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殷商时期,就在务川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仡佬文化,其丧葬文化独具特色。本文以务川仡佬族的丧葬习俗和墓葬形式为考察对象,探析务川仡佬族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以增强仡佬族宗族和族际间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关键词】务川仡佬族;丧葬习俗;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开拓者和土著居民,与古代的“百越”“百濮”和“僚”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主要分布于务川、道真、安顺、毕节和铜仁等地,属务川县的仡佬族人数最多且历史最悠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务川仡佬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发生变革。因此,加强对仡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务川仡佬族民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务川仡佬族丧葬习俗为视角,对务川仡佬族丧葬习俗加以梳理,以期人们对务川仡佬族丧葬文化有进一步了解,促进仡佬族文化的传播与族际间的交往。
一、务川仡佬族丧葬礼俗
仡佬语里称办丧事为“披塔里”。务川仡佬族丧葬风俗虽多种多样,但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人的“死”与“生”展开。
古文献记载,“始死,男女躄踊寝号哭无数,哀毕,煎柏叶以浴,取衣服易扣以线,凡三袭、五袭,举洁整服,竟覆以衾。召阴阳先生为亡者以出,谓之开路。男女复号哭尽哀,繼治棺髹漆坚好,然后举以入,以讣文达亲戚,并已嫁女集视殓,含附身之物,检点停当,始加棺盖,以漆泥封其罅。设灵位,孝子于柩前寝苦枕块日三,上食。葬有日,先一日题主家奠,受吊者用素绫或布书奠文。联彩用羊、豕、香、帛以祭。疏者或醵钱,或人自为礼,诣灵前行礼,孝子次于苫以答之。出殡时,孝子孝眷扶杖哭泣,掖柩以行。达于殡所,逮戌坟,迎灵以归。三日复诣葬所,添土培坟,谓之覆三。孝子于是夜批麻屩谢吊客。七日内举朝夕哭。届七日,则设家馔供灵上食,谓之烧七。每七皆然,以四十九日为限。大样小样,设盛馔以奠服阕,始设撤灵。士大夫之家,率遵文公家礼行之,城村亦有延僧道为斋醮者。”这是关于务川仡佬族古时丧葬礼俗最为完整的记载,主要有告丧、奔丧、守丧、开坛、忏佛、出殡、撤界等步骤组成,改革开放以来,务川仡佬族的丧葬习俗趋于简化,但至今仍保留着这些主要的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务川仡佬族人在葬俗中要用柏树叶煎水为死者净身,其目的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祖先那里去,这一习俗于“民国”年间逐渐消失,现今改为用温水为逝者沐浴更衣。
旧时务川仡佬族在葬俗上,还要在死者手里搁置一些碎银,现在改为在死者手里放置一些纸钱或者缝制一个布包,包上纸钱灰,放入死者手中。寓意到了阴间,手中有钱应急。出殡不丢买路钱,意为“仡佬、仡佬,开荒辟草”,即是仡佬族开垦了务川这块土地,是开荒拓业者,是土地的主人,因此不应交买路钱。务川大坪、镇南、都濡一带的仡佬人,在行土葬时,要在打好的阴井底撒上“朱砂”,名为接气,再置棺井中封土埋葬。至亲下跪,祭鸡一只,酒四杯,供品与香蜡纸烛于灵前奠献。
此外,务川仡佬族青年人的丧事,仡佬族人称之为“办凄凉事”。如果青年人在外非正常死亡,且无子嗣,仡佬族人则认为“上无根,下无底”,不能将棺木停放堂屋,只能停放于屋檐边,但若因“大义”而死,则可以按照老人葬俗办理。对未婚青年死亡,务川仡佬族称之为“滑身子”,其葬俗只能请道士“开路”“安灵”超度,以寄托父母的哀思。对于小孩的死亡,直接挖土埋葬,无丧葬仪式,务川仡佬族称为“打嫩尖”“看青冈林去了”或“看守毛坡去了”。
二、务川仡佬族墓葬形制
仡佬族是一个山地民族,生生死死都离不开大山的馈赠,所以,仡佬人在死后的埋葬地也离不开山洞、石框、悬岩,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墓葬结构。
岩穴葬。仡佬族有“生不入牢门,死不入地府”的传说,因此,仡佬族旧时在葬俗上采取岩穴葬。《华阳国志》最早对仡佬族的岩穴葬略有记述,“‘濮人冢,冢不闭户,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详。”清《一统志》也有记载:“仡佬一名仡僚,以死者有棺而不葬,置岩谷间,或临大河不施蔽盖,竖木立于侧,号曰亲家殿。”这种葬俗是将棺木放入洞穴中,主要分为天然岩穴和人工凿穴。天然岩穴,墓地多为悬崖峭壁,前临溪河,难以攀登,置棺岩穴,敞而不闭;人工凿穴,多选在砂石兼风化岩层开凿。务川直到解放前尚有该种墓葬,但是这时已逐渐成为谈之色变的“麻疯病人”的一种墓葬方式,即被认为患有“麻疯病”的人死后才埋葬在岩穴洞中。务川县都濡镇、濯水、柏村、砚山、丰乐等地发现较多,人们称之为“岩棺葬”“先人洞”“濮人冢”“徕子坟”等。
悬棺葬。务川的悬棺葬又称之为“冢不避户”,流行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墓葬形式。务川仡佬族的悬棺葬独具特色的就是以铁链高棺悬挂于悬崖峭壁的岩腔顶或人工凿成的石棺内,或以瓦片、石块、三角支架支撑离地空置洞间。主要有单墓,也有双棺并排,棺木置向横直不论,洞门不闭;务川仡佬族的悬棺葬还有用绳索捆棺吊于悬崖间。悬棺葬耗时费力,葬之不易,故清时已不多见。
