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师乙篇》关于声乐的音乐思想研究

2018-05-14 08:59魏丹
北方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声乐影响

【摘要】《乐记》作为儒家音乐美学的奠基之作,一直以来都受到音乐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大学科的角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进入到对《乐记》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对于其中的《师乙篇》所涉及的声乐美学思想,却少有人提及,或零散地存在于《乐记》大框架下的研究中,并未形成单独性、完整性研究。因此,对于《师乙篇》作专门性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同时也是对《乐记》完整性研究提供了素材。

本课题通过对现有《师乙篇》研究成果的梳理,对《师乙篇》文本的分析,以及结合其有关声乐的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和提供的现实意义,力求作出对《师乙篇》音乐思想的整体性研究。

【关键词】《师乙篇》;声乐;音乐思想;影响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华夏民族的诞生地,是文明的发源地。在这片大地上,孕育出了浩瀚无垠、丰富多姿的文化之林。早在先秦——我国哲学史上最光辉的年代,音乐美学便开始流光溢彩,而堪称我国古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之作的《乐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乐记》是中国古代三礼《礼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有11篇,即《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内容涉及音乐的本源与产生、音乐的表现特征、音乐的“天人合一”以及声乐美学等诸多方面,对后世的乐论及其相关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上世纪起,便多有对《乐记》的研究,主要是音乐界,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从《乐记》的作者入手,再到《乐记》的版本,以及其中的美学内涵等方面,涉及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不仅音乐界对此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还引起了其他学科学者的关注,纷纷从哲学、文学、教育学等入手,对《乐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与命题,对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乐记》,也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尽管前人的研究成果如此丰富,内容之深,领域之广,且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认识其理论价值。但对于《乐记·师乙篇》,却鲜有人关注,虽有研究,但只从数量上来讲,就已经显示出在此方面的单薄。在这一方面,学界的重视明显不足,而且也鲜少有将其系统性、完整、成篇幅地呈现。因此,本课题将在前辈学者们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研究,竭尽所能地对该篇章进行进一步剖析,以填补研究之空缺,看《师乙篇》中有关声乐的音乐思想对后世的一些影响及借鉴价值,达到为《乐记》的研究尽绵薄之力的目的。这种研究,同时也是一种对思想脉络、文化承接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科建设,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师乙篇》蕴含的音乐思想

《乐记》这11篇文字中,涉及的音乐思想十分丰富,同时也是学界关注度极高的一个方面,其中的热点话题,包括音乐的本源与产生、音乐的表现特征以及音乐的“天人合一”。回顾过去学界对于《师乙篇》的研究,鲜少有专门的章节或是著作,专门探讨《乐记》中所包含的关于声乐的音乐思想。因此,笔者试图从含有声乐美学思想的《师乙篇》入手,系统地、多方面地对其文本进行学理性剖析。

(一)歌者与作品之间互动关系阐释

1.歌者选曲

关于如何选曲一直以来就是歌唱者歌唱生涯中的一大重要问题,这其中包含着许多因素,比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曲子,如何选择与演唱场合气氛相匹配的曲子,以及如何选曲最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长等等。在《师乙篇》中,孔子的弟子子赣也注意到这个問题的重要性,因此在本篇开头则说“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以此请教乐师师乙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曲子。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师乙则从歌曲与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陈述了什么样的人适合唱什么样的歌的问题。文中说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廉者,宜歌《风》;肆直而兹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师乙的种种列举,都在间接地阐述着一个观点,即歌者的自我品质,与所选的歌曲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只有具有好的品质、高尚人格的人,才能够选择,也才有资格选择歌唱,与其气质相匹配的,像《颂》《大雅》《小雅》这样的“诗歌之正声”,这大概也就是一直以来人们所说的“以德配位”。换句话来说,没有这些优秀品质的歌者,奸邪作奸犯科之人,是无法演唱出该类体裁歌曲所包含的美好气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也就是所说的“德不配位”。

而这一观点是从歌者的角度,来看待歌曲与歌者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从作品角度对此问题的分析,则在下一段中进行探讨。

2.作品本质特征阐释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当中,对于作品本质特征的阐释,几乎无人提及,现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作品本质特征阐释,是对于歌曲与歌者之间关系,从作品出发的另一个研究角度。同样是上一节中所提到的原文“宽而静者,柔而正者,宜歌《颂》……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从这些歌曲本身,如《颂》《大雅》《小雅》等,其正是有着展现“宽”“静”“柔”“正”等相对应高尚品质的内容,与符合“正声”要求的旋律,才能够与歌者本身的气质相匹配,才能够通过这首歌曲,让听者感受到该歌曲充分展现了歌者高尚的品格,

