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摘要】皮影戏,被称作为“灯影戏”或“影子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皮影戏以环县道情皮影最为著名,其自身具备了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无论是表演道具或者是表演形式相对比较传统。由于具备较强的民俗文化形式且在其造型上与当地文化具有较深的关联性,因而将地方夜色的皮影面貌完整的留存下来。
【关键词】环县文化;道情皮影;民俗文化;造型观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环县道情皮影产生于环县地区,是当地百姓经过长久的文化影响与历史熏陶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较长的历史文化,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无论是其自身的民俗文化以及造型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当地特有的艺术风格,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一、环县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
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主要代表作,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主要是因为环县道情皮影是由“道情”与“皮影”双重组合而来。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通过相关资料显示,主要是选用优质牛皮作为制作材料。在传统的皮影中,主要是以驴皮作为材料进行加工,而在环县当地所使用的是牛皮是因为有相关传说。据说,驴在环县当地被称作“鬼天爷”,因为常常在人间闹鬼,导致人间无法获得安宁且阴雨天气不断,因此当地百姓认为使用驴皮制作皮影是不详的征兆,牛被认为是天神下凡,是吉祥之物,因此使用牛皮制作皮影戏是可以的,在过去,环县当地人还称皮影为“牛皮影子戏”。特别是在传统的皮影戏表演中,牛皮影子戏的表演内容主要在精神、却邪、安宅等风俗活动中,为求一个吉祥如意的寓意。因此环县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主要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所形成。除此之外,在当地还有关于骡子与马的传说,由于寓意较为粗俗,因此在环县皮影戏的制作中国也不会使用这两种材料。
环县道情皮影戏在表演中主要是以家族和地域组合为主。戏班中的核心人物是前台角色,将作品中的道白与演唱全部包揽,并且对所有的人影表演进行实际掌控,被称为“挑线子”,而后台的操作中人员需要一人兼顾三件左右的乐器为表演暴走。但是在实际的表演中,皮影戏的实际场所要求并不高,能够随地展开。在幻想道情皮影的表演中,由于道情音乐的乐调主要为徵调式,以“伤音”和“花音”两种声腔为主,在皮影的表演中主要以板腔体的为主。唱腔表演过程中大多数是清唱与伴奏兼顾,在环县道情皮影的众多表演作品中,唱腔与音调都较为圆润且具有十分明显的环县当地文化气息。在当前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发展中,留存完整的剧本很少,且其中多数内容相同,不同内容的剧目较少,大多数的表演剧本都是表演艺人根据师傅口头传授所留。在这些口口相传的表演故事中,含有大量的题材类型,其中的民俗文化十分鲜明,多数文化与现存的环县当地风俗相符合,是极具环县文化的代表。
二、环县道情皮影的造型观念
在环县道情皮影造型设计中有大量的人物造型,其中神怪等形象涵盖多种,虽然在雕刻与设计中对这些造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奇特性与夸张性,但是其所有设计观念都是来源于我国古典深化与四大名著等作品中的人物描述细节。例如在《山海经》《封神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中,刑天、马猴以及人面鱼等造型,在皮影的作品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环县道情皮影戏,其造型之美不仅是人物造型十分夸张,在场景制作等细节中的造型同样十分具有文化影响,将造型中的文化观念充分体现。在场景造型的设计中,为了与当时环县风情相符合,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场景设计。大片景在环县道情皮影中被称作“满亮子活”,场景造型的设计主要是对大型物什背景的设计,主要包含了高楼大厦、殿台楼阁等,是皮影表演中上半场演出中经常所要使用的布景建设,下半场演出中所使用的造型设计主要是房内以及某一特殊场景中的细节展示,此被称为小片景,造型的设计观念主要是为了留出较大的表演空间以供皮影人物的发挥,建立完整的表演画面。这是因为在环县道情皮影的表演中,故事细节与曲艺相结合下的叙事性更为强烈,需要极大的背景烘托作为背景载体,以此加强观看者的同理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环县道情皮影成为了中国传统皮影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无论是雕刻手法或是任务的造型装扮等方面都很好的诠释了环县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所特有的艺术文化充分表现,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具象的载体,将环县文化的民俗之美充分展现在大众视野中。
參考文献
[1]吴存军.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民俗文化特色[J].文学教育(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