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快速普及,网络语言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英汉谐音借词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其以巧妙、新颖、生动的特征深受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这一现象向我们展示了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对网络语言创造和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反映出与青少年亚文化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特有的心理特质。对英汉谐音借词这一流行现象,我们应持宽容态度,并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言;谐音借词;青少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
借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随着互联网发展普及,英汉谐音借词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到网络语言当中,成为当前最流行的借词形式之一,被广大网民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在其快速发展和传播的背后,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实和网民心理。
一、网络语言中英汉谐音借词的类型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基本构造成分,外来词的借入是语言词汇的重要源泉。在汉英词义对比中,我们发现汉语和英语的词语,有时会出现空缺和冲突的现象。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英汉两种语言词汇存在差异,使其对网络语言的变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英汉谐音借词是利用谐音,将英语中与汉语发音相似或相同的单词引入到汉语的使用中,其中,英语词汇或被转化为汉语词汇,或保留原词。根据借词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英汉谐音借词分为以下两类。
(一)纯音译词(借音不借义)
这种方式是指英语在被借入过程中,只借其音,不借其义,英语只发挥语音功能。根据借入词与汉语词汇两者的分配方式又可分为以下两类:1.全英文谐音借入。如狗带(go die)、艾特(at)、推特(twitter)等,这一类网络语言是根据英语词汇的发音直接以谐音译出与之对应的汉语,如此拟音的方式,使汉字任意与之对应组合,带有丰富的语体色彩,在网络中被广大网民所使用。2.汉英混合使用,即英语单词发音与汉语词汇发音相同时的替换。如tony带水(拖泥带水)、sun心病狂(丧心病狂)、book思议(不可思议)、什么is(什么意思)等,这些单纯是由与汉语发音相似或相同的英语单词替换而成,呈现出一种所谓的洋气、个性的语言特质。
(二)音意译词(借音兼借义)
这种方式是指英语在被借入过程中,除了借其音,更兼借其义,英语发挥语音和语义双重功能,从而使网络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谐趣。与上述类似,这一借入方式也可根据借入词与汉语词汇两者间的分配方式,将其分为两类:1.全英文谐音借入。如血拼(shopping)、酷(cool)等,这一类词的借入增添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语言的感染力,为广大网民所喜爱。2.汉英混合使用,半英半汉。如半tour而废(半途而废)中的“tour”表示旅途、路途,不仅在发音上與汉语相对应,而且在意思上也与之有相似之处,既有音又有义,生动形象。同样的,如cheer不舍(锲而不舍),“cheer”有欢呼、高兴之意,而“锲而不舍”有坚持到底,有恒心和毅力之意,既然如此必定容易成功。“cheer”这一单词在这里也将其心理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再如谈cell phone生(谈笑风生),“cell phone”形象生动地反映出现代人交往的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类交际平台完善,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手机加强彼此联系。根据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这体现出了英语单词的借入不仅有音有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现象。
此外,类似的词还有很多,如star皆空(四大皆空)、深藏blue(深藏不露)、more名其妙(莫名其妙)、无shit可击(无懈可击)等,都反映出了英汉谐音借词的妙趣,将语言活化,赋予感情色彩和文化含义,生动形象。
二、网络语言英汉谐音借词出现的原因及其传播特点
(一)社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这种谐音借入词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状况。网络英汉谐音借词的出现,是网络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10~39岁网民占总体的73%,20~29岁占比为30%,10~19岁占比为19.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网络社会中,青少年是促进网络语言产生、发展和传播的主体。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英汉谐音借词反映了网络社会的时代特征。互联网的出现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以互联网作为交际媒介,打破了时空界限,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进而诱发了英汉谐音现象的出现,这使得网络语言的娱乐性增强。如血拼(shopping)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人们购物时内心的狂热与兴奋,狗带(go die)、sun心病狂(丧心病狂)等促使我们的表达多样化,又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其次,从中微观层面看,谐音借词的出现也是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不难看出,网络谐音借词多为网络交际聊天所使用的高频词汇,被广大网民所认可接受。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诙谐性、娱乐性、生动性等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适应快节奏和年轻人心理的需要,反映出一种新的与主流文化相碰撞的亚文化,对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
