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的后期创作与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

2018-05-14 08:59王斯文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摘要】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原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的创作领域广泛,涉及了音乐艺术方向的各种体裁形式,共有一百三十多部作品。由于旅居欧美15年,受西方创作思潮的影响,部分作品中仍存在“形式主义”,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對他的创作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回国之后的20年间,是其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作品多采用现实的题材,在艺术特征方面更倾向“现实主义”,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音乐语言清晰明了、内在充实、富于个性,具有抒情性与史诗性相结合的特点。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后期音乐创作背景;后期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普罗科菲耶夫归国时国际音乐发展情形

在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先后爆发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这些重大事件不仅促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迅速发展,也使人们情绪不安、矛盾深化。作曲家们这一时期所表现的音乐情绪,不再是安逸、恬静的生活景象,而是充斥着悲痛、忧郁的情感,从此音乐曲风性格迥异、流派纷呈,进入到百花齐放的时代。

新古典主义,又称“新巴洛克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在创作上不同于浪漫派和印象派对音乐过度的表达,强调客观理智、稳定冷静的音乐风格,偏爱17—18世纪巴洛克和古典音乐时期的音乐形式,并与二十世纪的现代技法相结合。表现主义音乐,又称“第二维也纳乐派”“新维也纳乐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奥。从作曲家的主观出发,在创作上相对于印象主义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运用十二音等现代技法,采用不明确的曲式结构、不协和的和弦效果、不规律的节奏节拍、不连贯的旋律,来表现人类非理性的、抽象的、潜意识的、夸张的内心世界。

此时的俄国不仅有现代派——推崇欧化的音乐表现手法,还有保守的民族乐派——强调对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和特征的深层发掘,并且成立了“俄罗斯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和“现代音乐协会”。这两个组织都是苏联政府在十月革命之后,要求作曲家们在创作音乐时要体现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下建立的。在1932年,又通过政治将音乐界其他小团体组织联合起来,对于不同的观点、需求进行讨论研究,进而确立了“苏联作曲家协会”,取代了之前的两个组织。

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创作出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虽然艺术形式、风格并不丰富,但是也为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普罗科菲耶夫的后期创作成就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三岁起跟随母亲学习钢琴,母亲作为他的启蒙老师,在他的音乐道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2年跟随格里埃尔学习,1904年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著名的钢琴家叶西波娃,配器大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作曲家里亚多夫学习。作曲在1909年毕业,钢琴与指挥均在1914 年毕业,同时获得了钢琴演奏的最高奖。通过音乐学院这十年的学习,不仅全面扩充了他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演奏技能,更重要的是升华了其音乐修养。为日后侨居国外并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获得西方观众的赞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音乐对于西方保守的听众来说,略显激进;对激进的来说,又显得保守,不被观众赏识[1]。1927年起,他先后回国四次进行访问与演出,几次回国都像英雄一般受到了热烈欢迎和接待,他深切地感受到祖国才是其创作的源泉与根基,最终于1933年10月与莫斯科艺术剧团一起回到苏联。

在1933-1953的二十年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一系列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与钢琴曲集《儿童音乐》都深刻且细致地展现了儿童心理与形象;歌剧方面有根据波列沃依的同名长篇小说创作的《真正的人》、根据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创作的《战争与和平》、现代题材的有根据卡塔耶夫的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创作的《谢苗·科特科》;舞剧方面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以及电影《伊凡雷帝》《基热中尉》中的配乐;第五、第六、第七交响曲,以及第六至第九钢琴奏鸣曲,还创作了《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

由于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方面做出的创造性贡献,苏联政府在1943年为他颁发了劳动红旗勋章,在1947年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清唱剧《保卫和平》和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在1951年被授予斯大林奖;1957年,苏联政府决定把列宁奖金扩及文艺领域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第七交响曲》获得了首例音乐方面的列宁奖金。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不仅多次受到国家的嘉奖,获得了许多外国音乐组织的极高评价,世界各国艺术界人士公认他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苏联音乐艺术界的骄傲和光荣。[2]