石棺葬。石棺葬就是用石板镶砌而成的一种墓葬形式,又称“石板墓”。墓室呈长方形,无墓道,墓壁用条石干砌而成。石板墓一般残存封土堆,石筑方法主要有平直迭砌、涩叠起砌两种,墓顶用条石横盖,墓底为未夯筑的生土,墓室一般深2米,宽0.9米,高0.9米,“务川石板墓室多为2~3室,最达到了7室。”这种墓葬一般选址于离人居住地不远处,墓葬形式大多为家族中同辈合葬于石棺墓中,亦可两代合葬。这类墓葬可能始于宋末明初,盛行于明中期和清前期,20世纪70年代,务川许多村寨的房前屋后还残存有这种石板墓,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是镇南窄溪沟三抚庙谢氏祖坟,为7墓室,估计应是谢氏家族的合葬墓。
输河葬。输河葬是原始部落葬俗的一种遗风。《溪蛮丛笑》一书曾载,古僚人埋葬死者“或输大河”。其葬法就是将死者装棺入殓后,将其投入江河中。20世纪30年代,在濯水镇还保留有这种原始葬俗。
花坟。花坟是务川仡佬族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一种古代坟墓,因这类墓葬大多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故称之为“花坟”。一般为富者所建造,构造都较富丽、堂皇,构筑模仿阳宅,除主墓外,还建造有坟墓外墙,外墙正对主墓木门建牌楼状垣墙门,主墓墓门修造为四柱三门牌楼状,并在墓上刻有花草鸟类、生活场景等图案,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代,加之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使一些雕刻精美、图案风俗的石砌花纹开始大量出现。县内花坟较集中于镇南、砚山、分水、濯水、大坪、涪洋、茅天等地,构成了务川仡佬族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
土葬。土葬也是仡佬族的一种墓葬形式。清代以后,汉文化对务川仡佬族社会影响日益深广,务川县仡佬族墓葬形式多实行土葬。土葬就是掘一长方形土坑,放棺入坑,棺盖与地面平,填土掩棺,用石块或泥土垒为圆形墓。在土葬中,还存在一种“生基坟”,全用石块砌筑而成,雕刻较少,无坟墓外墙,一般是无儿无女的人生前为自己修建的坟墓,以备自己逝世以后使用。
三、务川仡佬族丧葬习俗的民族文化内涵
第一,增强了宗族和村寨成员的民族凝聚力及认同感。在务川仡佬族人的观念中,丧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也是一个宗族、甚至整个村寨的大事。因此,村里有人过世,宗族和村寨成员无论以前有多大矛盾,都会摒弃前嫌,不约而同赶至死者家里帮忙操办丧事。因此,丧葬过程成为仡佬族宗族和村寨成员间集体性的聚会,各成员之间在丧俗过程中通过相互帮助、沟通交流,彰显了仡佬族民众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第二,体现了灵魂不灭的生命观。务川仡佬族丧葬超度习俗完全是灵魂不灭观点的产物,相信人死只是肉体而灵魂永存并可投胎转生,今世不幸积德修来世,今世作孽到阴司也受刑。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务川仡佬族民众惩恶扬善的文化内涵。
第三,彰显了仡佬人重“孝”的伦理意识。务川仡佬族亦十分重视“孝道”,重视为逝者操办葬礼。父母悄然离世,儿女为寄托对父母的歉疚和哀思,隆重操办葬礼,从而彰显仡佬儿女尽孝的感恩之心。比如,落气烧纸钱、逝者手里放碎银的习俗就是以防逝者在阴间以备不时之需。仡佬族民间的哭丧歌既是对死者的自然真情流露,也是儿女对逝去的至亲尽孝的極好体现。
最后,它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墓葬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研究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上都有重要的作用,仡佬族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墓葬的形制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理解和考察仡佬族尤其是其民族文化时一个重要的参照。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支撑,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仡佬族的丧葬文化是仡佬族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独特的丧葬文化底蕴是仡佬族民族身份的象征,保留了许多原始部落中的民风遗俗,深刻体现着仡佬族先人淳朴、善良、重孝和重视家庭的民风。我们应该摒弃仡佬族丧葬习俗中的封建迷信因素,发挥它的优秀文化内涵,促进务川仡佬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析.务川历史古籍文献资料辑录[M].遵义:遵义康达彩色印务有限公司,2010.
[2]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务川仡佬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
[3]贵州省仡佬族学会.仡佬族与夜郎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
[4]王明析.丹砂古县的文化记忆[M].务川:政协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2007.
作者简介:邹念琴(1994-),女,仡佬族,贵州省务川人,研究生,历史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