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 文慧
【摘要】傣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文身是指在人的身体上刺画花纹、图案或文字等,再涂以有色染料,使其成为人身上一个永不褪色的印记,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残酷”的艺术。佛教的传入使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始宗教与佛教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对傣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渗透和整合力,也让傣族的文身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本文介绍了傣族文身的悠久历史与宗教,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文化的大量植入,傣汉两族的通婚等都对傣族传统文身有着重要的影响,文身人群、部位等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分析了傣族当代文身艺术的变迁因素和发展现状与传承。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身;变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一、西双版纳自然环境及宗教概述
(一)自然环境与文身的联系
文身是指在人的身体上刺画花纹、图案或文字等,再涂以有色染料,使其成为人身上一个永不褪色的印记,在傣语中被叫作“塞墨”,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双版纳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当地传统的傣族文身是息息相关的。西双版纳兼有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优点,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古老的傣族传统文身图案主要以植物、动物、宗教象征物等为原型,将图案写实或变形后文于肉体上,这些图案大多以现实的东西作为参照物。
(二)宗教概述
傣族文身有痛苦的文刺程序和严肃的祭祀礼仪,是一种“残酷”的原始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文献记载“傣族所信奉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汉文佛教经典中被译为声闻乘,是佛教中的正统派别,传说这个教派最初的那批教徒曾亲耳听佛传教讲经。在佛教出现大乘后,才把正统的声闻乘称为小乘。”[1]
二、傣族文身的文化历史概况与现状
傣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文身传统自傣族的先民百越族群就开始盛行,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文献记载,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和文身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百越族群。
在过去,男子达到一定的年龄,大约12-30岁,是必须要进行文身的。实地访问中,许多文身过的老一辈回想当时文身时身体所受的疼痛,至今记忆犹新。现在,不少人会认为,文身对自己找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傣族传统文身正在逐渐消失,大多是在一些年纪较长的老一辈身上才能看得见了,中年男子身上也少有文身,文身的面积也相对之前的要小,文身的部位也有所改变,从原来的大面积甚至是全身文身,到现在的小面积,部分文身。传统文身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身的兴起,文身已不再局限于傣族人民,而是广泛流传于各个民族,各种领域。文身的内容、图案也变得多种多样,大多数人的文身图案、部位已经不具有传统意义的功能,更多的是装饰意味。文身工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趋于成熟,过程由繁到简,文身所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三、西双版纳傣族文身的工艺
“傣族的文身工具所用的材料,主要是赤铜和铁。文身工具多为用金属铸成的管状体,重约200克。管子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主针,类似现代的储水笔尖,可灌墨水和其他颜料,尾端是联结管;第二段是管柱体,也是文身师傅行技时的握针处;第三段是菱形铅块实体,主要作用是加强垂直力量。细针用来文复杂的图案,粗针用来文简单的经文咒语以及单线条装饰图案。”[2]由于现代科技进步,老一辈文身师傅的离世,传统文身工具几乎消失,笔者只能在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找到传统文身工具。
四、傣族文身艺术的变迁
(一)种类形式的变迁
传统傣族文身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巫术有关,文身也是一种信仰,过去傣族人民深信文身能为自己带来平安,远离灾难疾病,让自己更加有勇气。现代文身已经不局限于傣族,在汉族人民中也广为盛行。传统文身的图案文字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现代文身始终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比如,纹绣师在原有的传统文身图形上,加以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出新的图形,但新的图形离不开传统文身,这类型的文身在现代文身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人群(族群)的变迁
在这个自由平等的时代,人们追求个性,很多人因此喜欢上了文身,认为文身可以体现自己独特的审美,文身技术的进步,也让更多的人勇敢地去尝试。不仅如此,有调查显示,2000年,傣族与汉族通婚率13.49%。文身人群(族群)的变迁与通婚有一定的联系。采访中有一位汉族小伙,手臂、大腿、小腿、后背、胸都进行了了文身,问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文身时,他说,在两年前娶了傣族的媳妇,自己非常喜欢文身,加之老婆是傣族,文身是傣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文身不仅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还能更加体现出自己对老婆的尊重和爱护。
(三)纹绣工艺的变迁
传统文身工具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身机。现代文身师傅的要求与过去不同,文身师傅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现在,文身师傅不限制年龄、性别、种族,只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兴趣,再经过专业的培训,配备必要的设备,即可为人文身。
五、傣族当代文身艺术的变迁因素分析
西双版纳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闭塞,间接导致了文化的隔离,这也是傣族传统文身得以长期保留以及传承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兴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傣族社会也从原始状态开始走向发展的道路。汉族移民及汉文化的大量迁移,是傣族当代文身艺术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傣族传统文身与传统宗教和佛教相关,汉文化的传入,又让三者发生了碰撞,产生了新的形式。此外,傣族与汉族通婚,也是文身艺术变迁的因素之一。
六、发展现状与传承
文身是一块延续傣族历史文明的珍贵的“活化石”,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文化,也是傣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社会在向前发展,人类文明在翻天覆地地改变,人文素质不断提升,科学的思维让封建、迷信的思想慢慢远离了人们,以至于傣族传统文身慢慢淡化出了人们的视线。寺庙中的小和尚数量也大大减少,很多寺庙只有零星的几个小和尚或是完全没有。傣族文身步入了危机时期,人们不再依赖迷信文身的力量,不再迷茫不再畏惧。随着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受教育人数增多,文化素質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一切都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真实,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傣族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现代的傣族青年,有着科学的人生理念、精神支柱,往往不再会因为过去一些美好的传说而去经受这个痛苦的过程。但傣族传统文身并不会完全消失。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傣族文身的保护力度,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也会让更多人知晓文身艺术,有更多的方式来传承。
七、结语
傣族文身作为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见证了傣族社会的演变过程。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文身渐渐地从传统、原始的方式演变为具备时代鲜明特色,并且被人们传承和赋予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方式。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同,但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这是傣族人对自己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及表现方式,最可喜的是,我们虽然有许多人不是傣族,但在同一个环境和一块土地生活,也接受了一样的文化,求得了共识,这也是我们各民族和谐共处,团结一致的象征。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434.
作者简介:张怡(1994-),女,白族,云南,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研究方向:美术;文慧(1993-),女,汉族,湖北,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