网络语言英汉谐音现象反映出青少年的亚文化心理。所谓的青年亚文化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文化,是对原有的社会秩序所采取的一种颠覆态度,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在英汉谐音现象中,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富有个性和创造力,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的批判和颠覆。他们根据已有的语言文化知识,将其加工整理再创造。在这些谐音现象中,我们看到了青少年特立独行的一面。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彰显个性,从众跟风
青少年作为网民的主体,他们追求新颖、独特,不喜欢循规蹈矩。互联网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他们不断创造网络新词,从语言上展现自我个性,如粉丝(fans)意为崇拜者、追星族,这是英汉谐音借词成功的一个案例,至今被广大网民所通用;star皆空则是又一个新出来的网络流行词,而这一个词意义则与其所模拟的原词有着极大的不同,“star”意为星星,明星,这个词则是在告诉青少年追星没有意义,不切实际。该词以一种谐音的方式表达出与汉语原成语完全不同的新内涵,这是一种彰显个性的典型表现。同时,由于年轻人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极强,使得网络新词一出现就会有类似相仿的词出现,而他们运用的类似的方法和手段,也正是网络语言中英汉谐音现象出现的原因。
2.情绪化带动,戏谑幽默
戏谑是对传统、经典的解构,是一种双关语,用嘲笑、讽刺、挖苦的方式重新剪辑经典,传递出娱乐精神。戏谑不是对经典的否定和批判,更多的是用来娱乐,用非严肃和正式的幽默语言传递彼此的情绪,建立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默契,是一种情绪感染。在网络语言英汉谐音借词现象中,血拼(shopping)体现出人们购物时内心的狂热与兴奋,嘴上说着剁手,却依然痴迷于购物;深藏blue(深藏不露),blue在英文表达中有忧郁深沉之意,用在这里则蕴含了深藏的内涵,不表露出来的意思;cheer不舍(锲而不舍)也暗含了人们为获得成功,实现自我满足并给自己带来更深层次的愉悦之意。这一类别的借词运用谐音的手段,不仅体现出了人们使用时的情绪,更体现网络语言戏谑幽默的特点。
3.娱乐消遣,游戏人生
网络语言具有較强的娱乐化倾向,互联网是一个多元中心和多样化、娱乐化的交际平台,它使得人们心态放松,摆脱现实世界的各种约束,尽情地放飞和展现自我,促使自我实现。在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通过对英汉词汇谐音的借入,创造出多种新型词汇,如狗带(go die)、无fuck说(无话可说)、more名其妙(莫名其妙)等,这一系列的词汇增强了会话的乐趣,带有强烈的娱乐色彩,提高了网络语言传播的有效性,从而在网络中广为流行。在网络语言流行的过程中,青少年尽情地发挥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断追求自我实现。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极力打破传统词汇语法规则,摆脱主流文化束缚,创造出一种特立独行、凸显娱乐的新的语言文化。
三、网络语言谐音借词现象的影响及趋势
从网络英汉谐音借词的流行和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管窥网络语言的部分特征及其生命力,这种新型语言现象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对传统的汉语语言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内容,增强了汉语的表现能力,使其更加现代化、幽默化。这不仅折射出社会的现实和反映当今时代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汉语的变化发展。同时,英汉谐音借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民族间的交流,从而更加凸显出汉语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对传统的汉语词汇、语法规则产生巨大的冲击。其所产生的新词运用到现实活动中使得非网民产生困惑和疑问,造成交际障碍,使人群在交际中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分化,而它所具有的戏谑性和娱乐性,也可能使网络文化出现不良的风气,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当今,网络语言谐音借词现象方兴未艾,“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几十天”,呈此消彼长之势,并且从短期来看不会消亡。因此,我们应对网络语言中出现的新词持包容的态度,积极采取措施,并根据现实需要,激发更多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词的创造。
四、结束语
网络语言中的英汉谐音借词现象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宏观背景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在青少年亚文化圈中流行,并对传统汉语言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整体而言,相对于传统的语言文化来说,它还是不成熟的。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网络语言文化的研究,掌握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网络语言文化中所出现的各种新现象。同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积极采取措施,规范网络语言,有意识地引导其与传统的主流文化相适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的语言规范化教育,使其更好地掌握规范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主流语言文化相适应的网络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8.
[2]高洁茹.网络新词的来源及其发展趋势[J].语文学刊,2015(1):28-30
[3]刘颖.网络语言的盛行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7(2):260-261.
[4]王航,邢松.浅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局限性及规范[J].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7):1524-1525.
[5]费紫葳,马忠红.青少年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5):54-59.
[6]范明.互联网媒介下网络语言的情绪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22):1-4.
[7]谷学强,刘鹏飞.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与引导[J].当代青年研究,2017(6):41-46.
作者简介:李敏杰(1995-),女,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网络语言中英语谐音借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