关于此,在《师乙篇》中,还有“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说的即是歌曲的选择适合自己时,便能表现出德行。由此可见,适合自己的歌曲会对演唱者本身产生影响,达到与之相匹配的效果。

同时,在全文的后半段篇幅中,继续举出例子,来阐释歌曲作品,是有其自身特有的气质的。“明乎《商》之诗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诗者,见利而让也。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作者认为懂得《商》《齐》这两种诗歌的人,于是善于决断,见利能够谦让,从而达到“勇”“义”。换句话来说,无论是《商》还是《齐》,诗歌本身的内容中,就有着“勇”“义”等高尚的气质,这些都只有通过歌曲才能表现出来。

(二)关于如何歌唱

对于一名歌者,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就是如何歌唱,如何行腔布调,如何吐气发声,这同时也是一名歌者毕生所不断追求的,自古至今的歌者皆是如此。

在《师乙篇》中,对于歌者如何歌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陈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简短的29个字,蕴含的声乐美学思想却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因此也吸引了诸多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與讨论,有从关键字的含义入手对其不同的译文进行解读,也有从中总结出“上抗下坠”“贯珠说”等重要研究课题。

从其表面意思上看,说的是“歌声上升时昂扬有力,如同高举;下降时沉着稳重,如同坠落;转折时棱角分明,如同折断;休止时见不同,如同枯树;音调千变万化都有一定之规,接连不断如同一串明珠”。这其实与现代的歌唱技术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至少在当时的年代,宫廷里的乐师传授的歌唱技巧即是如此。可以见得,那时的歌唱技巧已经取得较大发展,无论高音低音、转折休止,都有相对应、固定的演唱方法。因此,《师乙篇》中关于歌者如何歌唱的言论,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还是对之后歌唱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作品表现手段

在《师乙篇》的结尾处,谈到了歌曲作品的实质。“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一部分鲜明地指出歌曲的形成、歌曲的实质,以及作品的诸多形式。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歌曲的发展过程,是从“言”,到“长言”,再到“嗟叹”,最后加上了动作,手舞足蹈。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显示出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歌曲需求程度的逐步提高,对于歌曲的表现力也随之攀升,不再停留于最原始的仅有的“言”,则是要求有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作品,达到最后连歌唱都不足以表达,而还要加上手足的动作。

同时原文的表述也展现出歌曲的实质,也就是最初的形态——“言”。“歌之为言也”,说的即是如此,歌曲就是说话,也就是说歌曲是由我们所说的歌词构成,而后面的“长言”“嗟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都是在“言”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而来。

再说到作品的形式,该部分文字为我们呈现出了四种不同形式——“言”“长言”“嗟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既可以作为歌曲的发展过程来看待,亦可以作为人们不同需求下,选取的不同的作品形式,即简单的表达,使用“言”;复杂一些的情绪,使用“长言”;“长言”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时,则加上“嗟叹”的表现方式;所有的这些都不能够满足情感的宣泄的时候,那么就要加上手舞足蹈的动作。

《师乙篇》中关于作品表现手段的表述,是先前文献中所没有完整记载的,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四)歌曲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在《师乙篇》中,作者亦有关于歌曲与情感之间关系的表达。原文从歌曲表达人们的情感需求入手,认为歌曲根据感情表现程度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随之产生相应的改变,即“言之”“长言之”“嗟叹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不同层次的表达感情的需要。由此可见,歌曲有着表现情感的功能,同时歌者为了传递不同的感情,对于歌曲的表现形式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就是歌曲与情感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师乙篇》音乐思想观点之影响及现实意义

《师乙篇》虽篇幅不大,但每句话几乎都包含着当时的声乐美学观点,如歌者选歌、作品本质特征、歌唱技巧,以及作品表现形式等诸多问题,几乎包含了声乐美学的各个基本方面。也因为《乐记》在音乐美学和史学中的重要地位,《师乙篇》在声乐美学的发展史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其对此之后的声乐美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也对现代声乐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意义。

因文章篇幅及笔者能力有限,现选取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声乐美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乐记》在音乐美学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它成篇幅地呈现了一系列的美学思想。特别是专设一篇《师乙篇》进行声乐美学思想的表达,在当时,传统文化就已经提到了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实属不易,也开创了声乐美学界的先河。同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师乙篇》起到了承接的作用,并为后来的声乐美学发展,提供了基础,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此之前,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声乐理论,已有零星的记载,但不多见。在《韩非子·外储说》中讲到“教歌者先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微。疾不中宫, 徐不中微,不可谓教”这说明在当时已形成初步的声乐教学方法,并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音高标准,同时有了评价学习程度的准绳。

