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香事

2018-05-14 11:01刘丽文
东方收藏 2018年3期
关键词:釉瓷熏香香炉

刘丽文

熏香之俗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人们燃香告祭神明,企图通灵,期盼借助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春秋时期熏香主要是除晦、防霉、杀菌,与最初的宗教燃香区分开来。以出香为目的的熏炉最早出现于汉代,把香料放入炉内焚烧,使之散发香气,称为梵香。汉代仙佛道教的兴盛促使熏香文化自成体系,在缭绕的烟雾中,人与神佛似乎可以达到通灵。六朝,熏香成为上层风雅之士的喜好,贵族尤尚熏衣、熏褥,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熏香逐渐从宗教转向日常生活。唐宋时期,琴棋书画渐为时尚,衣食住行均有讲究。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熏香也开始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宋人对香的使用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读书、写诗、填词、作画、赏花、宴客、会友等均需焚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香具是书房不可少的,书案上放置香炉、香盒、瓶花。宋时香具品种很多,大都采用瓷质香具,瓷质香具一来较轻巧,二来不导热,更无杂味。

宋人日用焚香,大都用小型香炉,其样式较多,有莲花香炉、球形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三足香炉等。有的为开敞式,上面不加盖子,有的有盖。如镇江市五条街农贸市场工地宋代文化层中出土一件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莲瓣塔式瓷香炉,高13.5、口径12.2、底径9厘米。炉为莲瓣座,上有弦纹式支柱,柱上为莲瓣炉体,釉色润泽如玉(图1)。莲花香炉在宋代是常见的,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中出土有蓮花香炉、耀州窑也生产有莲花香炉。镇江市区京口闸工地北宋地层中出土一件景德镇窑青白釉瓷香炉,通高14.8厘米。此器分上、下二层,可以拆卸。上部分为罐形,敞口,圆唇,颈部微收,圆腹,小圈足。颈肩部为弦纹,下部分为复盆式中空,底有如意形五足。上腹与下腹饰柳斗纹。胎白细腻,全器施釉,釉色白中闪青、莹润剔透(图2)。此香炉与安徽枞阳县横埠村宋墓出土的青白釉刻划花炉相似。镇江市南郊黄鹤山水泥制杆厂北宋黄氏墓出土北宋越窑青釉瓷香炉,通高10、口径6.8、底径6.1厘米。呈球形,盖与炉身以子母口扣合,浅腹,圈足外撇。半球形盖满饰镂空缠枝花卉纹,盖边缘刻划弦纹。胎浅灰色,全器施釉。整体设计玲珑优美,是实用与装饰的完美结合(图3)。宋代球形镂空瓷香炉是受到了六朝以及隋唐时期比较盛行的镂空三足瓷熏炉的形制而衍生出来的。球形瓷香炉的造型简洁大方,是宋代时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较为常见的器型。北宋的刘敞《戏作青瓷香球歌》:“蓝田仙人采寒玉,蓝光照人莹如烛。蟾肪淬刀昆吾石,信手镌花何委曲。濛濛夜气清且嫮,玉缕喷香如紫雾。天明人起朝云飞,仿佛疑成此中去。”

宋代瓷盒品类极多,用途各异,如粉盒、油盒、花盒、药盒等,若盒内无存放实物或书款,一般难以区别。河北易县静志寺舍利塔塔基出土一件宋代定窑白瓷盒,直径10.6厘米。盒内面墨书三位施主姓名,又各施香一两或半两,且署名年月为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此盒可作盛放香的盒子使用。浙江黄岩一座南宋墓出土一件竹制香盒,直径约12厘米。盒内放置有十余根四五厘米长、1厘米宽的不规则原木香片。从这两处出土的香盒看,似乎比粉盒、油盒要大一些,可作为认识香盒的一个参考。镇江丹阳司徒公社出土一件北宋定窑白釉龙纹瓷盒,通高4.3、口径1、腹径11、底径5厘米。盖面微隆。盒子口,浅腹,腹下折收,平底。盖面刻划龙纹,盖与器壁刻划变体云纹。胎白略黄,全器施釉(图4)。镇江新区左湖北宋墓出土一件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盒,通高10.2、口径8.7、底径6.5厘米。盖微隆。盒子口,深直腹,下腹折收,平底。胎白色,全器施釉,口沿及底无釉(图5)。同出土的还有一件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瓶,高26.3、口径8.5、底径9.1厘米。平折沿,长颈,丰肩,下腹内收,暗圈足。肩部饰一周凸弦纹,腹部饰缠枝花卉纹,以篦点纹为地。胎白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釉色润泽匀净(图6)。以上二件瓷盒比一般出土的油盒、粉盒要大一些,可盛放香丸、香片。

以香为友、以香寄情在宋代日常生活中极为流行,人们在读书、对诗、作画时,常常在书房的香几上设置一只香炉,燃上上等沉香,伴着袅袅升起的一缕青烟和沁人心脾的幽香,这是一种极其风雅和享受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猜你喜欢
釉瓷熏香香炉
程家玉
中药消毒熏香研究概况
勇闯通天塔第一层
二则 暖阁熏香雪未晴
六朝瓦当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运用
镂空双凤朝阳纹熏炉赏析
三个香炉
浙江衢州黑釉瓷赏析
一种结晶釉瓷砖及其生产方法
千古流韵酱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