镇”一词的频率是48。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四个注重”的工作要求。近5年学者们在城镇方面的关注点有:新型城镇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农民工、养老、公共服务、户籍政策等相关研究。
“老龄化”和“老人”频率共计51,人口老龄化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人口学关注的热点。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家庭模式中传统三世同堂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家庭趋于小型化。加之,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子女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28.7%。人口老龄化同时伴随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少子化等问题,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70%。老人空巢化规模的增大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了迫切需求。由此也引起学者们对老年人生活状况、生存质量、养老现状、养老模式、养老保险、养老服务的关注。
三、结论与展望
我国进入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1970年代生育率下降所产生的人口红利逐渐耗竭,这也表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人口问题将会不断显现,学术界需要更多具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研究成果来支撑人口战略。从统计数据来看,一是人口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数量持续增长。这一方面与国家社科基金总数增加相关,另一方面反映人口学研究问题越来越重要。但其所占比重一直处于1.3%左右,总体来看仍属于一个小学科,面臨更多人口学现实问题,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二是学科项目类型比较单一。即以一般项目为主,其他项目较少,766个项目中,仅有1个重大、27个重点,重视程度仍需提升。三是高等院校占据绝对优势。766个项目中,高等院校共有481个,占人口学总立项书近75%,特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立项较多,其他研究机构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多,是人口学研究重镇,百花齐放还有待时日。四是人口、农村、政策、家庭、机制、生育等是人口学学科项目的主要热点。在研究内容方面,人口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数量按照人口变量、人口迁移、婚姻及家庭、人口结构、人口质量、死亡及预期寿命等主题递减,人口、农村、政策、家庭、机制、生育等是人口学学科项目的主要热点。
下一步,首先,要加强对人口学重视程度。国家社科基金要在课题数量和类型上给予更多倾斜,发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实证性课题指南,引导更多学者参与。同时,资助引领学科前沿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立足前沿、贴近实际、指导实践。针对人口学研究在国际化接轨上存在明显短板,加强中华外译项目设立(仅5项),将更多的人口故事、人口经验传递给世界。其次,要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人口学的研究成果是国家出台人口政策、评价人口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人口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国家重大人口政策的学习与理解,为这些政策的出台提供前瞻性的依据;另一方面,人口学也需要加强对配套政策的研究,从而为人口政策的顺利实施和结果衡量奠定基础,实现人口学研究的价值。第三,继续加强对人口学理论新内涵的探索。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迁移和经济增长放缓等背景下,如何构建新时代下的理论框架、更好地解释新的人口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第四,加强研究方法的探索。充分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与数据测量技术的应用,从多用于人口个体行为的特点分析扩展到中、宏观因素分析中。特别是要把大数据、互联网、人口智能等最新技术方法运用到人口学研究中。第五,加强研究视域的开拓。人口、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运转并非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不仅要加强对人口学内部各个要素的分析,继续深化对其动态演化规律的探索;还要大力促进人口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多种因素对人口问题的影响,探索多学科视野下的人口学研究,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等角度研究人口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如基因和人口行为关系研究等。第六,积极回应现实关切。针对如何启动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人口健康事业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人口学如何作为都值得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