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摘要】小学音乐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展学生在唱歌、赏析、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等方面的能力,从小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征角度出发,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游戏式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将音乐游戏式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音乐;游戏式课堂;兴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音乐以灵动的乐声、优美的舞蹈刺激学生的感知觉和运动觉,使学生感受音符的律动。小学生玩性大,善于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特别容易从环境和活动中获取声音、图像、节奏等方面的信息。
一、开展模仿活动,培养倾听能力
对初学音乐的小学生而言,自然、生活中声音、场景的艺术性模仿对认知和思维具有启发性。低中年级小学生还处在“童话世界”、“动画世界”中,对小兔子、小猴子、小狗等动物的了解比较深入,能容易从动物形象中汲取知识。因此,音乐课堂可从模仿活动开始,培养好学生倾听能力,打开音乐大门。
二、创建情景课堂,展现音乐活力
音乐课堂应打破场地、环境限制,为欣赏乐曲、学习节奏创建情景课堂。情景课堂不仅能够指引学生认真感受乐曲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形式的兴趣,主动学习音乐旋律,思考节拍变化。情景课堂可以借助鸟鸣、流水的声音布置,也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形象展现,还可以以故事导入的形式营造独特的课堂气氛,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活力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水花花,泥巴巴》歌曲教学中,通过创建情景课堂向学生展现音韵美、曲调美和立意美。首先,通过“山里娃娃上学去”的漫画场景向学生直观展示,山里孩子上学积极、阳光的心态,给班上的学生留下一个美好印象和炽热情怀;然后,播放这首歌曲,在播放的时候通过“打节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歌曲的节奏变化。在播放完范唱的歌曲后,通过节拍的提示,带领学生跟着伴奏边听边唱。让学生跟着音调变化,体会节拍知识,感受“山里娃娃上学去,踩得一身泥巴巴”的快乐情感;最后,让学生们交流,这一欢快、轻松、积极的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由于歌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需要启发学生表达自己在歌曲中收获的情感变化,从而激发学生们对音乐深层次的欣赏。
三、走向自然天地,欣赏乐曲艺术
乐曲艺术表现力需要通过与自然天地真实情况的对比才能够体会到。在中高年级的乐曲艺术欣赏中,多篇歌曲都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才能够达到视觉认知、听觉认知与乐曲艺术认知的一致。只有看到现实与歌曲的差别,才能够体会到乐曲艺术的价值,发现音乐之美。
例如在《我们的田野》一课中,需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自然,走进田野,切实感受稻田、海面、野鸭、芦苇等事物。首先,通过图片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田野”的景观,对田野产生直观印象,包括无边的稻田;平静的湖面;湖中荷花和芦苇;湖中肥大的鲤鱼等;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城郊或者农村的田野,通过观看、交流等方式,收集当地居民对田野的感知和生活方式。经过一天从早到晚的田野走访,便能够找到歌曲描绘的场景。学生还可以在游玩、欣赏中对自己喜欢的景观进行拍照,反复体会自然天地之美;最后,回归课堂,添加田野观光看到、拍到的场景,再次学习这首歌曲。
四、分角色演唱,增加表演机会
音乐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演唱,离不开学生对音乐律动、节奏的表现。在音乐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需要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大声唱出来。演唱的歌曲需要按照音乐的快慢、明暗和柔烈释放自己的感情,歌唱春天应有春的活力,歌唱夏天应有夏的炙热。这些只能在演唱中检验和表现,因此,多开展分角色演唱活动,增加学生们的表演机会。
例如在《藤儿长长牵着瓜》一课中,简短的歌曲大体可以分为伴奏、独唱和合唱。此歌的教学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演唱,锻炼他们对节拍、合唱和独唱不同表演部分的感觉。首先,让学生们按照自己演唱的优劣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在自己不知如何演唱的部分做好标记,听他人的演唱;然后,对学生的每部分的演唱进行引导和提示,给学生找“种子努力发芽”的感觉和“发芽后愉快心情”的感觉,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迎着春风、听着春雷声、沐浴在春雨之中的幸福;最后,按照学生对歌曲不同部分的感受在班级内进行表演,让所有的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学习音乐,表现自我。分角色演唱的活动既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智慧。
五、结语
小學音乐课堂上的活动形式应具有游戏趣味,从模仿开始,吸引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积累一定的音乐知识后,便进行演唱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展现自己,弥补不足。在如此游戏式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到音乐知识,还能够体验到音乐之乐,提升个人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美琴.如何“赏”出精彩与效果-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为例[J].内蒙古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