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 常赛
[摘 要] 在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统一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复杂的教学环境。为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个性特征,以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为例,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学生特长为依据,设计分类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分类教学;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143-01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在目前我国高职生源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仍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以专业为标准,行政班为单位,采取统一的深度和进度要求。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统一的教学要求,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职院校高效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研究分类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职教育生源现状
1.高考适龄人口降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口出生率的分析,2009年以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该趋势对整个教育界影响重大,特别对职业教育更是严峻的考验。以江苏省为例,高中阶段适龄人口2011年为49.9万余人,2016年下降到36.04万人,2017年进一步下降到33.01万,连续8年以每年2万余人的幅度下降,并且这种态势要延续至整个“十三五”期间[1][2]。
2.入学形式多样化。近年受“出国热”和“复读热”的影响,加之高职分数层的学生入学积极性不高,高职的报到率一直不是很高[3]。
综上原因,高职院校为保证其稳定的生源,采用多种录取方式,包括高考统招、基于高考的“知识+技能”招生、对口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多种形式的入学所带来的学生层次各不相同,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进行分类教学[4][5]。
二、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
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掌握软件项目的实用开发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与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软件职业岗位需求制定的,软件工作岗位主要分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软件服务三类。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各不相同,但目前大部分的软件技术专业都采取统一的教学要求,以软件开发为主导,辅助软件测试和软件服务教学。由于目前学生学习水平层次差别较大,统一的教学要求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跟上教学进度,逐渐失去兴趣最终导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后工作对口率越来越低。
三、软件技术专业分类教学的意义
(一)分类教学模式
分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分层教学将学生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中、差进行划分,而是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分类划分。
(二)运用分类教学的意义
软件专业培养的三个职业方向: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及软件服务虽然都是软件企业的职位,但各个职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区别。软件开发职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软件测试职位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软件服务职位要求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较好。因此,改变传统的统一教学的模式,以职业特性进行划分,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兴趣和特征,才能更好地培养出职业需求的人才。
四、分类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运用的策略
本文所设计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分类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课后专业社团双模式,模式结构如下图所示。课堂教学在专业基础教学完成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将学生根据职业需求分为软件开发组、软件测试组及软件服务组,专业教学过程则根据职业特长需求按职业功能划分进行教学。课堂的学习以知识积累为主,课后的专业社团则模拟公司实际工作流程,按各个职位功能小组的特长在实际的项目中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该策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激励与互动,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特长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学生协调发展的集體力量。
五、总结
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从职业角色划分出发,以学生的特长兴趣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该模式将课堂教学和专业社团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职业体验,避免学生因学习能力及特长差异问题,在统一教学模式下缺乏学习兴趣,最终放弃专业学习的情况。该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具有一定的社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储开峰.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理性分析及对策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6(12):33-35.
[2]杨秋波,林宇,王世斌.高职生源质量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7):88-91.
[3]覃宝广.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家教世界,2014(4):201.
[4]韩丽娜.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J].才智,2016(1).
[5]邹欢艳.论高职学生工作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基于管理学视角[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