三、普罗科菲耶夫的后期音乐风格

回国后的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俄罗斯艺术特征,性格明朗乐观、充满抒情的鼓舞力量,富于活力而且有激烈的戏剧性。在1941年的《自传》中,他把自己多年的创作思想归结为五条创作路线:

(一)古典的线

少儿时,经常弹奏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他的创作风格基于传统的欧洲音乐与俄罗斯民间音乐,延续并继承了鲍罗汀、格林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的民族音乐传统。普罗科菲耶夫最尊崇的就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对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意识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他写“战争奏鸣曲”即《第六奏鸣曲》《第七奏鸣曲》《第八奏鸣曲》时,据他的妻子回忆,“是和当年夏季他读了罗曼·罗兰所写的贝多芬传有关的。”[3]他说“奏鸣曲式已具备了展开我的乐思所需要的一切,我不需要任何比奏鸣曲式更好、更灵活更完整的形式了。”[4]

(二)创新的线

在多元化的二十世纪,音乐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和声语言的剧变,普罗科菲耶夫起初只是在探索自己的和声语言形式,强调主调性,强调中心和弦的主导地位,他将最简单的传统终止式手法与音乐中新的和声效果结合在一起,同时采纳了拉威尔、德彪西、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等在旋律、和声语言、音色、复调、配器等方面发展的新成就,借助大量的和弦功能、色彩,制造出印象派的光影之声,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特色。普罗科菲耶夫曾经说过:“我很早就有一种对调性音乐的热爱。特别是当我这样清楚地感觉到,建立在调性上的音乐作品,是一个建筑在坚固的基础上的房子,而建筑在无调性上的作品,则是建筑在沙上面的房子。除此之外,有调性和自然音阶的音乐比起无调性和半音阶的音乐具有更多的可能性。”[5]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语言与传统和声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抒情的线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抒情音乐里,不仅在和声上明朗、单纯,织体上清晰、简洁,音乐语汇紧凑、凝练,构思合理、严谨,配器上炫彩非凡,同时还借鉴了传统的俄罗斯民间曲调。由于部分音乐的抒情片段还拥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气息显得更加宽广、开阔。他后期的作品多受到战争的影响,旋律里还会流露出些许的悲凉,抒情部分则用于营造哀伤的音乐氛围,这在三首战争奏鸣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初始部分都有运用。强烈的、扣人心弦的、具有史诗叙述性的抒情气息在《战争与和平》、《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等作品里都有呈现,体现出战争年代人们对美好、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运动的线

运动的线即“托卡塔”。由于普罗科菲耶夫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工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普罗科菲耶夫就曾指出:我们的时代需要快速度[6]。他将钢琴视为打击乐,通过持续快速、紧凑的节奏律动,运用同音重复和模进音级的手法,形成密集的重复音型,弹奏时每个手指都必须坚挺有力,从而获得具有穿透力、机械引擎般强烈震鸣的音响效果。

(五)谐谑的线

谐谑的线即“玩笑、嘲讽、幽默、诡异、怪诞”的意思。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猫的形象就有狡猾、诙谐的特点;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中,假面舞会片段的音乐里就充满着幽默、典雅的音乐语汇;在《第七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里也呈现出愉悦、风趣的场面。这些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让音乐更具有内涵与表现力,也能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听觉冲击并感受其伟大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普罗科菲耶夫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式的结构,同时又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将古典的路线与创新的路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创新的纯朴”风格。而抒情、托卡塔、谐谑这三条创作线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创作特点,都对演奏者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希望本文的简要概述能为当今的音乐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杨民望.新编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G.韦尔顿,马逵斯.二十世紀的音乐语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4]转引自[法]米·鲁·霍夫曼《普罗科菲耶夫》(1963)中的《完美无缺的单纯性》.

[5]普罗科菲耶夫一九四八年在苏联作家协会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6]引自《外国音乐参考资料》(中央音乐学院编译)1980(02):57.

作者简介:王斯文(198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西安培华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专业。