到了《乐记·师乙篇》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声乐理论,提出许多如“上抗下坠”“如贯珠”等,具有美学意义的准则与方法。

而后,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当使字字举末皆轻圆,悉融人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由此可见,到了宋代,“如贯珠”,已经发展为“善过度”,要求“声中无字”,声腔的圆润、贯通,将“贯珠说”发展得更为丰满。另,该文中还提出“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字从声走,字随声转的重要观点。这皆与《师乙篇》的声乐美学思想,有着承接的关系。

后,亦有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中指出“有字多声少,有声多字少,所谓一串骊珠”“声要圆熟,腔要彻满”,表现出时代中的新特点,却依然从本质上,与《师乙篇》中的“贯珠说”密不可分。

由上述例子可知,《师乙篇》在声乐美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承接了前人的思想,且在后世的声乐美学发展中,起着根源性的作用,影响着一代代的声乐美学和声乐理论的不断发展。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个人不同的特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师乙篇》中,虽未直接提出这一概念,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其中说到不同的歌者,适合歌唱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歌曲,这也是从歌者其自身所带有的特点、气质出发,与因材施教的本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皆强调个人的特有的属性,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近现代的声乐美学发展中,与此相关的话题,如关于“三种唱法”分类科学与否的讨论,更是成为学界争论的热门。其中,岑冰在文章中以胡松华、李娜、董文华等歌者的例子来说明,在多样的演唱风格下,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演唱特点以及风格。这也就强调了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同。在现代所说“三种唱法”之一美声唱法中,分为高中低音,便是根据个人的生理差异,如声带的大小形状厚薄、音色差异以及音域高低宽窄不同而区分的。

同样的,在京剧中也有相同的情况,生旦净末丑,各自的条件不同,所适合的行当亦不相同。在京剧的流传过程中还形成各种流派,只老生一行,就有谭(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岩)派,高(庆奎)派,马(连良)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杨(宝森)派等等,其风格各不相同,各成一家。

因此,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从根本上是相一致的,而在《师乙篇》中,就形成了这种观念,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着重要影响。

(三)对繁琐技术表现力的本质理解

对于歌唱技巧,《师乙篇》中亦有技术,它对如何发出高音、低音,以及如何做出复杂的转折、休止等诸多变化,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进行了描绘。而其中“上抗下坠”“如贯珠”等,更是成为声乐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并产生了深远的印象。

在现代,无论是声乐演唱,抑或是戏曲演唱,演唱者都追求气沉丹田,吐字清晰,每一处旋律的变化,都要表现得清楚、干凈。这不正是如文中“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所说,对于繁琐技术,要根据相应的技巧要求,才能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

除此之外,在音乐界,此种情况也比比皆是。钢琴要求下键清晰、颗粒感,休止时音息心不息;竹笛强调高音气息下沉,吐音清楚不含糊,追求饱满、亮丽的音色……实质上,声乐与乐器的表演,技术的表现力是一致的,这种美学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古今。

由上述可知,《乐记·师乙篇》中包含的关于声乐的音乐思想比较丰富,涉及歌者、演唱技巧、作品本身等一系列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也仅是粗浅地将其进行简要的分析,今后再做更细致的研究。除此之外,《师乙篇》亦对后世的声乐发展、教学及表演等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项阳.“抗”“坠”又解——兼与吉联抗先生商榷[J].人民音乐,1984(11):42-43.

[2]程巍.中国古代歌唱教学理论和歌唱艺术理论的萌芽[J].中国音乐,1995(03):35.

[3]余晓芸.《乐记》中的唱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03):31-32.

[4]蔡德予.《乐记》美学思想五题[J].中国音乐学, 1998(02):23-30.

[5]国华,毕海燕.字腔·声情·歌者——中国古代声乐美学管窥[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01):36-40.

[6]刘茜.《乐记》中唱论的现实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2):140-141.

[7]谢艾伶.浅谈先秦时期关于歌唱的言论对现代声乐学习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0(15):17-18.

[8]洪健生.对我国古代声乐论著中“上如抗,下入坠”观念的再认识[J].中国音乐,2011(04):173-175,184.

[9]琚军红.再论“上抗下坠”[J].中国音乐,2013(03): 110-113.

[10]岳新生.谈《乐记·师乙篇》的声乐审美观[J].大众文艺,2013(22):23-24.

作者简介:魏丹(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史。

猜你喜欢
声乐影响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