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分析

2018-05-14 16:11张中梅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张中梅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对高校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论述了高校辅导员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大学生是新鲜事物应用的前沿群体,高校成为互联网应用最为密集的地区。互联网已经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不合理,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便会对大学生心理、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当前,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很多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为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结合互联网发展动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1] 。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将学生集中在一个固定场所,由辅导员进行理论知识宣教。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刻板,有很强的局限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二)获得更多心理健康教育信息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不能向学生提供最新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互联网,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络上寻找有用的信息和知识[3]。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中既有多样的价值观念、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有大量不健康、不正确的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行为品格、思想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他们的自主判断能力较差,思想较为单纯。如果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就容易受极端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害,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会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的认识轨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4] 。

(二)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越來越倾向于使用聊天软件,通过文字、图像、语音或视频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既可以实现与远方亲人的互动,也可以实现与陌生人的对话,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圈。当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心理学家倡导的做法是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与宣泄,而互联网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互动交流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因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虚拟态的交流无法深入大学生内心,实现心灵之间的沟通互助[5] 。此外,在互联网各种聊天软件的影响下,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交友和互动的欲望降低。长此以往,大学生逐渐沉迷于网络,不愿意参加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活动。这种行为不利于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要想做好“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就得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制定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规划[6]。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深入研究大学生在应用互联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认真分析调查结果,并进行有针对性、条理性的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最后,结合实际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调整、更新,树立合理的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方向。

(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多为基本的心理学理论。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教学效果不佳。在制订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时,辅导员要广泛深入大学生群体,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做好整体规划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呵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仅仅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保证辅导员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7] 。另外,辅导员也要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断完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孝红,唐德斌.网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9(18).

[2]孟维杰,张晓书.网络心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与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3]徐晓芳,郭德华,周群.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4]严明.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5]孔卫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6]孔卫丰.校园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实施的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7(4).

[7]杨晓峰,李玮,郑雪.大学生特质宽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沉思的中介效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7(4).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